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试议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局限性与出路|克里普克
 

试议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局限性与出路|克里普克

发布时间:2019-03-30 05:01:01 影响了:

  摘 要:克里普克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角度,在批评弗雷格、罗素等人的摹状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这对于指称理论来说,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过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也具有一些局限性,本文试图在客观的分析其不足之处的同时尝试着提出一种完善其理论的思路。
  关键词:克里普克 历史因果命名理论 局限性 再思考
  一、克里普克历史因果理论的局限性:
  (一)名称的最初命名以及随后的传递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根据克里普克的理论,我们在给事物命名时,不是依据于我们对专名的意义的了解,而是依据我们对某些有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因果联系的了解,因此专名的指称主要取决于与使用该名词有关的社会历史的传递链条。例如朱德之所以叫做“朱德”,首先是由于朱德在出生时他的父母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然后,那些亲朋好友来看他的时候,从他父母的口中得之这个小孩叫“朱德”,于是,他们也称呼他为“朱德”。随后,他的亲朋好友又给他们的朋友说,朱德的父母生了一个小孩叫“朱德”,以此类推。克里普克认为,这样就建立起一条“传递的链条”,这个专名就沿着这条链条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
  但在名称指称传递的过程中克里普克提出了前提条件:一个名称的接受者必须意图以和他由之听到这名称的那个人同样的指称使用那名称。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个人的背景知识以及心理意向等很多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到名称的正确传递。这就如同我们知道“巴金”是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的作者,但在一次采访中他的助手替代了暂时有事的他接受采访,而正好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助手的身份介绍,那么根据节目单我们就理所当然的把这个助手当做巴金本人。但是显然我们和其他人再提到“巴金”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指称对象完全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学会使用一个名字,保证使用这一名字指称说话者所指称的那个人并不仅仅依靠一条传播链,使用者还要伴随某些特定的历史因果命名内容听到和学会这个名字。
  (二)命名的指称在传递过程中的转移
  克里普克关于命名方式和在传递链条上假设的前提放在任何足够丰富的日常语言系统中都明显过于理想化。原因是诸如比喻,隐喻,假借等修辞手法是人类语言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人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根本目的恰恰在于使语言的意义和指称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扩张,收缩,引申和转移,从而能够恰当的表达说话者的特定心理意向,而这一过程却不能避免的使得名称的指称在传递中会发生转移。例如穆桂英是宋朝骁勇善战的巾帼英雄,也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假设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果毅不拘小节的女强人,周围的人不约而同的称她为“穆桂英”,甚至即使是不认识她的人也同样能够用“穆桂英”指称这个对象,并且其他人能清楚明白使用这一名称的人和具体所指。因此,这里的“穆桂英”这个名称在我们使用的日常语言系统中已经发生了指称的转移,人们赋予这个指称新的内容。也就是说,即使穆桂英这个名称当初的命名时准确的,同时因果链条也没有发生任何断裂,指称对象仍然会发生转变。
  (三)忽略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对确定指称对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克里普克在 《命名与必然性》 中阐述对象的本质问题,即一个对象何以跨越不同的世界而保持自身的同一性或者说保持自身不变?他给出的答案便是他本人提出的本质主义思想,即必然属性就是本质属性。细心推敲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不难发现,他过于强调事物的本质属性对确定指称对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事实上,在历史因果链条的传递过程中,很多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和本质属性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是动态变化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人们最开始认为水的本质属性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到后来化学家们发现水的本质原来是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组成的物质。所以克里普克忽略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对确定指称对象所起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解释虚构名称和很多历史名称传递的消失这些现象时,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理论也略显乏力。
  二、对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的局限性出路的再思考。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认识名称和摹状词,并将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互为补充。摹状词理论:从认识主体的角度,以认识主体对专名所指的认识为前提,并将这种知识凝固、推广位词语本身的涵义,从而形成一系列系统的指称理论。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从词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语言在人类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根据,精密细致的阐述了专名指称的一系列问题。摹状词理论坚持专名和通名都有涵义,但却未能揭示名称涵义的来源,而因果指称理论提出通过命名仪式来获得名称的最初涵义。因此二者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互相补充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在命名之初,人们根据名称的起源、历史、语言的社会约定性及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征来命名,而人们对于反应命名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概念则还没有形成。一旦命名之后,随着实践中认识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了命名对象越来越多的属性,这些属性反映在名称上就是名称的涵义。特别是人们在众多属性基础上抽象出本质属性或必然属性,反映在名称中,形成名称丰富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专名和通名都形成了涵义,任何对名称涵义的忽视都是不现实的。综上所述,在认识其二者可以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将名称所指的对象的涵义视为摹状词组成的开放的集合,将指称理论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会是个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曹予生,克里普克个体指称理论的质疑 [J],复旦学报,1997(1),上海:复旦学报编辑部
  [2][美]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 M ],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张家龙,论名称和指示词 [J],《哲学研究》,2002(12)
  [4]曾庆福,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评析[J ], 河南社会科学,2006 (2)
  [5]周小华,专名与确定摹状词区分的一个哲学前提[J],《哲学动态》,2006(1)
  作者简介:朱雷(1986.11-),女,辽宁朝阳,电子科技大学,研二,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外国语言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