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公务员铁饭碗【古代公务员没有“铁饭碗”】
 

公务员铁饭碗【古代公务员没有“铁饭碗”】

发布时间:2019-04-13 04:09:22 影响了:

  当下,公务员考试高烧依旧,其中“工作稳定、旱涝保收、铁饭碗”是成千上万人去参加考试的重要原因。说来你可能不相信,古代公务员可没有今天这么吃香,他们端的多是“瓷饭碗”。  以明朝为例,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了1.5万名官员;然后又借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达4.5万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公务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有的官员早晨上班时还要跟家里人举行告别仪式,说今天走了就不一定能回来。熬过一天回到家里,又长舒一口气,对老婆说:“哎哟,今天总算又活了一天,明儿再说吧。”
  官员如此“朝不保夕”,连平头百姓还不如。这时公务员端的饭碗,恐怕连瓷饭碗还不如。或许有人会说朱元璋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正值建国之初,须用重典。那么,古代和平时期公务员端的就一定是铁饭碗吗?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据此办法,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巡抚(相当于省部级干部)、抚按(相当于中央驻各省纪委书记)官员54人。其中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都因考核时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银3个月。万历四年,山东19名、河南12名地市级官员,因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和革职处分。张居正当政期间,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
  由此可见,即使在和平时期,朝廷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地方官,也动辄就扣工资、降级降职,甚至辞退,稍不注意,饭碗就可能被打碎,和现在的公务员过于宽松的环境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不仅省部级官员的饭碗随时被端,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的首辅的饭碗有时也会出问题。明崇祯皇帝在任17年,撤免宰相多达50余人,罢黜国防部长14人,杀死或逼其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军区司令或省长)11人、巡抚11人。
  西汉时期,丞相一职的任期也不长,平均只有4年多;东汉时期,最高公职人员——“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的平均任期还不到两年半。
  如果你觉得官员这碗饭不好吃,想辞职也没有现在这样自由。比如你不幸遇到了朱元璋,你说你不干了,要辞职。他会问你啥意思,绝对是“杀无赦”。
  说古代“公务员”端的是瓷饭碗,不仅指上述“通过读书考试或其他途径”成为朝廷命官的这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数量在古代官吏整体中实在太少。一般来讲,古代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供养、俗称“吃皇粮”的官员最多到八九品,县一级吃皇粮的官员,除了县令外,仅包括捕头(县尉,类似现在的公安局长)等两三人。再往下的公务人员,朝廷是不管的。换句话说,占古代公务员队伍90%以上、在各级政府机关上班、为“公家”服务的师爷、衙役等基层公务人员,端的饭碗比朝廷命官的瓷饭碗还没有保障。
  “师爷”是比较常见的基层公务员,属于吏的范畴,专指那些读书却科举不中,转而研读并精通行政事务的人。朝廷任命的县(市)长,大多是科举出身,尽管能背四书五经,但要处理一个不熟悉地方的复杂行政事务(古代朝廷命官一般异地做官),一窍不通的大有人在。这些官员为了做好政务,必须在当地招聘熟悉地方民情的师爷,辅助他们处理公务。师爷的作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具体负责起草各类官方文书,处理当地的一般性事务,为主官处理重要公务出谋划策等。
  衙役也叫胥,和师爷相比更是可怜,他们的具体工作是“任奔走供役使”。“胥”又可分为“皂”和“隶”。皂负责具体执行收税、抓捕和市场管理等行政事务;“隶”就是官员的车夫、轿夫、伙房厨师等,负责官员的后勤服务工作。
  古代“师爷”和“衙役”等基层公务员,和现在基层公务员的国家保障体制完全不同,他们既不占国家编制,又没有国家财政每月拨付的工资,他们的吃穿用度全靠聘用他们的县(市)长给予,有钱的、大方的县(市)长多给一点,没钱的吝啬的就少给一点,没个准头。所以,全国各地师爷、衙役拿的工资千差万别。
  这些基层公务员的出路,大概有三条:要么辞职,要么被开除,要么干一辈子,而且不准参加科举,永远不能晋升。对干不好的,县令说辞就辞。那时也没有《公务员法》,对基层公务人员的管理无章可循。
  这些基层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如何呢?元朝有人分十等之说,所谓一僧二道,三官四吏,五皂六隶,七倡八优,九儒十丐,官吏之下便是这皂隶,只比演员、儒生体面一些。有个故事也可说明这一点。清朝时期,有群差兵处决海盗,刀砍不动,只好拿锯子锯,整得惨不忍睹。一个农家少年路过,大骂他们是饭桶。差兵不服,叫少年来,少年手起刀落,麻利地砍掉了一堆脑袋,差兵奖励少年许多金钱,还叫少年隔日去衙门报到。少年回家却挨了父亲一顿揍,原因就是父亲不愿儿子去做政府的衙役、皂隶,可见其职业声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之低。
  那么,师爷、衙役(皂隶)们的工资水平咋样呢?据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明朝宛平县衙门里的皂隶,每年可领取“工食银”三两六钱,恰好是书办(师爷)的二分之一,基层公务员工资待遇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说古代公务员端的是“瓷饭碗”,还表现在退休后无生活保障上。即使是吃皇粮的地方官,离开官场或退休后,马上成为“无任何特权、无退休工资、无医疗保险,还要腾退公房”的“三无一退”人员,至于那些基层公务员更不用说了。
  尽管古代官员和师爷、衙役们在位时多会贪污受贿,大搞灰色收入,为自己准备后路,但无论如何,从制度上和当下公务员相比,古代公务员的确端的是“瓷饭碗”。形象地说,各级官员是皇帝的打工仔,师爷和衙役等基层公务员是官员的打工仔,和现在给老板打工的白领、蓝领十分相似。
  (责编:王 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