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让试题分析带动教学改进_试题分析
 

让试题分析带动教学改进_试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6:03 影响了:

  考试阅卷完毕后,如果只是为了提供给学生一个分数,却不进行必要的试卷分析与总结,就好比医生为病人看病,仅诊断症状而不对症下药进行治疗,是极不明智的。  笔者认为:试题分析,除去检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效果,更主要的作用是:试题分析能为改进教学、指导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老师在通过对试题相关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命题的趋势和规律,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大量典型的、新颖的例析,拓宽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使考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结合自己的一次期末试题分析做一些阐释:
  我们苏州市的语文试题,比如第一题,以往多采用给拼音直接写汉字的方法,孤立的考察学生的识字能力,完全脱离语境,抹杀掉了“词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次改用截取一段文章的精美片段,从中选择四个常用生字让学生依据拼音填写。这种改变已经很了不起!让广大学生从繁重的机械化的依据课后生词表进行识记默写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非常好!
  第二题,找错别字,出题意图同上,避免孤立检测,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去识别去发现。
  启发:学好语文要靠学习主体的自然“习得”(用心读书),学生要通过反复涵咏课文来掌握词语,不仅掌握字音字型,更主要的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默写填空:突破了以往给上句写下句给下句写上句的默写,而是融入了理解和判断式默写!让学生依据提示将背过的整首作品在脑海里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最终判断出所应填写之句。
  启发: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经典名著、名篇、名句的识记要求,又更加突出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涵咏、内化、吸收的终极目标。
  第四题,采用对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及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我们教材涉及很少。
  启发:但许多古诗句都是对仗,对偶的,我们导学练上有几处让学生对对联的练习,希望我们同仁能重视,多给学生一些联系的机会。学生对“对对子”兴趣很浓厚的,因为这个练习具有思维上的挑战性,容易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让学生诵读李渔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第五题,选择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精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目:
  A、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悲惨故事千古流芳。
  第一个成语“一失足成千古恨”,迷惑性最大,估计学生选A的最多。错误在于:失去机遇——不能算是“失足”。
  第二个“妙手回春”,多用于比喻,画家描绘出实实在在的春天,不适合用“妙手回春”来比喻。
  C是同日而语的成语应用,难度也颇高。习惯上应该是说“低级、不好的”不可以、不能够与“高级的,好的”同日而语,更恰当些。而本句子恰恰说“仗义的人”与“明哲保身的人”不好同日而语。颠倒了。
  启发:我们显然不应该让学生孤立的背诵成语,最合理的知识积累是结合语境在日常的阅读过程中“理解性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成“活的能力”。
  六、七题是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唐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中的精华,历来都倍受重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我们就开始强调古诗文诵读。坚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可是我们见过几个孩子因为长期诵读古典诗词而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萌生创作欲望的?可见,古训只适宜它自己特定的时代,后人一味地抱残守缺,无疑是愚钝之举。
  启发: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必须要和学生一起对诗歌进行读、译、论等,完成一个塌实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让每首诗词的文化精髓深入学生骨血,进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和气质。那种信守“诗读百遍其意自现”……问题是能读那么多遍吗?还有过去文人专一学习诗文我们今天的学子被多种课程缠绕早就失去悠闲领悟之心态了……“放牛似”的只让学生读读读、背背背、默默默的做法,不仅是对年轻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古诗词的亵渎。
  第8、9、10题文言文:此次删掉了对单个词语意思的考查,保留了对句子整体理解的检测,我个人也很赞同。引入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核,我也非常赞同,甚至觉得可以逐渐地完全采用课外文言语段,包括现代文也是同理。
  启发:很久以来,我们的语文学习过于“精、细、深、全”,而在宏观大义上,关注不够。
  缺失了中华文化固有的恢弘高远之气,过多的迷失于小技巧小知识点的记忆。不仅让学生学的苦不堪言,而且严重损害了一代甚至几代年轻人气质、气度的养成。他们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很大一部分都没有成长为大度、包容、睿智、犀利、独立、勇敢的真正人才。为什么?我们语文教育偏向了!
  11——14,现代文语段阅读。这是此次试卷革新的一大亮点!考了课文泰格特的《窗》
  题目:
  11、文章中对两个人的谈话并没有具体描写,但是有这样一个概括的介绍。你能推断两人的一个共同身份吗?能推断他们伤病的背景吗?你从哪里可以推断出来?
  12、我国民间有个典故,说苏东坡和佛印斗法,佛印问:你看我像什么,东坡答: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说,我看你像佛。苏小妹闻知此事,对东坡说:你输了,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如果据此观点,我们能不能解释为何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眼中景物的差异?
  13、你眼里,是深夜死去的远窗病人不幸,还是面对空墙的近窗病人更不幸?为什么?
  14、请你为《窗》续一个结尾。
  第11题侧重于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然后从具体的语句中找到分析、判断的合理依据。
  12题为一大亮点!语文的价值体现在它用它无与伦比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人心灵的浸润……这是一个有禅意的题目,一个有价值观导向的题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