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为在古文中的几个意思_古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在古文中的几个意思_古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3:02 影响了:

  古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好古文首先要解决语言关,即帮助学生读通读懂语言文字,其后如思想性、艺术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怎样解决语言关呢?即抓重点难点。首先,教师应讲清古代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这实际上是教学中的难点。其次,要抓古文中的主要的字词句教学,这就是重点。讲清两类语言的区别等于解开了语言的结,理顺了语意,让思想之水得以前流。抓住了古文的重点,就等于点中了古文的穴道,起到一点而全通的效果。
  就中学阶段而言,古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重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特殊句式等方面。
  一、语音
  古音不同于今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主要表现在声、韵、调几个方面,但这些在古代诗歌和韵文中反映较多,本文不作讨论。但古音与今音的区别还表现在古文的同音通假、破读和特殊名词的读音上。因为这些区别给阅读和理解古文增添了许多麻烦,有必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首先,谈通假字。它既是词汇问题,也是一个语音问题,它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但随着语言的演变,它们的音也变化了,甚至相差甚远。教学时,我们必须按假借字所代替的本字来读。如:
  其真天马邪?(《马说》)
  右手攀右趾。(《核舟记》)
  引文中的“邪”代“耶”,读y�椋弧芭省贝鞍狻保羈�"Dn。按本字读,有助于词句的理解,否则语言难以讲通。以“右手攀右趾”为例:“攀”本代替“扳”,是指舟子用右手扳右脚趾,如果“攀”读p�"Dn,即是攀登、攀爬之意,句子只能译成右手在右脚趾上攀登,这就讲不通了。
  其次,谈破读问题。所谓破读,是古人用改变字的本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本音代表的词和破读音代表的词成了一词两音,两种意义,教者应讲清本音和破读音的区域,以区别不同的含义。如: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王”用作名词时,读w�醤g,义为帝王;在这里作动词,破读为w�鄋g,义为称王。
  此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用作动词,读f�"^n,义为分开、分配;在这里作名词,读f�鑞,义为名份、职份。
  根据经验,学生在破读音上容易出错,教师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再次,谈古文中的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音差异大,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不大,但有时考试要考到,所以还必须加以注意。这些词语往往是些古代的国名、族名、地名、人名和姓氏等,现代一般字典、词典都按古读音收录,我们应按传统的读法去读,否则等于读了别字。例如:
  姓氏:种(ch�髇g),不读zh�騨g
  人名:冒顿(m�騞�欢羗�鄌 d�鵱
  郦食其(l�?yi q�"n)读l�?sh�?q�?
  地名:阳夏(y�醤g ji�#3)不读y�髇g xi�?
  国名:月氏(y�"甧 zh�"n)不读y�鵨 sh�?
  最后,谈谈古文中必须熟练掌握的重点字音的问题。按理文章中的所有字音都应熟练掌握,这是教学的理想效果,可是这对许多学生来说,不可能做到。但我们可以使学生掌握那些重点的字音,实际上测试时大多数也是测试那些重点词的读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教学。重点处肯花大力,不惜工本本;次要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哪些是重点音呢?(1)中学教科书中古文的页下注释标注的音,大多是生字词的音,这些音要熟练掌握。(2)书后生字表里易读错字一栏里的字音也很重要。(3)古音和今音不同的音(上列三点有交叉之处)。例如:
  在《曹刿论战》一文中,页下重点音是gu�欤ㄘ郏i�鄋(间)、b�#7(帛)、f�ㄦ冢�#5(鄙)、m�恚樱J楹笠锥链硪焕钢械淖忠粲衵h�椋ㄕ蓿�ㄓ┑取9乓艉徒褚舨煌囊羰莊�ǚ颍┑取?
  抓住重点字音的教学,基本能解决古文测试部分的语音测试问题,提高考试成绩。
  二、词汇
  文章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构成,要读懂古文必须先读懂词汇。词汇在古文中面广量大,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因此对于词汇的教学尤为显得重要。
  在古文教学中,应立足书本重点讲清学生易搞错、易混淆的内容,重点在于知识的积累,并通过纵横对比,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通假字。上文已提到通假字,既是语音问题,也是词汇问题。古人用一个字代替本字,古人认为这是正常的事,但在今天看来就像是写了错别字。如果按通假字理解古文意思,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找出本字,去代替通假字,避免出错。下面再举一些运用通假字的例子: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义为聪明)。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尔”通“耳”,义为罢了)
  第二,古今异义的词。事物在变化发展。有些新词产生,有些旧词消亡;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在缩小;有的词古义与今义完全不同。对于中学生,我们必须讲清词义变化基础的知识,如词的古今义。这是教学的任务之一,对于学生阅读古文有帮助。如:
  《狼》:“屠白后断其股,亦毙之。”股:古义为后腿,今义为屁股等等。
  第三,多义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文中十分普遍,即使今天也广泛存在,问题在于中学生理解今天的语言,难度不大,而理解古人的语言难度就大了。如: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2)其人视端容寂。(同上)
  “端”有三种解释:(1)正,不歪斜;(2)东西的一头;(3)用手平正的拿着。引例中的两个“端”分别选哪一种解释,要古汉语水平不高的中学生判断,真有点力不从心。对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解释多义词,把几种意思放进句中读一读,如果文从字顺、语义通达则解释正确,否则就错了。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文虚词中更是常见、复杂。如:之、于、为、其、而、则、者、矣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虚词在古文中数量巨大是每次必考的内容,地位十分重要。教师一定要用对比法讲清多义虚词的各种含义,并让学生反复诵读、练习,在脑中建立语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