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六篇长文定天山|临潼天山文旅
 

六篇长文定天山|临潼天山文旅

发布时间:2019-06-25 04:08:51 影响了:

  在该文中,周涛讲述了自己创作生涯中颇具影响力的六篇长文的诞生背景以及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其中披露的不少细节是为我们熟读其作品的读者所未曾知晓的。  5月15日的《宝地·文学生活》版曾刊出了著名作家周涛即将出版的《周涛口述自传》一书中的一篇《七间房小传》。今日我们刊出另一篇——《六篇长文定天山》。在该文中,周涛讲述了自己创作生涯中颇具影响力的六篇长文的诞生背景以及创作时的心路历程。其中披露的不少细节是为我们熟读其作品的读者所未曾知晓的。在此刊出,相信不仅有益于读者加深对其作品本身的认识,同时也对周涛本人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有人说,一时代一地方总会于无意识中选择自己的文化代言人。周涛用他几十年的创作证明,他在替新疆这一片热土代言。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时代风云的际会,感受到新疆大地脉搏的深沉跳动。《香茗一盏到汉唐》,茶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彰显中国文化特点的部分。一杯清茶,道尽了中国人的好恶审美、爱恨情仇。一句话,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我写了大量关于新疆的诗和散文,但是支撑起它们的骨架,是六篇东西,篇幅均在两万字左右。这六篇东西,自然形成,事先并无谋划,事隔多年后观之,才显出它们的特殊作用。
  哈拉沙尔随笔
  第一篇是《哈拉沙尔随笔》,写了焉耆、开都河、回民往事。写于1985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当时有人跟我说,“你在乌鲁木齐回民的凉面摊上吃凉面,人家要是知道那篇文章是你写的,绝对不跟你要钱!”我听了笑了笑,“没那么大影响吧?人家卖凉面的谁看你那个!”
  过了十几年,焉耆有个女作者娟子,出了本写焉耆回民的书,她是当地回族。她竟然把这篇文章全文引进书里。她书里写道,想不到一个汉族人能对回族的理解同情深入到这种程度,她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几次痛哭失声,所以把全文引进了书里。她后来通过小说家赵光鸣介绍来看我,带着丈夫和女儿,我由此得知这篇文章在回民中产生的广泛影响,很感欣慰,没有白写。
  还有一个回族朋友师歌,他是个极其热爱文学的人,他把我的一本散文集,全部手抄了,用一个大厚硬壳本,全文抄录,一字不漏,工工整整,干干净净,当然包括这篇《哈拉沙尔随笔》。后来他干脆把这个手抄本送给了我,我如获重奖,双手接过,妥善保存。我说“你抄它干什么呀,你吭个气,我送你一本不是很容易吗?”他很庄重地说,“抄一遍不一样,我太爱它们了。”
  就是这个师歌,后来倾毕生之力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白桦林旧事》,稿成,请我看看,提些意见。写的是山东人到俄罗斯,娶了俄罗斯女人,以后又回到新疆创业的几代人故事,取材新颖,也很有基础,只是笔力稍弱。他竟提出“送给你吧,你把它写成一部大作。”我岂能掠人成果,婉辞之,他却痛惜不已。
  这就是新疆人,新疆的回族人,他们要是对你好,恨不能把心掏出来给你。真诚、豪爽,是他们性格的基点。惜乎师歌,去年因患癌症病逝,他一生的文学理想终于未能实现。
  吉木萨尔纪事
  第二篇是《吉木萨尔纪事》,写了父母下放时去的农村,北疆农村,古代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家庭落魄,反而使我短时间近距离地接近了农村和农民。一个中等的省会城市和中级干部家庭,已经足够使其生活和农民相去甚远了。
  吉木萨尔的生活于我只有十几天,伊犁的再教育生活只有一年,喀什的岁月略长些,将近八年,但是这些倒霉、落魄、失意的日子,往往造成石头一般坚硬的记忆,而顺风顺水的日子反而倒像落花流水一样轻飘易逝。说明了记忆的分量往往由苦痛凝成。
  我至今认为这是一篇血泪文字,尽管是在相隔将近二十年后经过相当冷静处理的文字。这段生活改变了我的一生,它是我命运的拐点;如果没有我父亲这种结局的突兀出现,我很可能会沿着一个翩翩公子的生活延续下去,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社会的变迁远远甩在车厢后面……这个变化对我如雷贯顶、打击至重,我不能不寻求自救,我不能不途穷思变,我意识到,我这个二十多岁的老大,要撑起这个家。我不撑起来还能靠谁呢?前十四级干部的父亲不行了,党籍都没了。前干部科长的母亲也不行,她在吉木萨尔养鸡喂猪。当一个家庭在时代的巨浪中即将没顶,一切原来的人生计划都必须改变!只剩下一个念头,绝不没顶!”“《吉木萨尔纪事》正是记录这一阶段的真实,它毫无虚构、笔笔再现,虽然通篇并没有多少血泪呵,控诉呵,压抑呵,阴霾呵,但那生活是沉重的、沉痛的,沉甸甸的沉痛啊。
  许多年之后,我读到了殷实写的评论,我知道,有人读透它了。殷实写道:“由于周涛在自己的感情牵引下将那沉睡于各自的内涵与功能中的语汇作了最有效的搭配,使我们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上目睹了我们仅靠日常经验所不能触及的残酷事实。”“他没有在各种涌动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思潮、文化变迁中惊慌失措,他从未忘记用自己的双眼注视自己脚下的土地。”
  知我者,殷实也。因为他以及和他有共同感受的人们,这篇东西也没有白写。
  伊犁秋天的札记
  第三篇是《伊犁秋天的札记》,写于1989年。伊犁军垦农场再教育的一年,是我一生中最痛苦、最劳累、最不堪忍受的一年,不料,偏偏是它成了我的创作不竭的泉源。更为奇怪的是,我不仅没有痛恨伊犁、诅咒伊犁,反而因专注于伊犁的自然之美而减轻了、忘记了当时强加于精神上的极大痛苦。
  从1971年2月到1972年3月,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四百多名大学生在伊犁新源县前七师农场劳动改造了整整一年。那个位置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巩乃斯草原,也就是那拉提风景区。极端压抑的、不自由的政治环境和现实生活,与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广阔怀抱形成强烈反差,与草原河流万类生灵的美丽自由形成强烈反差,是啊,我们这些大学生的精神监狱,就建在伊甸园上!
  这篇东西可以说尽得草原自由随意之魂,那个时候没人敢这么放肆地写散文,连我自己写时也感到太过分了吧?这样行吗?但是写得舒心得意,这就壮胆写完了。谁教我的?咱不是学了什么国外名家,也没受什么思潮呀、文学流派呀的影响,怎么来的?草原与我,本性与我,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了《伊犁秋天的札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