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留有余地

发布时间:2019-04-04 05:00:28 影响了:

  摘要:“留有余地”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文章通过为什么、如何去应用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体会。
  关键词:留有余地;思想品德课;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14-02
  “留有余地”,即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管理自己的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总结,或练习,或探讨。“留有余地”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谈一谈笔者对“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留有余地”
  1.能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的主体作用。“留有余地”的目的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一节课少则十分钟,多则三十分钟,由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剖析、消化、更新,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变为主动探求和“吸取”。这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改变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应彻底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做法,改教师“演员”为“导演”,变学生由无助的“观众”为积极的“主演”。在“留有余地”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归纳知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学生思考、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意志品质。
  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特点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实践和探求。在“留有余地”中,学生主动动脑、动手,或“感悟”,或“实践”,或“记忆”,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必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信心和积极性的提高。
  4.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的教学效果。“留有余地”教学艺术的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并得到有效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前做精心地策划和准备,科学地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留有余地”中,教与学的统一,“感悟”、“实践”、“记忆”的有机结合,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二、如何去应用“留有余地”
  首先,在“留有余地”中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就是在认识中去理解、去领会、去感受和领悟。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不少内容理论性较强,有些概念、作用、意义或者性质等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多讲、细讲、深讲”,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思考,就是“感悟”。在课堂新授比较抽象的内容时,教师应在指导、点拨之后,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感悟”。譬如,在教学“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内容时,教师应当呈现三到四个有关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案例,指导学生按照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的不同,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讨、研究,另一方面,教师不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自己讨论,自己完善。实践证明,任何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的讲解,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违法犯罪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其次,在“留有余地”中让学生主动“实践”。“感悟”的结果是理解和懂得知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高度,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主动自觉地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学习原则和方法,“实践”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在新知识的教学前,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去预习,去初步了解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出“难点”。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听课、研讨,有备而来,其学习目的和重点明确,“留有余地”就会内容充实,同学们就会积极参与。
  在课堂教学最后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时,也应让学生自行开展。教师的责任不是填鸭、不是灌输,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引导他们自己主动去得出结论。
  总而言之,“实践”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学习的根本途径,只有“实践”出成效,才算是真正“感悟”,才能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再次,在“留有余地”中科学“记忆”。“感悟”、“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忆”,“记忆”也是为了更完全、更彻底地“感悟”,“实践”是“感悟”和“记忆”最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认为,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大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是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而不是单一的“背”。这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识记和保持是回忆的前提、基础,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大忌,但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教师的重复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记忆。在思想品德课上,每新授完一个抽象内容,就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忆,当场抽查。在“留有余地”中,以“感悟”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加上内容的明确、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记忆”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留有余地”,让学生“记忆”那些必须牢记的内容,而不应把“记忆”留到课后,这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更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三、应用“留有余地”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实事求是,即对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是否“留有余地”,如何应用“留有余地”,是让学生“感悟”、“实践”,还是”记忆”,这些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死搬硬套。
  其次是要适时、适度。“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依赖于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味放任“留有余地”,教师什么都不说、不讲、不指导,甚至将45分钟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就会放任自流,不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也不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违背教学的基本规律,是绝对不可行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留有余地”的效果,更谈不上 “留有余地”的艺术性。因此,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导演身份,要做到该讲则讲,该导则导,讲导结合,这才是真正“留有余地”的教学艺术的精髓。另外,“留有余地”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是“无中生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次,“留有余地”作为课堂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肯定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际,要善于思考,勤于总结,要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不断革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留有余地”的内容,提高“留有余地”的水平和实际效果,确保“留有余地”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拓宽教学视野,不断探索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机智,探求更能适应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素质的,我们都要去尝试、去探求。这样,“留有余地”艺术才能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产生效益、焕发魅力。
  总之,“留有余地”是教学规律的灵活运用,是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手段和方法,是思想品德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去探求,力求使之不断趋向完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