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分层递进教学法【物理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探究】
 

分层递进教学法【物理教学中“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9-06-12 04:25:14 影响了:

  摘 要:“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模式。从尊重学生差异、适应学生到利用学生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到递进式发展。  关键词:分层递进;有效课堂;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其中“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较佳的模式。“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教学在参与的“面”(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和参与的“质”(积极主动地参与)都有较好的保证,使每个学生多思、多说、多写、多听,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面接收,“多功能”协调,“主体式”渗透,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旁观”“陪听”的状况。通过确立分层递进学习目标、设置思维坡度、适时点拨学法、及时鼓励评价等方法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动机、热情,诱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一、“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递进教学”思想很好地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产生不同的主动任务,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基础和能力范围内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测试成绩将全班学生大致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高层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浓,能力强,但人数不多;低层学生物理思维很难建立,学习能力弱,对物理兴趣低,也占少数;中层是介于高、低层间的大部分学生。这样分层次的作用能促使中低层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而高层学生又不失竞争刺激。当然学生所处的层次并不是绝对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因人因时制宜,以避免分层带来的负效应,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这正是“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手段。
  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应避免不分对象“一统”的弊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二、“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学目标分层要遵循“下要保底(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不封顶(可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各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各目标分层要明确、具体,各层目标内细目的水平递进要平缓,层间目标难易的跨度不宜过大,使各层次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目标后,经教师鼓励、激发、帮助便于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教学设疑的分层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到底”的格局,形成既有“整体教学设疑”的“合”环节,又有“提优”“补差”的“分”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安排好课堂教学中“分”“合”的时间和“分”“合”的次数。将面向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主动、个体的教学活动基础之上,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知识、能力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各自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形成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步异步互补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课前复习、新课引入、基本概念都可以整体设疑,规律探索和理解可分层设疑,规律应用可分层设疑和整体设疑相结合。
  分层设疑必须注意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结合学习内容特点,使学生都学有所得,且激发潜能,促进创新。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一点一点地启发,对于需综合思考的问题,要多设几个问,作好铺垫,避免知识跨度过大;对中层学生,要在课本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即能回答、通过比较就能判断的问题;对高层学生,要在对中层学生要求的基础上深化、拓宽对问题的探究,可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较难或较深的问题。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的探究教学,可设计成分层分组实验探究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师给出实验需要的器材后,便可进行如下的分层设疑:
  ■
  低层学生:①用什么测量力的大小?②如何判断力的方向?③力按性质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力等,分别完成如图1、图2、图3的实验探究,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中层学生:①你能利用给出的磁铁、小车、弹簧测力计测出两磁铁间的弹力吗?②请用实验分别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为弹力、磁力、摩擦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高层学生:①请用实验分别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均为弹力、磁力、摩擦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②物体处于动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规律跟静态时一样吗?请设计实验探究。
  在这些设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能积极实验探究,探究得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力,只要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直线上。高层学生能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规律与运动状态无关,且具有同时性,同性质。
  (三)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练习和作业不单是使学生再现、巩固、理解、深化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也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手段。过于简单的练习和作业,高、中层学生易感到乏味无趣;灵活多变的练习和作业,能使中、高层学生感受成功思维的快乐,但低层学生却会因求解不得而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所以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除了突出重点难点之外,还要注意把握“度”与“量”的分层设计。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一组练习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