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老子》与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_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
 

《老子》与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_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2019-07-20 04:04:28 影响了:

  一 人本主义  从历史上看,人本主义一词一般来讲有三种形态:(1)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和文学运动;(2)指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3)指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
  第二种形态注重在哲学层面的考察,所以本文不做讨论。第一种形态,人本主义是和超自然的信仰主义相对的,反对基督教神学宣扬的神道主义。这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以回到古希腊为口号,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它提出人是一种自然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第三种形态,人本主义指的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兴起的。这种人本主义反对黑格尔的理性,要求代之以一种丰富的人性。
  二 “以人为本”
  在我国历代文献中,均有“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三 《老子》与二者的关联
  1.《老子》与人本主义
  二者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中世纪的黑暗,对人性的扼杀使人民对现实社会失望。而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君主肆意任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岌岌可危,人们对现实社会极度失望。古代社会的人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社会,只能从过去的历史社会中寻找慰籍。人本主义主张回到古希腊,《老子》一书则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人本主义提出人的自然性存在,要求追求人的自然本性。而《老子》中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情都应顺任它本身的可能趋向去运行。同时,《老子》中也提出“贵身”的思想。北京大学的韩林合认为“贵身”存在两层含义。“一指本真之身‘或曰(如)婴儿之身’,也即无智(知)、无欲、无为之身;一指非本真之身(世俗之身),也即有智(知)、有(非分之)欲、有为之身。”他认为老子所要贵的是“本真之身”。而这“本真之身”与人本主义所提倡的自然本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人基本的自我。
  2.《老子》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虽然老子一切以道为根本,但是老子的出发点还是人。看到人们生活的困苦、艰辛,他才提出一系列的治国、治世主张。有时我们会对老子的思想产生误解,认为他所追求的是“无为”,是出世、隐遁。但深究老子思想,会发现老子是以“无为”来“为”,希望圣人通过采取“无为”的治世之道达到社会的和谐。和“以人为本”所要达到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 《老子》与二者的不同之处
  1.《老子》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与神性相对立的。与此同时,它没有完全否认神性,只要求在神性下能有合理、自然、基础的人性出现。而老子的“自然”观念下的人性是遵循“道”这一原则下的人生活的自然法则。老子也不否认神,但认为神的上面有一个更高的“道”。人的一切活动都应按照“道”来行事。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强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老子的“贵身”提出“宠辱若惊”,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重视身外的宠辱毁誉,它们都是外患的由来,要“虚怀若谷”、“致虚极,守静笃”。
  2.《老子》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说,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但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切的创造者与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同时在老子思想里虽然肯定、注重人的生活,但是却否定人的力量,要求万事万物按照“自然”、“道”的规则来运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天地、圣人都要顺应“自然”,“无为不仁”,更何况人呢?
  五 现实思考
  在诸多方面,《老子》与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各有异同。在现代的社会建设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人及人本身。虽然老子的“贵身”思想提出已久,但古代更提倡孔子所宣扬的那套“舍生取义”的思想。整个历史社会都设定在宗法、伦理的框架中,以致人性被长久地压抑。如今,社会处在大变革的时期,相关的法律制度、道德观念都处在调整与适应中。这一时期,人的价值和意义常常在金钱和利益面前遭到忽略与贬低。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重新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林合.简论老子的“贵身”思想[J].云南大学学报,2004(3)
  [2]陈向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辩正[J].贵州社会科学,2005(1)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韩庆祥.论以人为本[J].前线,2006(1)
  〔责任编辑:李锦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