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错误背后的思考与分析] 下列对软性思考的理解描述错误的是
 

[错误背后的思考与分析] 下列对软性思考的理解描述错误的是

发布时间:2019-07-08 03:52:23 影响了:

  在进行一年级图形的认识教学后,老师们发现了学生的两个屡纠屡犯的错误。其一:语言错误。学生总是轻而易举地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误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其二:学生在做给图形分类题,如选出其中不同的图形,总有一部分学生会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性错误呢?课后,我做了如下的思考与分析。
  一、认真解读学生,分析受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年龄发展的限制而产生的障碍因素
  (一)语言障碍
  1.习惯性语言
  从学生的语言发展来看,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的过渡期,他们的语言积累较少,使用最频繁和掌握最多的词语是与他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的,能够描述直接感受的事物、现象的词汇。生活中他们见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外形长长的、方方的,所以,教学中,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教师提问快,学生没有充分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时,都可能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2.语言的理解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
  儿童的词汇量并不等同于正确运用的质量,这与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有关,对不同概念的理解,水平也并不一致,对字、词概念的反应具有的差异性决定于思维对象与儿童生活经验的一致性。对于简单的、能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如长、短、长方形、正方形,易理解应用。而对于一些抽象事物,如长、正方体,其思维会又回到较低水平、拘泥于具体形象、不能理解其概念的抽象本质,只观察到组成长、正方体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所以就用长、正方形来代替心里想要表达的长、正方体。
  (二)思维障碍
  学生的分类比较能力受限,注重表面直观现象,依感知特点分类。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日益完善。分析综合及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最初只能在直观事物的条件下进行,而且也很简单,其后才能逐渐在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如果辨别的事物常见,学生肯定不会出错,可将其抽象成图形,这就给学生的分类、辨别增加了难度,需要学生去进一步抽象、概括。低年级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幼儿差不多,主要属于形象直观水平,思维主要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能概括的特征和属性常常是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表面、明显的特征和实际意义。所以,学生分类时,把“形状”作为分类标准,轻易选取外形圆乎乎的圆柱体就不足为奇了。
  二、反思自我,不要因教学中的失误而造成学生的错误
  (一)注重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错误。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教师提出问题,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做好发言准备,想好再说,切忌老师比学生还要急。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教学关键,做好从实物——模型——图形——实物的抽象过渡与应用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充分感知体验,形成表象,进而进行比较、辨认、归纳建立实物模型,进一步抽象为图形,逐步把图形这个抽象的语言符号赋予图形特征,与实物相联系,能与实物特征对号入座。认识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区别,从而让学生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选择分类的标准。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这一知识后的所思所想,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轻易放过学生易犯的小错误。因为,在每个小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究发现的秘密。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无心犯错,只不过是年龄特点和本性表现时,只是孩子对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无所适从或盲从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真正地,用心地投入到学习研究中,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质的飞跃,课堂教学才能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