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课前专题性作业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专题三词语运用
 

[课前专题性作业运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专题三词语运用

发布时间:2019-07-12 04:01:54 影响了:

  摘要: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少品德课老师都会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前专题性作业,让学生事先去完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运用中,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我们应通过对品德学科课前专题性作业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品德学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品德学科;作业;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44-02
  【问题呈现】
  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品德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向课外延伸。它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以学生自身生活作为教学的本源,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生活,从而使学生的生活达到高于原有生活的目标。为了增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少品德学科老师都会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前专题性作业,让学生事先去完成。学生获得的专题性作业效果究竟如何,最终落脚点关键还在于课堂上恰当地、有效地应用,让全体学生共享,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运用中,往往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各种场面。
  【剖析反思】
  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少学生所获得的课前专题性作业(资料)或内容繁多、杂乱,没有经过认真的加工、处理,没有经过认真的整理、取舍,更不会进行概括、提炼。因此,造成汇报时间过长,课堂效率低下;交流起来疙疙瘩瘩,颠三倒四。
  ②有的学生没有把搜集来的书面语言或者采访来的口头语言(或方言)转换成课堂语言进行交流;有的学生交流汇报形式单一,没有新意,又缺乏必要的感情色彩,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③由于长期受家庭成员或者社会大环境的不健康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或者爱钻牛角尖,“以点带面”,抓住社会上一点阴暗面不放,交流起来还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
  ……
  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课前专题性作业运用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好品德学科课前专题性作业的作用,作为品德学科的老师要有目的地将学生完成的课前专题性作业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与研究,有效地运用好课前专题性作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提高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本人以为,主要有以下策略:
  策略之一:重组材料,突出主题。
  大家知道,小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的制约,学生课前专题性作业完成之后,所获得的材料往往还比较粗糙、肤浅、杂乱,或者与主题要求有一定距离,有的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所完成的课前专题性作业,根据课文主题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标准,通过仔细地阅读所完成的作业,进行认真的筛选与加T处理,提炼出相关的主题,并且对作业进行重新组合,使所完成的课前专题性作业的观点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城乡巨变》这一课时,由于学生课前搜集到了反映家乡巨大变化的作业是大量的、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其中,有正面的材料,但也有反面的内容。因此,教师不可能把那么多的材料安排在课堂上让学生全部进行交流,即使时间允许,也不可这样做。于是,这位教师根据教材主题的要求,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材料进行重新组织。(附表)
  这样,围绕作业主题 重新组织材料,既理清了学生的思路,便于学生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策略之二:挖掘内涵,升华主题。
  学生课前专题性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把其中有深度、有价值,或者带有共性的问题,或者带有探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几位学生有重点地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的感悟,操作方法简单,教学效果明显。
  如在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前,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专题性作业:“你们已经是十来岁的孩子了,你们与父母亲可以说是最亲近了,一定有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事情。请你举例说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开心事”。结果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大家开心事说得不少,但烦恼事也说了一大堆。有不少学生提到:“平时,父母亲在学习上管得比较紧,自己很少有空余时间玩耍、看电视。”“平时,很难与父母亲沟通。父母亲动不动就批评,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有的学生说:“一有空,爸爸就出去搓麻将,哪有时间关心我的学习?哪有时间带我去玩?”“平时,我一旦做错了事,爸爸妈妈就会动手打我”等问题。可见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思考,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课前专题性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紧紧围绕学生的开心事和烦心事进行展开:
  1 平时,你父母亲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一般每天要工作多少个小时?劳动强度怎样?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2 工作之余,父母亲回到家里又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又为的是什么?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或者相互辩论等教学形式,挖掘教学内涵,提升教育主题,解决学生心中的烦恼,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策略三:形式多样,展示主题。
  课前专题性作业通过师生的共同挖掘、提升、整理以后,采用何种方法在课堂上进行运用最有效呢?常用的方法有:互相交流式、内容穿插式、总结汇报式、情景表演式……这些方法,有的是可以单独使用的,有的是相互联系的,有的是需要小组或者集体完成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根据教学主题与作业内容而定,必须把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
  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通过课前专题性作业,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想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和表现欲望。如在教学《欢迎来我家》前,教师可让学生课前设计一个“家里来了客人”应该如何接待的方案。课堂上,教师首先可让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演,教师适当指导、点拨、评价,推荐出几组语言、神态、动作逼真,故事情节完整的学生参加全班性的汇报交流或表演。通过这样的总结汇报或表演,不仅使课前专题性作业的效果得到了展示,锻炼了学生,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加到位,更加深刻。学生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浓厚,效果特别好。
  作为一门承载着“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促进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目标的课程,品德学科课前专题性作业的作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高度重视与运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品德学科课堂教学服务,还需要品德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从而提高品德学科课堂教学实效。
  责任编辑 冯荣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