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胥浦无故事】胥浦
 

【胥浦无故事】胥浦

发布时间:2019-04-07 05:34:57 影响了:

  1978年,成群的推土机和各式吊车陆续开进江苏省一个名叫胥浦的小镇。隆隆的马达昼夜轰鸣,小镇周围10平方公里内,大片的农田、小丘和破旧的屋舍转瞬夷为平地。  接下来一切又归于沉寂。
  1981年,喧闹再次席卷胥浦:一支来自全国除台湾省外29个省、市、自治区的建设大军涌进这片土地。其中包括成千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上万名青年工人。
  于是,一座由混凝土和金属管道编就的化纤王国便在这里崛起。它的名称是:仪征化纤工业联合总公司。
  1990年,这里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的现代化企业。届时,它一年可向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每一个成员提供5米化纤纺织品。
  这里发生的一切对我们的国计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近10年了,我们却没有见过一篇有关胥浦的长篇报道。自然来过不少记者,自然发过不少消息。然而消息排斥故事,对一般读者来讲,没有故事的消息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
  胥浦似乎无故事。
  来过一位作家,翻阅了大量材料后,叹口气,走了。作家专写故事,他没写。胥浦依然无故事。
  任何来胥浦想写些文字的人,面对这宏大的工程,都可能产生这样的感觉:一个稚童,捧着一个滚圆滚圆的苹果,不知从何咬起。
  我们踌躇再三,咬了小小的一口。
  一
  那些天,沈希军的宿舍里每到晚上便烟雾腾腾。春节刚过,厂区旁边简陋的小卖店里尚有高级香烟存货,于是,这些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便每人揣一包长柄过滤嘴,烟火高低明灭,此伏彼起,直至深夜。
  室内的议题同时也是导致集体吸烟的原因:
  1984年底,一厂聚酯s线试车成功。与此同时,国家1985年指令性生产计划下达—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维6万5千吨,若完成此计划,Ⅱ线也必须尽快投产,此其一。其二,从联邦德国吉玛公司引进的成套设备的工艺保证,将于1985年7月1日到期,如果Ⅱ线不能在此之前完成试车,德方将不对设备运行中发生的一切问题负责。在以上背景下,德方专家皮尔斯于1985年1月23日向我方提交了 一份代号为“MPM计划”的试车过程网络图。该计划指出:“Ⅱ线机械试车过程需48人干75天。这是最佳理论数据。而实际所需时间,应按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乘上大于1的不同系数。本国(联邦德国)×1.2,南斯拉夫×1.8,苏联×2.1,中国—”中国一栏上,乘着一个大大的3,3的后面,又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份“MPM计划”就摊在这间小屋的桌子上,摊在这腾腾烟雾之中。
  提交这份计划时沈希军在场,皮尔斯特意把那个大大的3和那个同样大大的问号指给他看。他当时没有说话。他注意到皮尔斯飞快地瞥了他一眼,他至今也无法确切表述看到那一瞥时的心情。他们决定推翻这个计划。他们每晚聚在这里就是这个目的。他们要用自己编制的新的进度取而代之!
  凭心而论,他们对德国专家是很怀着一些敬佩的。吉玛公司派驻这里的专家组,是一个专业造诣高,经验丰富的班子。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德国人表现了自己作风严谨、讲求效率的良好素质。而且,越透彻地研究这个“MPM计划”,你就会越发现它的周到缜密:一条强有力的内在逻辑,紧紧聚拢起似乎杂乱无章的管线和数据,一旦完成了井井有条的展示,马上又按部就班地铺开。聚得从容,铺得潇洒,一切似乎都无懈可击。
  “这不是网络计划,这是艺术作品。”大概是第三个晚上吧,温文尔雅的徐正宁吐出一团浓浓的烟雾,说了这句话。在座的没人反驳。他们都花过四五年时间在大学深造,他们懂得什么是科学。这一晚的气氛最为沉闷,他们吸烟吸过了凌晨1点。
  气氛是从那一刻活跃起来的,沈希军讲了个笑话。他说:有一个技艺高超的红案厨师,切一个长长的大萝卜。他本可以先把萝卜分成几段,让其他也能胜任切萝卜业务的师傅同时去干,可是他不。他就是要一个人一刀一刀地从头至尾地把那个大萝卜切完。
  这个笑话未必引人发笑,但它却引发并酿成了新的进度计划的内在逻辑,后来向外行人阐释时,也就有了一个浅显形象的表述:分段切萝卜。
  几个晚上以后,“MPM计划”完全按照Ⅱ线的工艺特点被分解了。这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卸,而是在原有的缜密逻辑上,以工艺牵头,将整个工程作了合理分段,几个工序齐头并进。
  公司和厂领导当然很支持他们的想法,并特派中方副总工程师黄兴山作突击队顾问。
  2月25日,Ⅱ线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队长沈希军,政委徐正宁,成员46名,其中13名大学生,33名青工,平均年龄21岁。
  就在“出征晚会”上突击队员们举起酒杯时,每个班组长手中都得到了一份本工序的详细计划。
  二
  开工第一大,一张新的工程进度图挂上了现场办公室的墙壁。图中标有红、绿、蓝三条竖线。蓝线代表MPM计划,绿线代表突击队计划,红线代表实际进度。这是在顾问黄总的建议下绘制的。
  2月26日,Ⅱ线开工的第一天,红线就开始了它的领先地位。不用说突击队员队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仅这一天,他们就完成了23个工作组日(一个工作组干8小时的工作量为一个工作组日)!
  每天下班后,队员们都要涌进这间办公室,等着统计出当天的进度。每天上班前,队员们也要挤到那张图前,瞄瞄那条红线。谁都想有机会握住那枝红笔,“嗤”地来上一下。
  邱国全便成了众人眼中的幸运儿。他负责情况汇总,每天红线上那“嗤”的一声,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嗤”,红笔潇洒地一挥,然后他故作大度:“谁想过过瘾?喏,来划蓝的、绿的。”
  队员们挤着、笑着、噘着嘴,走了。第二天照来不误,还是眼巴巴地望着那枝红笔。他们还都是大孩子。
  这些大孩子使红线以惊人的速度“嗤嗤”地上升着。对此,德方专家组绝对不敢相信。按说,汉语言的发音对于欧洲人是件极为头疼的事,但这里的专家组成员却都能讲出两句味道纯正的中国普通话,一句是“马马虎虎”,一句是“研究研究”。他们认为使他们学会了这两句口头禅的国度里不会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