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9-06-19 04:15:44 影响了:

  摘 要:生态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本文在深入地分析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人类对自然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道德;马克思主义;自然;人类
  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即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如何摆脱这种偏见,并确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这就是说,人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存在物,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的生产、生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离不开人具有的社会生物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从来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不否认人的生物维度上的意义。相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与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是动物经过发展而形成的一类高级动物,所以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裸猿是属于灵长目物种中的一种原始食虫动物,大约在1500万年之前,气候变化导致森林萎缩,一部分裸猿走出了森林开始与地面动物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地面猿的脑容量得到了扩充,前肢也解放出来,能从事精巧的劳动生产,这为猿人的最后诞生奠定了自然基础。人类进化史也就是地球的一个物种发展的历史。如果必须说人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人类是一个了不起的物种,他现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地球,仅此而已。尽管人类已经取得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但是他依然是受到动物行为的各种基本规律无情摆布的低级动物,人也必须受到动物法则的制约。
  只有严格审视人类的起源方式,才能对人的生存有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就是具有一种自然的本能。这种自然本能,表明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也进而可以理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动物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它恰好反映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根深蒂固的生物特征。
  从上述简单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具有生物的基本属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这个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的综合。然而,即便是社会属性,同样也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的产物。
  在人类的产生过程中,为了抵御外部的侵袭必须结成群体进行生活,在群体中,人类必须加强与同类的交流、协作能力。由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的人类只能以氏族为单位生产生活,个人离开集体是无法生存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情感、思想和行为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3]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
  无论是从人类的起源,还是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对立就是同自己对立。因此,人绝不能站在自然的对立面。
  二、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必须自觉的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是人类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强调道德的作用是因为道德手段相对于其他调节手段而言,范围更广,更为持久。而且在人类履行其道德义务时,也能体现出人类的能动性,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在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中,道德所起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调节功能。在道义上,它规范着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其得到合理的调节。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上,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求人们把自己同整个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以后者为标准去正确地处理。其次,认识功能。道德规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规范一经确立,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人们大力提倡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要求总结人类在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明确认识到人口增长、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从而正确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最后,激励功能。道德总是以“善”和“恶”的双重形式反映出来的,于是就有了比较和激励的作用,使“善”得到强化和发扬,而使那些“恶”的行为为人们所否定。
  人类来自自然界,自然界又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的条件。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人们如果置长远利益而不顾,急功近利地“改造”自然,势必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其结果必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就是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应该成为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生态道德教育
  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即将踏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无疑是生态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首先做好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整个生态教育过程应该是同人的生态道德品质的构成与完善过程相一致的。所谓生态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人类认同并践行的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且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个人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特征。它是由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以及生态道德言语、生态道德行为和生态道德习惯等生态道德行为构成的集合范畴。这些生态道德品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大学生逐步在生态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达到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由此,在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