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绿色发展,“豫光”的责任和坚守】豫光集团
 

【绿色发展,“豫光”的责任和坚守】豫光集团

发布时间:2019-06-12 03:48:09 影响了:

  在河南济源,传说中愚公的故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发扬愚公坚忍不拔的精神,践行保护环境的责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开辟出一条绿色冶炼的可持续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他就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
  践行社会责任,成就绿色梦想
  豫光人是喜欢绿色的,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坦言,他最喜欢在公司办公楼前绿树成荫的甬道上信步思考,而时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回首当年把工厂搬到荒山野岭的勇气时,他不禁为当时对生命、对环境的敬畏而欣慰。而他也思考如果没有绿色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如果工业的发展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么社会发展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呢?于是他决定要把豫光引领上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和众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一样,豫光在矿山处起家;和众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不一样,豫光自绿色冶炼处繁盛,并由此引领中国有色行业转向绿色冶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豫光提出了“工业出城、项目进山”的绿色冶炼理念,而伴随着这种理念的诞生,豫光在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1986年,全湿法金银冶炼技术在豫光得以推广,豫光在行业开始高歌猛进;1993年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的应用,确立了豫光在行业内绿色冶炼的龙头地位;1996年豫光又首家采用二氧化硫非稳态制酸工艺,进一步解决二氧化硫污染问题;直至2002年,历时3年的鼓风炉还原练铅工艺得以应用,使得二氧化硫的排放值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一举改写有色金属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历史。
  “站在过去的成绩上沾沾自喜的企业很快会倒下。”杨安国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和7000多名豫光人。从2003年到2010年,豫光进行了无数次从竖式炉到卧式炉的实验,最终成功完成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练铅工艺,省去了冷却、铸造、再融化三大环节,告别了焦炭作为练铅能源的历史,在低碳、环保、清洁的征程中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豫光在技术、环保等方面创造了诸多传奇,而豫光的“水文化”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豫光位于远古四渎之一的济水之畔,济水自古便有“清”名,其“穿越黄河而不浑”。如今,济水的下游已被黄河所占,唯其上游依然在王屋山下,在豫光的不远处清淙流淌。可见豫光保护水资源的责任不言而喻。
  豫光对清洁的冷却水和冲渣水均实施就地循环利用,制酸废水进入污酸污水处理站后返回使用。其他生产用水经冷却塔降温或沉淀后循环使用,投资4279万元建设综合污水站,工程分为低质水和高质水两部分。废水经低质水处理后达到国家最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经低质水系统处理过的水直接进入高质水系统,高质水主体采用密闭冷却塔+超滤+反渗透工艺,经过处理后的清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后回用。
  所以,当杨安国把一杯处理过的工业废水一饮而尽后,脸上会展现出无尽的自豪。当年紫金污染事件,使全国各企业面临着一次异常苛刻的环保大检查,而豫光作为亚洲最大的铅冶炼基地,自然首当其冲。而豫光的中水站涉嫌雨水不分的建设,让环保组提出了质疑,危机开始在公司上下蔓延。
  
  检查组给豫光一个解释的机会: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期间,国家环保部、河南省环保厅、济源市环保局三路人马形成专业调查组,并邀请冶金行业与水处理行业的专家,到豫光深入调查。
  调查组接连几次更换中水站地点,都发现豫光的水处理与专家数据库对比,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度让专家怀疑是仪器出现了故障。
  调查组查黑却查出了“水明星”,这在有色行业不得不说是一段佳话。
  难怪环保部总量司副司长黄小增对豫光环保措施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我就是学水的,看到这样的设备和规模,我提不出任何意见。如果每个企业的水处理都能做到像豫光这样,也就不会出现有关水的问题。豫光提供的所有数字都是符合实际的,豫光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
  而居住在豫光附近的居民也说,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豫光造福人类、环境保护的一部经典力作。
  自主创新,树行业新标准
  
  一项创新,可以引发一场技术革命;一场革命,可以推动一个行业的全盘优化和整体升级。自1989年以来,豫光共获得科技进步奖4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2项,各厅局科技进步成果奖17项,市科技进步成果奖17项。累计申请专利150项,获专利89项。参与了50项有色行业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主持了5项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这是豫光对中国铅冶炼工艺水平、技术装备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豫光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装备水平,还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门槛,推动了中国铅冶炼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同时豫光在技术创新发展中,还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个把非稳态二氧化硫制酸技术应用到铅冶炼,第一个成功应用富氧低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新工艺,第一个研发出适合我国废旧铅酸电池物理分选的专门系统与工艺,第一个研发应用铅阳极火法连续低吹熔炼新工艺及装置,第一个自主研发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熔炼新工艺……这些“第一”为豫光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卫峰作为豫光代表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时激动地说:“豫光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豫光精神的体现。豫光精神的核心是,不论领导还是基层人员,一开始就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做,这种主人翁精神凝聚了大家脚踏实地、创新进取的力量;其次,这个奖项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此次会议获奖代表80%为高校校长、院长,而像豫光以企业为主牵头的单位却很少。无数次实验,独立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中国铅冶炼技术发展史上,豫光将浓重地写上一笔又一笔。目前,豫光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几家科研院所在作一项国家863计划,从理论上解决一些技术过程的匹配问题。863课题的研究计划以工程为依托,豫光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朝实现短流程一步练铅目标及提高炉子寿命的方向继续努力;做具有国家综合资质或行业资质的甲级资质,然后面向国内外铅锌行业做技术咨询,向工程咨询的方向发展。”
  杨安国坦承,从土法坩埚练铅到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先进技术,豫光成为我国铅冶炼技术博物馆。时代在变迁,技术在进步,豫光实现了现在的碧水蓝天,诠释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血性男儿铸造还原团队
  在豫光“绿色冶炼”的理念下有这样一只队伍,他们从事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的研发、实验、项目建设工作。他们被称为“感动豫光的还原团队”。从高级工程师赵传和到工程指挥长王拥军,从每一位技术人员到岗位炉前工,个个品行兼优,技术过硬,大家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由豫光人树起的丰碑。
  赵传和是实验室里的白发老人,花甲之年名义上已退休多年,但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说他热爱这份工作,“豫光的发展历程就是我成长的历程,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研发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技术新工艺了。”每当他谈到此项新工艺的时候,都会说到:“还是董事长站得高,看得远啊。”当时赵传和带着仅有的三个人开始找资料,借鉴国外经验,消化吸收技术,很快,他们在理论上攻破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工艺技术。
  赵传和为豫光带出了一批批技术和管理人才,高层有王拥军、李拥军、张安邦等人;技术研究人员有陈会成、夏会林等人。由于长年透支体力,2008年赵传和的心脏突发疾病,而医生为他的心脏安放三个支架后,他又忘我地投入工作中。他说每次看见自己负责的项目投产时,就像是自己的儿子考上大学一样高兴。
  在豫光的顶梁柱中,王拥军绝对是一个佼佼者。当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的可行性方案出来后,付诸实施的试验任务就压在了他的肩头。
  竖式炉试验伴随着惊险,虽然竖式炉四周都有支撑,但是每次试验时,炉体仍会带着渣液不停晃动,不时出现溢炉现象,每当放渣时试验人员需要远远地躲起来。一次冲渣槽爆裂,现场已是面目全非,但当天修补后,他们又重新投入试验中。王拥军是这支队伍的一面大旗,他说:“不管多困难,我这面旗不能倒下,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和职工的辛苦付出。”
  为了工程,王拥军没有闲暇的时间去照顾父亲、陪伴父亲。当老人辞世的噩耗突然传来时,他瘫倒在地上失声痛哭地说:“我错过了太多照顾父亲的机会,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炉前工刘小保,提及几次熔炉爆炸往事时,仍觉得后怕,最初竖式炉补炉砖时,因为风镐上气带突然脱落正好打到他的眼睛,造成角膜撕裂,险些失明。而如今,他是直接炼铅厂唯一一个经过竖式炉到卧室炉再到5万吨试验炉来到直接炼铅厂的员工,他是还原炉前的英雄,是豫光的血性男儿。
  7000多名豫光人已结成一种多重的、紧密的绿色共同体、绿色冶炼事业共同体、绿色价值观共同体、绿色责任共同体、绿色情感共同体。而这种绿色态势必将拥有开创未来的能力,拥有无可撼动的力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