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书坛艺苑两奇葩|车坛艺苑
 

书坛艺苑两奇葩|车坛艺苑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2:45 影响了:

  恣肆秀逸独创一格——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何绍基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当时知名的藏书家。何绍基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因其秉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潜规则。据实直陈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到权贵排挤,屡遭降贬,致使他看透官场,慨然指出:“试看古代王与侯,一梦醒余皆腐朽”,转而在学问上、书法上苦下功夫。何绍基辞去官职后,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光绪四年(1873),病逝于苏州寓所,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正如其墓志所述“金石、图画、篆刻、律算博综……篆分融会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自成一体”(《清同治十三年何绍基墓志》)。早年研习颜真卿书体,对颜体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中年多行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雄浑厚重,独创一格。何绍基是清末碑学大家,上自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无所不习。无论家居宦游,寒冬酷暑,每天坚持字课,数十年从不间断。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佘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对《张迁碑》、《礼器碑》致力尤深,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何绍基精篆、隶、行、楷四体,尤善楷书。他作书坚持以中锋运笔。其线条拙朴有力,奇崛生动,回转自然,极具特色,这和他独特的执笔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跋《张黑女墓志》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这种回腕法,要求高悬臂肘,臂与腕平,然后回腕,做到通身力到,腕平锋正。回腕法写起字来是十分吃力,但这种执笔法能保持中锋人纸,又略带战掣,避免了流滑平直。
  在中国书法史上,用回腕执笔者并不鲜见,鲜于枢、黄庭坚、范仲淹等人都善于回腕。黄庭坚认为:“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潘之淙《书法离钩》卷二)。何绍基坚持认为书写时必须用回腕,他认为:“气贯其中则圆,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起丹田,高着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何绍基注重用笔时的笔势与贯气,既强调厚重雄浑,又强调淡远有韵。这些独特的效果与回腕法所便用的中锋用笔是密不可分的。
  何绍基的书法,既取各家之长,又融各体之奇。其楷书端严道丽,笔画飞动有神,提按富有变化,轻重匀称得宜,恰到好处。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一般书家是无法达到的,如湖南省博物馆藏的《黄庭经册》等。行书多参篆意,笔笔力到,字字精妙,纵横恣肆而又处处见规矩,如《临王羲之兰亭序》等。
  在何绍基众多的传世作品中,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行书七言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图一)无论是文辞还是书法都堪称精品。该作品为洒金纸本,纵118厘米,横27.5厘米,署“荫潭二十兄属,何绍基”款,下钤“何绍基印”朱文印,“子贞”白文印。这副对联有着独特美感。如字主要的竖画都有点略为歪斜,但从通篇来看,这些字虽有斜笔,却达到了倾侧之中的平衡,画斜字正,平衡险中求;每行字也是字头至尾保持了布局上的中正平衡,就如同高峰之险而耸立不倒,似斜反正,稳如泰山,从而产生了奇崛的美感。
  此联内容看似平淡天真却喻意深远,回味无穷。用笔自始至终一丝不苟,下笔稳健,苍劲有力而无流滑之态。落笔或重或轻,行笔或挫或行,动静疾徐,转换自如,笔墨之中就产生了飞动的气势,最能体现出古朴浑厚、铿锵有力的风貌。何绍基自号媛叟,并写下了著名的《狻臂翁》一诗:“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猨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至顶,屈伸进退皆玲珑。……笑余惯持五寸管,无力能弯三石弓。时方用兵何处使,聊复自呼猨臂翁。”可见,他受到了大自然中猿的启发,找到了援臂、射箭与执笔法三者之间相通点,从而领悟到了书法中执笔、用笔、布局的秘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何绍基平生作书对联较多,多是精品力作,书艺很高,有“书联圣手”之誉。
  杨翰在其《息柯杂著》中对何绍基予以极高评价。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李放《皇清书史》中一)。近人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亦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淳。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沈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
  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杨、马评语极为中肯。何氏早期书法多为楷书;中期以后行多于楷,行书多参篆意,于纵横欹斜中见规矩,恣肆中有秀逸之气。晚年的书法风貌独具,多为篆书和隶书;将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融为一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家。
  绵中寓刚典雅洒脱——杨翰
  杨翰(1812—1879年)原名汝栋,字海琴,号伯飞,又号樗庵、息柯,别号息柯居士、九愚居士。祖籍顺天宛平(今河北新城),自称上谷督亢人(今河北易县东南境)。杨翰父亲为官四川多年,杨翰青少年随其父母在蜀中度过,于是寄籍四川。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科进士,任职翰林院国史馆。斋室名有抱遗草堂、浯上草堂、洗心斋、碑梦轩、浯上寄庐、铁缘斋、愚园等。
  咸丰四年,杨翰被保以知府用。咸丰五年十月授湖南永州府,次年秋抵湘,先赴任常德,后权湖南沅州。咸丰八年(1858年)方出任永州太守,在永州七载有余。同治迁三年(1864年)始视辰沅事。杨翰热衷于拓碑访古,修葺先贤名胜古迹,使多处人文景观焕然一新,深受士民称颂。如在湘期间修葺了永州古城西南潇水西岸的朝阳岩,使之重放光彩。补刻唐代大文学家元结的《朝阳岩铭》,并刻黄山谷诗及和诗。在永州期间,修建永州思范堂并补种竹林,建爱石廊诗碑。修葺濂溪书院,并撰联:“石碣溯前朝铭补次山记添子厚竹符追近轨画摹娄水;诗接桐城未得剞劂今值芳字典郡相得益彰古今同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