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海外“保钓”运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保钓运动
 

海外“保钓”运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保钓运动

发布时间:2019-07-20 03:48:58 影响了: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提出意见。意见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宣传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国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的部署,精心安排好学校的时事教育工作。中小学要将时事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有人负责,有实施办法。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充分发掘“保钓”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开始收集海外“保钓”“统运”历史文献,并对参与者进行口述访谈。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成为海内外具有影响的“保钓”资料收藏研究重镇,并举办了相关展览和学术报告会。现阶段,面对日本和菲律宾等国依靠美国援助,蚕食我国周边岛屿的图谋,大力宣传“保钓”运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外“保钓”运动的由来及其历史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69年,美国欲将二战后占领的琉球群岛交给日本,钓鱼岛也包含在内。消息传来,留学美国的台湾、香港留学生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发起保卫钓鱼岛(台湾习惯称“钓鱼台”)运动,各地纷纷成立保卫“钓鱼台”行动委员会,组织游行示威、座谈,发行报刊,放映电影。这场爱国运动从1970年开始,波及美国、欧洲、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后来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运动,一直持续到1981年左右,这场运动被后人称为“保钓”“统运”。
  海外“保钓”运动是中华儿女在海外自发组织的一场爱国运动。在“保钓”运动中,他们提出口号“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致尼克松总统公开信》,宣誓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号召2 000多名爱国学人签名,杨振宁、陈省身等知名学者积极响应。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他们多次组织游行,向美国政府、日本政府、台湾当局请愿,陈述立场。在“保钓”“统运”期间,他们自行印发的刊物多达三四百余种。在这些刊物里,他们不仅探讨钓鱼岛的历史,思考美、日觊觎钓鱼岛的原因,而且由钓鱼岛问题进而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关注国际大局,寻求中国独立自强之道。自从1971年7月以来,他们组织多场国是讨论会,并在讨论中认识到,钓鱼岛问题的实质在于祖国统一问题。在9月份安娜堡的“国是讨论会”上,他们用投票的方式,通过了“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议。这个决定,对于来自台湾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场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爱国的仁人志士。通过运动,他们走出了书斋,走向了美国社会,走向了华埠(即“唐人街”,是“中国城”另一习惯称谓),走向了台湾,走回了大陆,与华侨华人重新认识和认同新中国的建设和进步,并激发他们用一生的努力来践行爱国事业。他们怀揣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港台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共同宏愿,公开举办各种活动来支持新中国的统一大业。比如,罗兰、陈天璇夫妇在美国参加了香港学生联谊会和“保钓”运动,组织华埠食物合作社和华埠电影小组,参与《美洲华侨日报》工作;林孝信在科学教育方面,坚持在台湾办《科学月刊》,四十年如一日;杨贵平、居乃虔等人,把参加“保钓”运动所迸发出来的热情和理想,投入到回馈社会的草根工作中,从事滋根事业。有的为了扶贫,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过着简朴的生活。吴国祯、杨思泽、林盛中等台湾学子,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到大陆,报效祖国。他们组织发起台湾同学会,为深化两岸沟通而努力。龚忠武、赖尚龙、林国炯等人则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生涯,进入联合国,为新中国服务。叶先扬先生成立了“大中华高等教育基金会”,资助贫困同胞,服务劳苦大众。
  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岛内是一个戒严的社会,很多参与海外“保钓”运动的台湾留学生因此被吊销台湾护照,参与者本人与台湾岛内的家属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恐吓,甚至被殴打、逮捕。有些人姻缘受阻,有些人学位受碍。1967年到俄克拉荷马大学读材料学的周本初,为了参加“保钓”运动,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一度被学校开除,后又被破格录取,直至23年后的1990年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其时已届55岁高龄。周本初不仅积极参与海外“保钓”运动,用心收存运动资料,并于2007年9月,将自己毕生积攒的12箱“保钓”“统运”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让大陆的青年学子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30多年前感人而真实的一页。这种青春无悔的激情,为了国家的主权而奋斗几十年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弥足可贵,可歌可泣。
  虽然海外“保钓”运动发展到后期,运动参与者产生了分化,但是海外“保钓”运动对于遏制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誉其为“海外的五四运动”,并多次接待海外“保钓”运动的参与者,与之亲切座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对这场爱国运动历史的认识与研究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二、海外“保钓”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在当前我国周边形势复杂、主权争端较多的情况下,找准角度,加强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与宣传,让亿万青少年认识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认知,是加强两岸沟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保钓”运动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更理智地爱国。面对领土争端,首先要从历史中找依据,而不是毫无自己的判断,盲目接受舆论的立场。有了历史依据,才能有力地发动更为广泛的力量。其次,要通过研究和宣传海外“保钓”运动,让学生们明白,遏制世界上反华势力、解决领土争端,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增强我们国家的实力。接下来的10到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含义,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再次,要让学生客观地分析局势,拥护国家领导集体的决策;让学生以文明的方式,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恰当地表达爱国热情和正义感。最后,在这个网络时代,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要教育学生时刻保持理智和冷静,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做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更不采取过激的行为。在世界各国的政治事件中,很多群众多是受到蒙蔽才参与其中,更有很多人做出过激行为,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当引以为鉴。
  “保钓”运动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关心世事,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面临着新的国际挑战,尽管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直接影响局势,但能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直接影响,使他们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沉默的一代,而是成为爱国爱民,关心世事,以天下事为己任的青年人。因此学校不应过于担心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会产生不稳定因素,而是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使之产生正向的力量。
  “保钓”运动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当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学校应当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和平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可贵”(李肇星语),警醒青少年学生珍惜当前的大好和平环境,把因为同仇敌忾所迸发出来的热情和理想,投入到争分夺秒的努力学习中,投入到能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要让学生认识到爱国是要用一生践行的伟大事业,只要爱国的火种不灭,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就有希望。也唯有如此,才能使爱国的行动更有力量。
  爱国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词藻,是需要用行动来实现的事业。海外“保钓”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保钓”运动的历史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更好地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共同来完成保卫钓鱼岛的未竟事业。这种中华儿女追求祖国统一,并为之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何玉,贾延霞,晏凌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与整理[J].图书馆建设.2011(1):28-31.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孙彦川)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