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教育资源共享有多远?] 西安市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资源共享有多远?] 西安市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发布时间:2019-03-01 04:16:39 影响了:

  (记者 刘丽丽)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越来越成为高校的“平衡器”。但是综观整个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分散、资源共享不够、责任机制不明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行业的进步。如何才能消除“信息孤岛”,达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高校应该如何更有效地让信息技术发挥作用?高校的管理机构如何优化?
  针对这些热点话题,在“2007年IT两会教育分论坛”上,来自各高校的信息化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不容质疑。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风起云涌的采购浪潮,到热火朝天的建网运动,如今开始转向更多地关注如何发挥校园网使用效益和落实教学应用。然而,虽然许多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安装了信息平台,但能够有效地用起来的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产生了很多信息孤岛。
  在“2007年IT两会教育信息化分论坛”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多年来,国家在中小学、高校投入数百亿元,但是教育资源依然没有能很好地整合、利用。这如同‘修了高速公路没有车,有了车没拉货’一样,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 李志民说,必须对信息的再利用好好挖掘,“唤醒”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教育资源共享难
  
  计世资讯预测说,2007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额将达到336.7亿元,增长率为10.5%。计世资讯指出,教育行业已走过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期,进入稳定的增长和理性投资期。其中,促进信息系统的整合、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的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等都是新特点。
  “高校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信息集成阶段,正在由简单的数据管理向电子校务和决策支持发展。”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向记者表示。他认为,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 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单项应用系统建设、各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和学校综合资源信息系统建设。与蒋东兴的观点类似,各位参会专家都认为,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度过了第三阶段,但绝大多数还处于第三阶段,有的甚至还在第一阶段。
  “实现数字信息的流通,让学校的每个部门、学校之间的信息互通、消除信息孤岛,是数字化校园下一阶段的目标。”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助理宋式斌如此表示。
  然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与系统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难题。
  “资源共享和整合首先涉及到的是硬环境的整合和共享,主要是硬件基础设备之间的整合。”宋式斌介绍说,“主要包括:整体的资源加工中心、数据保障中心和统一的机房架构。”据他介绍,北大现在已经有一个整体的资源加工中心,设在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有大量的数据资源需要加工,而在统一了设备和人员后,就方便各方面做到集中。而数据保障中心其实就是保护数据和管理数据的地方。统一的机房架构主要是指各硬件系统的有效统一。
  其次是软环境的共享。如今北大已经实现了用户网上一次认证,目的是服务于广大师生。除此之外,宋式斌认为在软环境上,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环境监控”,他举了一个例子,“就像人治病一样,不能等人病入膏肓了才去治,而需要提前处理,这样就避免了最大的风险。而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预防教育过程中的漏洞与风险。”
  然而,要实现资源共享,除了学校本身应负责任外,教育市场上的IT厂商的责任也不小。目前市场上出自不同厂家的资源库由于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建设标准不一,导致接口规范互不关联,使得资源建设的信息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共享互联的功能与优势在资源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用户的使用带来非常大的困惑与麻烦; 还导致资源建设的重复开发,造成有限的资源配置经费的大量浪费。
  即使是北大,“在信息化的探索过程中也经过了很多次失败,到今天为止也不能说特别成功。”宋式斌这样说道,“这里面还牵扯了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
  上述观点得到了大多数高校专家的赞同,有专家指出,尽管“共享”能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但是,目前能够看到的“资源共享”其实多是在排他性权利基础上的双方或多方交易,而不是“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日蹴就的,北京大学李树芳认为,“教育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需要榜样的力量,只有一部分学校先富起来,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优化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教育信息化其实也是一把手工程,要全局性、综合性、整体性全方位考虑。你和他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当你觉得收获很大向他介绍时,他没有任何反应,他没有把这件事提高到全局性的高度。比如说校长不予以信息化足够的重视,信息化工作是做不成的,所以说教育信息化也需要一把手的支持。” 李树芳在会上讲道。
  这就提出了长久以来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个问题。那么,“体制”在教育信息化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信息化专家陈禹教授解释道,体制就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在学校,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等没有不挨领导骂的,而挨骂其实也公平,因为好多事情不该归他做,但他也管了。比如说校园网维护,这些事情本来应该由专业人来做,不能越俎代庖。什么叫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一种合理的分工合作。”
  陈禹认为,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是全社会的机制建设,“比如说,实验室里要用很多软件,这个软件是要让老师们自己开发吗?当然不是。应该由专业的企业来做,老师们可以把教学中的需求提出来。真正的软件开发必须由专业的厂家做,软件维护、升级等事情老师不可能做到,叫外包服务,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是学校内部的机制建设。信息中心的职责是什么、图书馆的职责是什么、教务处又管什么?这其中应形成一个合理的机制,分工明确,而不是说网络出了问题,就把所有责任都归到网络中心头上。
  据记者了解,如同企业信息化实施ERP一样,教育信息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应用模式、业务流程重组的问题。因为教育信息化变革涉及了校园管理、教学工作习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变革,而任何变革都受制于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制度、教师的工作环境等等,全面的变革靠学校自身与系统进化很难突破。
  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张虹波认为,成功往往是由一次次失败积累而来的,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有很多失败案例的探索,这里面可能不是技术的原因。许多高校的管理不一样、认同度不一样,技术基础不一样。但正是在这过程中,各个部门都在磨合,其实新的机制就是磨合的结果。
  其实关于机制改革,每个学校都在尝试。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就是教育资源共享的应用模式之一。据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越介绍,该项目建设目的是:用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实现北京地区高等教育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为首都的高等教育服务,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方式是依托图书馆资源而实现的信息共享,亦是教育界进行的一项探索。而对于高校内部的信息共享模式,北大也给出了建议,“成立校级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校级CIO。”宋式斌介绍,在国外已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比如,德国图宾根大学基本上由一个副校长、数据管理中心和图书馆馆长三个人组成领导层进行决策,使整个信息化能进行整体规划。类似于这种模式,北大组成了信息化办,由它来统筹信息化规划和资金分配。
  对于成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与会专家们提了四个标志性的观点: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建设规划;完善的规范标准、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严谨、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但是所有这一切不能丢失一个灵魂,否则所有这一切将变得没有意义,那就是――信息技术应与教学有效结合。
  
  亟待从“建设”转向“应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确实让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的铺建,数字图书馆、教学系统、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实验室等等的建设都是传统教育“变脸”的证明。然而在建设了众多的系统后,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发现,此时的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像前些年那样快速地发展,此时它显得有点“笨重而走不动了”。
  参加教育分论坛的众多教育信息化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议题――“教育信息化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尽快回归到以‘用’为本的原则上来。”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怀楚强调,“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支撑,我们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资源发挥真正的效能。”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年为什么“裹足不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琪全认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进步除了认识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协调”和“评估”来促进。“比如,我们在推学生一卡通的过程中,这项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大部分的工作是做协调,应该重视协调部门的贡献。”
  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稍显薄弱,企业之所以信息化做得好是因为追求的是利润、效率,所以绩效评估刚性很强,“但目前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运行成本难以估计,而它产生的效力也难估计。如果能根据资源利用率、信息化普及率建立起一些指标,就能大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步,从而使它有效被利用起来。”
  因此,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越提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文化惯性,突破原来的单一抓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单一线性思维模式。”
  众所周知,新加坡国家小,但很发达,教育也很前沿。来自新加坡的Origami Frontiers公司CEO翁家良博士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未来学习模式――在虚拟三维环境中学习。翁家良介绍说,“这是一种类似于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实现:第一,多人在线学习;第二,虚拟校园社区;第三,直观式的学习;第四,体验式学习;第五,多媒体学习内容;第六,互动协作式学习;第七,移动式远程教育;第八,用户产品式学习内容,就是以后的教育内容不一定由老师提供。”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从多个单系统向一个统一的、整合的、共享的系统转变;从面向技术、面向系统的建设转变成“面向应用”、面向用户的建设过程。这样的转变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包括管理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