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农村高中教育———关切与思考] 农村交100好还是500好
 

[农村高中教育———关切与思考] 农村交100好还是500好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7:58 影响了:

  目前,农村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一、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深入开展,社会大气候的改变固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学校小气候的营造更是不可忽视。要营造这种小气候,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学校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了三大基本理念,即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在这三者之间,学生发展是目标,以学定教是手段,而教师则是保障,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专业的发展要动态化,要有延续性。
  如何培训教师已成了新时期条件下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面广、层次深。教师培训决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但目前,对于高中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高中教师培训,政府似乎还关注不够。相当多的高中教师,面对课改,有点不知所措:要改革,方向在哪里?经验在哪里?农村高中教师的培训还有经费问题。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又哪来“闲钱”支持教师的培训呢?靠上面接点甘露吧,可高中又不是义务教育;靠自力更生吧,学校又无生财之道,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育要发展,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素质要提高,专业要发展,就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其实,这也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不能忽视,实际上也没有忽视。但是,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是否真正重视了呢?
  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综合,是个人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一个人如果在学业上有缺陷,不一定会影响他自身的发展,也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如果在道德、人格等方面有了缺陷,这个人就必定不能够健康地发展。
  科学素养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并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时下,在对农村高中学生素质的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个这样的困惑,那就是农村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思维方式、培养模式彼此衔接不当(甚至脱钩),导致了整个培养过程不连贯、不流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也是最能体现培养成效的,倘若不能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势必给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以后所有的继续教育留下掣肘力。事实上,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思维方式的确显得太传统,培养模式也显得太简单: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识记,不重能力;不能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势必会缺乏好习惯,缺乏好思想,缺乏好素养。
  在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要求我们倍加关注,那就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一所办学历史长、办学效果相当不错的省示范性高中,曾经派学生参加过某名牌大学举办的自主招生培训,可培训后的测试结果是一个也没有达标,测试老师的评价是“文化素质不错,但人文和科学素养非常低下”。当然,这与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对此重视不够有关,但我觉得不能仅仅归咎于此,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培养土壤和可行性条件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社会(包括家庭)对此期望需求迫切、思想认识前瞻、营造氛围浓厚、价值导向明确、措施途径到位,那么培养土壤就肥沃,可行性条件就好,也就越能见成效。可遗憾的是,目前农村中学教育似乎还非常缺乏这样的培养土壤和可行条件。
  三、如何摆脱农村高中学校力单无奈的教育困境,使教育功能更加社会化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育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高尚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精神素养的一代新人,这是将培养对象归位于真正主体的正确导向,也是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伟大变革。但是,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不能让人乐观:教育功能的社会化程度不很高,学校和教师,尤其是农村高中学校和教师总感到教育使命太重,压力太大,势单力薄,孤军奋战。
  一是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难以接轨。目前,我们教育的内容还是以基本理论为主、学院式的内容为重、目标性的追求为需。毋庸置疑,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十分重要,但却与目前相对低俗、相对浅层、相对功利的社会实际不太对接,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首肯“应该是什么”,却不能在实际中真正体验“应该怎么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很重视用英语写作文,这固然体现了与世界接轨的需要,但实际上需要那么多人去接轨么?依我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将我们的母语讲好。
  二是教育培养目标与教育主体存在必然的矛盾。教育目标与教育主体(学生)存在矛盾,这是必然的,如果二者之间无矛盾可言,那么教育也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应该是超现实的,高理性化的,有美无丑、有善无恶的;而现实却往往是实用性的,功利性的,是充斥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大熔炉。那么,依靠教育去改造人,去塑造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关键的问题是,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那么家庭、社会在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硬要将所有的担子一起压在学校和教师肩上,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很理想。
  三是农村中学教育功能的社会化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也不得不承认,人们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等方面有了新的问题,社会患了病,传染给中学生,其影响是:精神上无追求,追求上无信仰,信仰上唯利益。更值得关注的是,现在的农村中学生面临着三大不可小视的挑战:第一个是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单亲家庭、流动家庭越来越多,给农村中学教育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新挑战。这些家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圆满,势必给孩子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灵“残缺”:人格扭曲、性格孤僻、道德懵懂、情感冷淡、情绪对立,等等。面对像这样急需阳光普照的“花朵”,学校和教师总有一种使命太重、力量单薄的压力感。第二个是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中学生正面临着都市思想、都市观念、都市习惯等方面的新挑战。这些挑战因为来得突然,再加上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思维分辨能力差,如果没有社会化的引导,仅仅只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第三个是为生计所迫而导致的农村相当大比例留守孩子的出现,带来了让人棘手的教育新挑战。我们知道,这些孩子正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转变的过渡期。教育环境好,成长就快;环境不好,变坏也快。大家都应该有责任、有使命给他们营造一个良性的成长环境。那么,应该如何去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呢?这又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作者单位:洞口县第九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