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语文课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能力为本的课程模式
 

[语文课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能力为本的课程模式

发布时间:2019-06-21 04:06:21 影响了:

  在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转型的今天,随着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深入,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越来越得到教育主体的重视和落实。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使能力培养这一主旨目标与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结合,并落实到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课程教学的操作层面构建合理实效的能力培养模式,这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索的。
  一、能力培养模式的定位思考
  纵观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变。当今的社会更青睐有较宽知识面、较强综合能力的通才型人才。“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人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以人为本,进一步来说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本。我们的语文课程理应实显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语言文字应用技能,满足学生迈入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程的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还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具体体现为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应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知识体系为基础,这也是语文课程应用性的本质要求。
  二、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目标与任务的构建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使学生成长和主体建构的课堂,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低到高,语文能力从无到有,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得以校正和生长。当然,我们的语文也不是万金油,好像什么都能做。语文课程有自己的本体目标和任务。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基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等,以此来构建语言能力的本体框架;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以此来构建其感受、体验、理解能力;从教学实效角度来说,它表现为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拓展的能力,以此来构建其实践能力。只有构建这样的目标与任务,我们才能突出语文课程的本体地位,才不会置我们的语文教学于尴尬和缺乏实效的境地。
  2.开放性课程教学的构建
  (1)课堂形态。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应是在有序中实现开放,体现生成的课堂。语文课堂形态的开放性,包括了面对学生的开放和教师自我的开放。当然,这种开放是基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开放。语文课程本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的。我们可在保证主要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求,大胆调整和设置预定教学环节,再结合课堂生态,形成新的灵活的课堂形态。我们不必拘泥于课前精心准备的课堂预设,不必拘泥于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这种开放不是教师放弃“导”的话语权,不是形态上的无序和杂乱无章,它需要的是教师从“教师教什么”向“学生学什么”的观念转变,更需要教师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充满智慧的教学手段。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材是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的价值和培养目标是多维的,同时它也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开发和重组空间,因此我们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构建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体现有选择和有侧重的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学优势,正确挖掘和丰富教学价值,着眼于将教材转化为适用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与学生的契合”,理解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还要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差异。教师教学不必贪图面面俱到,要懂得在教学内容上适度取舍,注重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用性,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发展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才能得到落实。
  (3)教法与学法。在教师的主导教学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们需要反思。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课堂。教师要善于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教师教学时要以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为基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法的指导,落实学生主体的参与性,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3.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构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目前,语文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收效甚微。我们知道,能力的生成要靠知识的内化、拓展、迁移和训练,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仅靠课堂的讲解与练习永远无法达到,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开发和应用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平台应用语文的意识。
  开发实践资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在课堂内,教师对课程实践资源标准的把握要突出其训练价值,即它能使教师拿来训练学生有效思维、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激发语文学习的潜能,提高相应的语文能力,而不只具有导向价值。例如一篇美文的教学,如果不能激起学生思考、质疑的积极性,实用文写作的教学不能应付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那么教和学两者都将难以真正促成能力的生成。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开展一些富有渐进性和全员参与性的小型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常态的背诵、朗读、口头作文、辩论、演讲之类,或充满创意的模仿表演、角色体验等。
  另一方面是在课堂外,教师可借助校园文化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节日活动、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指导学生参加演讲、诗文朗诵、学生会及各社团的竞选等,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学校的广播站和社刊投稿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宣传栏等训练他们获取、研究、合成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筹办活动时撰写活动方案、海报,在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时写实习报告或专业小论文,以此提升他们应用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这样的实践形式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氛围、时代气息。
  语文课程实践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还要注意考虑母语教学习得的特点,在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范围内,充分延伸、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各种平台,切实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不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回归教育本义的必然要求。在这条路上,我们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