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浅析如何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积累
 

【浅析如何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积累

发布时间:2019-06-17 04:13:39 影响了:

  【摘要】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可用来说明平日积累材料和写文章的关系,只要我们的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阅读课外书,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多开拓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有随时积累的伸手可及的写作材料,就会摆脱那种搜索枯肠的困境,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的局面也一定会消失。本文就如何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提供一些方法建议,仅供广大师生参考。
  【关键词】 写作素材 学生 积累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88-01
  写作需要素材,“无内容可写”,自然头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怕写作文,每次看到学生们面对作文题目是,扎耳挠骚,绞尽脑汁,迟迟不能动手的情景,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从什么方面着手解决学生有东西可写,教师要学会找到“米”这“米’就是文章的素材典型有力的材料,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注重平时的素材积累,为写作提供源头之水,为在写作中有“米”可下。那么怎样去积累写作材料呢?也要个仓库吗?回答是肯定的。但这种仓库不是用砖瓦沙石砌的,而是人人都有的,即大脑。大脑是记忆的仓库。所谓博闻强记,就是要把观察阅读所得,随时装入“仓库”以免遗失。但人的记忆力有弱有强,而要装进的东西又太多,所以还可另造新库来弥补头脑不足。那就是用笔记在本子里。当然积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让学生明白,不管采取何种办法,积累资料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取得收效,即使资料是间接得来的,也要认真核对,妥善保管,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积累材料的几种方法:
  1 教学生从语文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名家名篇甚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例如,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民族英杰有:文天祥、李自成、史可法、谭嗣同等。革命先烈有:刘和珍、白莽、柔石等。科学名人有:沈括、达尔文、钱学森等。诗人作家,外国的如莎士比亚、莫泊桑、高尔基、托尔斯泰;中国的如司马迁、李白、杜甫、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举不胜举。此外还有锦绣江山,如延安风景、长江三峡、北京胡同,还有历史事件,如渑池会、鸿门宴、赤壁之战、扬州抗清、戊戌政变等。此外,教材中还有对勤奋好学、尊老爱幼、勇于牺牲等传统美德的赞颂,也有对贪婪蛮横、吝啬残忍、虚伪愚昧、保守顽固等丑恶现象的鞭挞。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更多了。对于这些材料,可让学生归类积累,以便写作时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用,这样,语文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准备写作材料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
  2 从阅读中积累
  广泛的阅读,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来源,在阅读中积累,这是又一条极为重要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读书破万卷”,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人,才能“下笔如有神”。 在阅读中都积累哪些素材、内容呢?既要积累生活经验、科学常识、思想观点,又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写作知识和方法积累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认真细读、熟读全文(或其中某一部分),准确理解内容,深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还要反复推敲,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在表达形式和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积累。
  3 从观察中积累
  从观察中积累素材,就是积累从观察中得来的内容和体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同学们,把在生活中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或有意思的内容,触摸到的、品尝到的、耳闻目睹到的新鲜事 物,及时记录下来。在观察中积累,这是重要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之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写一场球赛,你必须有事先的观察或参加才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找到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果自己的生活素材充裕到随手拈来时,就不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感而发,当然就能写出好文章了。
  4 从影视作品及网络中积累
  广播电视、报刊、电脑是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你想了解和把握的信息,如果翻阅报纸不便,可以上网查询下载。有些影视作品很有价值,里面有你感兴趣、可资借鉴的东西,你就可以通过网上下载储存到你的电脑里,方便,快捷,高效。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可用来说明平日积累材料和写文章的关系,只要我们的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阅读课外书,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多开拓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有随时积累的伸手可及的写作材料,就会摆脱那种搜索枯肠的困境,那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的局面也一定会消失,邓拓先生生动地把积累材料比喻为“农民拾粪”,是很有道理的。农民有了粪肥,就为丰收创造了条件。所以我们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采集积累材料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