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二总体发展趋势] 图书馆实地调研报告
 

[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二总体发展趋势] 图书馆实地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8-01 09:19:10 影响了:

图书馆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二):总体发展趋

初景利/吴冬曼

2012-9-27 16:17:55 来源:《国家图书馆学刊》(京)2010年2期

【英文标题】Report (Π)of Lipary Development Trend: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作者简介】初景利,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100080;吴冬曼,副研究馆员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从社会背景、主要影响因素、用户需求特点、图书馆的作用等方面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国内外图书馆的主要战略,在综合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发展的总体趋势、资源建设趋势、用户服务趋势、图书馆管理与人员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国内外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启示。

【关 键 词】战略规划/发展趋势/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图书馆管理/人员发展

3、总体发展趋势

从图书馆整体而言,未来的图书馆必须紧密围绕用户的需求,紧密跟踪用户的需求变化,以用户为中心,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将复合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形态,充分利用web2.0和web3.0,重视图书馆的泛在性,加强跨界合作,加强图书馆联盟建设,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1“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图书馆的基本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为服务性机构,图书馆必须将用户及其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竞争的环境下,如果图书馆不能充分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失去的不仅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用户,而且也是图书馆自身。为此,需要将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国外,对于不同性质的图书馆,其开展用户服务的方式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公共图书馆领域,Hughes 认为新一代用户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长大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从未把它作为获取资源的工具和场所。因此需要改变公共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OPAC 是用户通过网络访问图书馆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Hughes 提倡把传统的OPAC 目录改造成知识存取系统,要使其不仅包含图书馆馆藏资源,更容纳了高质量的网上资源。它确定了“存取、存取、再存取”的OPAC 改造原则,指出要很好地设计图书馆页面以保证吸引用户访问OPAC 系统,其最终目的是改变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印象,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联机服务[32]。

图书馆已经意识到营销和用户满意度管理的重要性,许多学者进行了营销理论、技术或模型的相关研究,但对成功营销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用户意见,还没有进行研究[33]。如果由于图书馆或员工的原因,用户对图书馆服务不满意,用户采取的行动包括:永远不再来图书馆、向其他人口头传播对服务的不满、直接向图书馆提意见、向第三方机构(如报纸)提出意见。该研究建议,应认真建立用户提出意见的渠道和对用户意见的解决机制,以引导用户直接或间接向图书馆提出意见,从而避免用户不再来图书馆或对服务不满意的口头传播这两种对图

书馆有害的影响,而且,用户意见能帮助图书馆正确评测用户需求,并提高服务质量。该项研究最后建议,转变关于用户意见的传统观点非常重要,用户意见的减少不再等同于服务质量的提高,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的最切实之路是建立用户意见的接收渠道和机制。

加拿大图书馆与档案馆在作为战略规划的“变革方向”中,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关键是使用简单化”[34]。我们工作内在的复杂性必须向用户隐藏起来。对用户而言,必须要能简单地发现、使用和理解我们的资源。我们要利用元数据并定制我们的界面,以便不同的用户能看到馆藏资源的不同界面。任何复杂的系统,无论其内容有多么好,都难以得到用户的有效利用。图书馆是为用户而创造的,而不是为图书馆自己而创造的。

3.2不断拓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

图书馆是社会机体的重要部分。图书馆要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就必须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更加具有创造性、更加有贡献度的角色。将自己融入用户社区和虚拟社区,开展多样化的情报与知识服务,融入社会交流系统中,融入学术出版过程之中。

图书馆的社会功能通过图书馆员的中介性而得以实现。在网络时代,图书馆员的中介性仍然是重要的。国外的观点是:图书馆员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就像前行中的梯子一样,是联结用户与用户所需信息的重要纽带。同样,在网络时代,无论图书馆及图书馆员被赋予什么新的名字,他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

[35]。

数字计划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今天和未来的环境下,竞争、技术和创新这三个相关概念与图书馆的关系越来越大。由于搜索引擎的出现,图书馆正在失去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份额,失去本来属于图书馆的用户群,但竞争也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和技术创新才能免受外部竞争的威胁

[36]。在美国,人们提出,公共图书馆生存之道,在于增强技术的敏捷性,在招聘、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将图书馆作为场所来维护,制订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等[37]。

针对有人将亚马逊网上书店奉为图书馆效仿的样板,密执安大学信息主管、情报学教授、国家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成员J. M. Griffiths 提出不同看法,强调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必须考虑三个问题:珍视数字化机遇、将图书馆作为场所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好图书馆这一品牌价值[38]。图书馆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首先取决于图书馆能在这三个方面做到什么程度。图书馆需要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力,证明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

3.3将复合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形态

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存在上百年,是因为它适应了用户对终身教育、知识传播和信息获取的需要。OCLC2003年的报告指出:图书馆借书证的数量是亚马逊用户数量的5倍。在美国,图书馆的数量比麦当劳连锁店的数量多,全世界每6人就有1人是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全世界有超过100万个图书馆,拥有的馆藏超过160亿册,馆藏价值大约在7,200亿美元[39],这些数字足以证明图书馆在社会和用户中的影响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数字图书馆的出

现既是对传统图书馆的补充,也是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它究竟能否取代传统图书馆?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何在?如何建成切实满足用户需要的先进的数字图书馆?Daniel Greenstein 就数字图书馆在建筑与系统、标准与最优做法、馆藏建设、在用户中的宣传与动员以及长期保存数字化信息方面面临的挑战作了论述[40]。

美国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委员会(Council on Lip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年发布的《作为场所的图书馆:对职能的重新思考、对空间的重新思考》指出,“我们还远远没有到学生、科研人员和教师可以在桌面获取整个研究资源的时代。”[41]德国学者Wissenschaftsrat 指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由印本与数字出版物与信息源混合体构成的复合图书馆将成为主导模式,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发展。”[42]

复合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一体的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服务,适应用户的不同需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利用的多样化选择。对于习惯于利用物理图书馆和印本资源的用户而言,图书馆仍然提供了良好的建筑和物理设施,配备了高素质的图书馆员,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到馆服务。即使在馆内,也提供网络资源检索以及IC (Information Commons ,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环境和设施,为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供便利;对于习惯于利用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而言,图书馆则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和服务。图书馆将印本资源与数字资源、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用户不仅可以在家中、办公室、出差途中利用数字资源和各种网络服务(如学科导航和门户、各种网络自助服务),而且可以通过文献传递请求印本资源,接受图书馆员提供的网络参考咨询,实现了网络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融合。

正如Reg Carr所言:复合性仍将是未来多年图书馆发展的核心要素,尽管“复合”的形态、性质和水平将继续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43]。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能抛开传统图书馆,而必须从建设复合图书馆的战略定位上进行设计,为用户在一种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创建“一站式”集成的信息获取与利用环境。为此,要明确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满足需求的路线和方法都有哪些,如何更有效地组配人力、技术和财力,保障复合图书馆的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渐进。这不仅是图书馆的发展之路,更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如果图书馆不朝着复合图书馆的方向去发展,那很可能将越来越边缘化,离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远,最终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西方,大学图书馆员对“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争论已有20多年。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变化,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2002年2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 )和OCLC 共同主办了两天的战略问题研讨会,主题是“未来的图书馆建筑:理念、设计和图书馆空间的利用”,以引起人们对图书馆物理空间问题战略重要性的重视。在美国,根据调查,自1995年以来,共有400多个大学图书馆建了新馆、扩建和改建,还有50个图书馆正在建设中或设计中,还有一些图书馆正在筹措资金建新馆或更新设施,以满足空间、技术和用户的需要[44]。近年来,图书馆员在向传统的图书馆建筑以外的用户提供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大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但结果是到馆用户人数减少。

J. Huff 提出,21世纪物理图书馆的作用取决于,一是这种作用不能通过远程获取提供,二是图书馆的任务具有特质性。为此,他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功能:环境、存贮、圣殿[45]。《大学图书馆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一文认为,一所大学没有图书馆是不可想象的。图书馆是大学生活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尽管近

年来图书馆的经费不甚理想,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核心作用是毋庸置疑的[46]。

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Harry Bruce 院长在谈到远程信息服务的重要性时也特别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型图书馆作为一个物理空间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我想强调的是在研究型图书馆中进行重新设计,包括空间整合的重要性。到2020年,研究型图书馆将变成各种研究小组的聚集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在这些有专门设计的提供信息获得手段和获得新形成的知识的技术的空间内的协作,学习知识和面对面的接触和指导[47]。

关于物理图书馆功能的改造,IC 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选择。IC 是数字环境下提供的集成服务。它将联网的计算机、图书、参考咨询专家和信息技术人员整合起来,实行一站式的服务和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无缝存取,在馆内同一地点提供对电子资源和软件应用程序的利用和技术支持,自始至终完整地支持整个研究过程[48]。其模式根据服务的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一些大学已经建立了IC ,作为向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手段,其中包括Emory 大学图书馆、Kansas 州立大学图书馆、Arizona 大学、Iowa 大学、Colorado 州立大学、Penn 州立大学等。用户行为的变化使得Colorado 州立大学图书馆决定将传统的图书馆的机房(computer lab)改造为IC 。在美国其他一些大学图书馆,IC 已成为一种向用户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新的重要方式。一些图书馆的统计表明,IC 增强了图书馆的显示度,到馆读者数量显著增加。IC 不仅仅是一个场所,它更是一种理念[49]。

未来的图书馆形态也许是多样化的,但主体型态无疑是复合图书馆。Sun 公司图书馆为未来的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模板:更好的书,为人和小组提供的更大的空间,许多桌面终端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许多等离子屏幕促进人们的协同

活动,如多人游戏、看视频、共享白板等等[50]。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如果图书馆要保持活力,那么它所存在的空间和所提供的服务就必须持续性地激发用户创造资料的检索与综合的新的方式。毫无疑问,今天所规划的几乎图书馆的所有功能在不久的将来都需要重新配置。尽管某些主要的设计要素仍将相对不变,但大多数空间都必须能够根据用途而适应变化[51]。传统那种呆板的、固定的、缺乏人文气息和交流功能的图书馆,必须让位于动态的、活跃的、有吸引力的、与用户可交互的图书馆。

3.4重视制订数字图书馆战略

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制订数字图书馆战略,并在图书馆的数字战略中发挥引领和协调作用,如国际图联与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数字战略联盟(IFLACDNL Alliance for Digital Strategies,简称ICADS: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保存计划()、英国图书馆的数字化战略2008-2011

(/digi/digitisation/digistrategy )、数字英国(.pdf)、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政策

(.au/policy/digitisation.html)、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计划(静止图片:

.au/digital/stillimagedigitisationandworkflows.html)、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澳大利亚报纸数字化计划

(.au/ndp/index.html)、荷兰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政策(/beleid-en.html)、加拿大国家图书

馆与档案馆数字保存政策

(.ca/digital-initiatives/012018-2000.01-e.html ),等等。

荷兰国家图书馆制定的2010-2013年新的战略规划,将建设数字图书馆作为其首要任务[52]。芬兰教育部启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2008-2011)包括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的重要文化遗产资料的数字化,并且可以联机获取和长期保存数字化的以及原生数字化的文化资料[53]。2009年5月,挪威国家图书馆启动了最新的数字服务:Bvokhylla.no 。该项目将已出版的受版权保护的资料的全文放到网上供人们利用。三年内大约5万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将通过国家图书馆网站提供利用。项目的背景是国家图书馆与一家代表版权拥有者的组织Kopinor 签订了合同,并期待找到付费给版权所有者的永久性主要标准,以得到对受版权保护资料的使用权[54]。新西兰数字内容战略(NZDCS )2007着眼于全国,跨越了不同的部门、政府和企业。这项战略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不对正式的权威的数字内容和非正式的(社交网络、用户自建)数字内容加以区分;二是对数字对象采取从创建经由数字资产的保护和保存到发现和获取的端到端的策略。新西兰数字战略主要是由3个C 构成:链接(connection )、内容(content )和信心(confidence )。最近政府修改了这一战略,称为“数字战略2.0 2008,增加了第4个C :协同(collaborate ),整个数字内容的核心是包括对内容的认知与意识、内容的创建与保护、内容的获取与发现、内容的共享与利用、内容的管理与保存的五因素框架,如下图[55]。数字新西兰(Digital New Zealand )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通过数字新西兰小插件(DNZ widget)向每个新西兰人提供使用。

今天,已经没有几个国家没有参与某种类型的记忆计划。一些项目(如图片澳大利亚、荷兰记忆、图像加拿大)就涉及其他的图书馆或相关部门(美术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的合作。Europeana 就是欧洲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合作,还有世界数字图书馆(World Digital Lipary)。

新西兰的“数字新西兰”还特别重视拓展人们对新西兰信息内容的获取与发现,通过开放源代码和开放标准,使得大量的数字对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被广泛的人们所利用。这项计划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人们能用得起的服务。基本上,每个学校、每个新西兰人、每所图书馆、每座博物馆都能将“数字新西兰”的小插件装在自己的电脑中。而且“数字新西兰”的内容都能被“国家数字遗产档案”(NDHA )所获取。

3.5图书馆2.0与web 3.0将成为大势所趋

设计图书馆网站最重要的问题是考虑各个图书馆用户的特定需求、能力和行为。用户通常不会花很多时间查看一个网页。据统计,一般用户只花费35秒钟查看主页,专家水平的用户花费大约25秒钟。网页设计必须将这一点考虑进来。为此,图书馆的主页应该:快速指向经常请求的信息;作为有效的指向服务的标识;使用用户友好的术语;提供概览但又不使用户困惑。图书馆网站的主要标准可以总结为:对用户而言充分的语言;清晰的结构;不同用户群有不同的选择;所有的信息都是最新的;信息简洁明快。为此,应将web2.0社会软件(blogs 、wikis 、social bookmarking、podcasts )应用于图书馆的网站设计之中[56]。

瑞典的Bleinge 理工大学图书馆将web2.0的思想应用到图书馆的网站设计中[57]。图书馆2.0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图书馆无处不在、图书馆没有障碍、图书馆诚邀参与、图书馆使用灵活而最佳的系统。Web2.0(以及图书馆2.0)的目的在于创建知识、促进讨论、构建社交网络。参与(participation )是核心思想。最重要的方面是交互(interactivity )和交流(communication )。Internet 不仅仅是查询信息的地方,而且是用户创建内容的地方。参与文化正在网络上盛行,并且开始成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力量。

图书馆2.0和用户生成内容是两个紧密关联的术语。图书馆2.0不仅仅意味着web2.0技术的应用,还意味着图书馆在web2.0时代成为重要的成员。要能开放地接受用户的输入,用户也能支持图书馆员的工作。用户能成为我们新的合作者,能帮助我们改进服务[58]。

H. Pienaar 和I. Smith 提出为非洲的图书馆建立图书馆2.0服务模式[59]。他们认为,有了图书馆2.0,图书馆服务就能不断更新和重新评价,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2.0试图推动图书馆用户通过鼓励反馈和参与,共同来

设计和实施图书馆的服务。他们还提出了用户2.0的概念,用户从内容的消费者到内容的创建者。

RSS 是1997年前后出现的,但直到它成为新的热潮的网络日志(weblog 或blog )的一部分,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其含义(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DF Site Summary或Rich Site Summary)还模糊不清,但在图书馆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认为是处理越来越大量的任务的有用工具。已有很多图书馆建立了网络日志[60]。RSS 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包括建立图书馆网络日志(lipary blog )、发布通知、网络资源公告、检索资源、采购新书、建立门户等。此外,一些搜索引擎(Google Groups)、数据库(My. PubMed)、期刊(Nature )等都运用了RSS[6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网络也将从web2.0并行发展为web3.0。web3.0是《纽约时代周刊》John Markoff 于200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第三代基于因特网的服务,总体上是由“智能网络”组成,如利用语义网、微载体

(microformats )、自然语言检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推荐代理和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学家Nova Spivack 提出2010-2020年将是所谓的以“数据的集成化网络”为核心的web 3.0时代。他认为web 3.0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网络,能够利用复杂的语义关系进行知识推理和学习。Project10X 在其Semantic Wave 2008报告中指出web 3.0就是联结知识的语义网[62]。虽然语义网早已诞生,但真正在Web 上推广和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语义网描述的美好远景中,将通过结构化的Web 提供更加丰富的语义资源,从而深化组织和检索服务,进而为用户提供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

从用户研究角度看,需求作为人的一种本性来说是无止境的,那么服务也是

没有最好可言。基于信息需求的服务细化、优质的用户服务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设计、服务可用性研究等都是未来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保障。未来的网络信息服务将会强调“需求”这一人的因素的用户层面和语义网发展的技术层面的有机结合。

澳大利亚的G. Saw 还提出了图书馆3.0的概念。他说图书馆3.0呼之欲出,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图书馆3.0的形态,但我们知道它将提供新一代的图书馆产品和服务[63]。

3.6泛在图书馆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pary )是国外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全新的图书馆理念。泛在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图书馆作为一种功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突破现有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藩篱,打破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遵循用户新的需求,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科研和学习的一线,嵌入用户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消除与用户之间的隔阂,模糊和淡化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边界,创造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和过程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地服务。

1995年,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Charles B Lowry博士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使用“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不能准确地描述图书馆正在发生的变化,建议使用更好的一个词“泛在图书馆”,而该词已经在马里兰大学图书馆使用了一段时日[64]。随后,他又在2003年制定、2006年修订的马里兰大学图书馆五年规划中,以“泛在图书馆”为题,详尽论述了泛在图书馆

的构想[65]。他使用“泛在”一词来表达图书馆以“渗透”的方式在校园提供利用,基本上是通过电脑桌面来实现的,并总结了泛在图书馆的若干特征。

W. P. Lougee认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角色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开放范式与模式的发展、泛在图书馆的出现[66]。日本的Toshiro Minami认为图书馆在变化,下一阶段的图书馆就可能是泛在图书馆[67]。2005年德国的Oliver Obst博士认为,未来的医学图书馆是隐形的,并将图书馆的发展分成四个步骤: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68]。泛在图书馆是无形的,比如完全融入用户中和周围持续的信息流中,不需要启动任何设备,它总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却可能意识不到。

3.7图书馆的联合与合作将成为一种常态

当数字图书馆仍然沉湎于“可以提供比搜索引擎更精确和权威的信息”的想象中时,2003年Google 已经成为“互联网之王”。一些数字图书馆研究人员一度认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员“最牢固的阵地和亮点”,Google 却开始推出收费的参考咨询服务[69],并迅速吸引了大批的用户,尽管Google Answer 昙花一现,但网络上各种咨询服务十分活跃。图书馆员由无知转为恐慌,有些人开始提出:“Google 1, Liparians 0”[70]。Goolge 的使用教程甚至成为美国大学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Google 已经成为网络学术研究范式的标志。当然争论还没有终止,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员利用Goolge 和本地馆藏可以提供更好的参考咨询服务,成为Google 不能有效起作用时的B 计划,而且图书馆员可以提供许多B 方案[71]。更多数字图书馆研究者开始清醒的对待Goolge ,并采取具体的行动。OCLC 开始将自己的WorldCat 数据库逐步开放给Google ,以便用户

在Google 中就可以查到这些记录,提供书签工具帮助用户在查到某本图书时可以查看本地图书馆的馆藏,学习Google 设计简单实用的界面等等。无论如何,对数字图书馆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头脑是必要的。最近OCLC 在采访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 Lee 时问到目前因特网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标准化和知识产权”[72]。标准不仅写在纸上,而是成千上万的用户每天都在使用的服务,因此可以说Google 就是现在因特网的标准。数字图书馆也应将这样的标准作为自己的目标。

在今天的美国,图书馆联合体已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联合体成为图书馆这个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员,特别是图书馆与电子资源出版商之间。联合体除了资源集团采购外,还积极参与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新的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建立联合体虚拟目录,成员馆的用户可以无缝地利用其他成员馆的目录,并联机请求馆际互借[73]。

通常,国家图书馆通过国家联合目录建立起本国的书目基础设施。欧洲图书馆(The European Lipary)提供对欧洲47个国家图书馆资源的获取,并且还建立了23个参与活动的国家图书馆的联盟。许多国家还在与OCLC 这样的集成商协商,将本国国民加入到全球网络之中。只有全世界各国家图书馆的领导作用,才能把各国的知识资产汇集成没有国界的丰富的知识网络。

A. Katsirikou 认为,图书馆联盟应该利用知识管理概念来改进效率与共享成员馆所开发的技能,不管是在组织层次或给用户提供服务,图书馆联盟成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74]。

在今天信息需求不断增长的时代,图书馆面临着与其他信息机构、企业或公

司的竞争,但同时也是一种合作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这种合作必须加强和扩大。二者都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同样的问题,但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想在未来生存,双方都需要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彼此的合作[75]。

3.8图书馆以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新的目标

对一个组织而言,成功的知识管理不仅包含技术因素,还包括知识共享文化、知识共享政策、组织过程、性能测定和商业策略[76]。L. Stojanovic 等提出一个新的方法来革新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系统。该方法主要是基于对用户和系统的交互的分析,为知识资源和查询知识库获取知识的过程提供解释。这里定义了一些评估标准,它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评估解释质量和用户的需求[77]。

未来的大学图书馆仍然是资源的集散地,仍然是物理场所,仍然履行组织信息与服务的功能。图书馆馆藏将继续存在,但存在的方式不同,物理馆藏将变异为多功能的空间。知识管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图书馆将向服务和支撑角色作根本性转变[78]。

图书馆不仅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化网络的交流中,而且要担负起社会化网络的建设任务。以自我为中心(如facebook )和以对象为中心(如liparythings ,豆瓣等)是两种常见的模式[79]。图书馆可以考虑采用后者方式来建设社交的方式。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帮助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找到共同兴趣并建立联系,建立了虚拟生命科学社区VIVO

(.edu),组织和呈现有关人员、研究和教育活动的信息。康奈尔大学生命科学学术活动的这一服务方式,跨越了校园、院系的结构,使康奈尔大学的师生员工、外部赞助者以及公众集中了解康奈尔生命科学

的整体状况。在校方的请求下,VIVO 数据库现在已经扩展到提供康奈尔有关社会科学、工程、物质科学、国际活动和潜在的其他领域的类似内容。

英国国家知识服务计划2007-2010,是针对国家医疗保健和卫生方面提供的服务,尽管该计划是针对特定领域的,但对其他领域也不无参考意义。英国国家知识服务的目标是获取、组织和促进知识的应用,以提高全国卫生和医疗保健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英国国家知识服务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80]:(1)评估患者和医疗职业者所需要的知识;(2)管理英国卫生部和英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NHS )产生的知识,以便于这些知识不但能够非常方便迅速的利用,还要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数字化传递;(3)获取为补充或完善英国卫生部和英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所产生的开放获取的知识及指导方针等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4)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国民有利用知识方面的需要和消除卫生不平等方面的需要,应该保证这些知识能够非常简便的获取和利用;(5)当患者、临床医生、卫生部门官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从业者需要知识的时候,向他们传递知识;(6)当患者需要在合理医疗花费基础上选择决策时,应该支持临床医生和患者将最新最好的知识(Best Current Knowledge )集成,以便于患者知道他的决策的利弊;(7)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首席知识管理官(Chief Knowledge Officer )和图书馆馆员网络,对知识管理负责;(8)充分利用这些资源;(9)培养知识管理的技能。(待续)

【参考文献】

[32]Hughes, Jane E. Access! Access! Access! The New OPAC Mantra. American Liparies, 2001,(5):62-64

[33]Deng Geun Oh. Complaining behavior of public lipary users in South Korea. Lip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5(2003)43-62

[34]Lipary and Archives Canada. Directions for Change.[2009-09-26]. https://www. collectionscanada. gc.

ca/about-us/directions-for-change/index-e. html

[35]Philip Hall. How We Stay Ahead of Our Web Users. Computers in Liparies, 2002(1):16-23

[36]Ronald C. Jantz.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in the Lipary: digital projects that illustr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liparian and the lipary. IFLA Journal, 2001(2):74-77

[37]Evan St. Lifer. What Public Liparies Must Do to Survive. Lipary Journal, 2001(6):60-62

[38]Jose-Marie Griffiths. Deconstructing Earth"s Largest Lipary. Lipary Journal, 2000,125(13)

[39]OCLC(2003). Liparies: How they Stack Up.[2009-09-26]. https://www5. oclc. org/downloads/community/lipariesstackup. pdf

[40]Daniel Greenstein. Digital Liparies and Their Challenges. Lipary Trends. 2000,49(2):290-303

[41]Council on Lip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Lipary as Place: 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 [2009-09-26]. https://www. clir. org/pubs/reports/pub129/pub129. pdf

[42]Wilfried Sühl-Strohmenger.Liparies" futures, user needs and information.[2009-09-26].https://www. nb. admin.

ch/aktuelles/ausstellungen_und_veranstaltungen/00726/01612/index.html? lang=en

[43]David Baker. Combining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the Hypid Lipary.

[44]Harold B. Shill and Shawn Tonner. Creating a better place: physical improvements in academic liparies, 1995-2002. College and Research Liparies, 2003(6):431-467

[45]James Huff. Defining the non-virtual lipary. American Liparies, 2003,34(11):36

[46]George D. Kuh and Robert M. Gonyea. The role of the academic lipary in promot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learning. College and Research Liparies, 2003(4):256-282

[47]全球研究型图书馆发展战略[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9(2)

[48]Allison Cowgill, et al. Implement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 in a University Lipary.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parianship, 2001(6):432-439

[49]Jennifer Burek Pierce. Next Stop, Information Commons. American Liparies, 2004(4):87

[50]Lipary of the Future. [2009-09-27]. https://www. w3c. org/TR/1999/REC-html401-19991224/loose. dtd

[51]Council on Lip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Lipary as Place: Rethinking Roles, Rethinking Space. [2009-09-27]. https://www. clir. org/pubs/reports/pub129/pub129. pdf

[52]MARTIN BOSSENBROEK. Planning a Digital Lipary: Reinventing the Tricycle.[2009-09-27]. https://www. ifla.

org/files/hq/papers/ifla75/190-bossenpoek-en. pdf

[53]MINNA KARVONEN. National Digital Lipary-Ensuring of

availabili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liparies, archives and museum now and in the future.[2009-09-27]. https://www. ifla. org/files/hq/papers/ifla75/190-karvonen-en. pdf

[54]VIGDIS MOE SKARSTEIN. Strategies for a Digital National Lipary.[2009-10-03]. https://www. ifla.

org/files/hq/papers/ifla75/190-skarstein-en. pdf

[55]PENNY CARNABY. National lip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leadership and collaboration. [2009-10-03]. https://www. ifla.

org/files/hq/papers/ifla75/190-carnaby-en. pdf

[56]Roswitha Poll. Evaluating the lipary website: statistics and quality measures.[2009-10-03].https://www. ifla.

org/IV/ifla73/papers/074-poll-en. pdf

[57]Peter Giger & Eva Norling. Lipary participation cultures.

[2009-10-03]. https://www.

ifla.org/IV/ifla73/papers/074-Giger_Norlingen. pdf

[58]Patrick Danowski. Lipary 2.0 and user-generated content, what can the users do for us?.[2009-10-03]. https://www. ifla.

org/IV/ifla73/papers/113-Danowski-en. pdf

[59]Helila Pienaar, Ina Smith. Development of a lipary 2.0 service model for an African lipary.[2009-10-03]. https://www. ifla.

org/IV/ifla73/papers/146-Pienaar_Smith-en. pdf

[60]lipary weblogs.[2009-10-03]. https://:www. libdex. com/weblogs. html

[61]Judith Wusteman. RSS: the latest feed. Lipary Hi Tech, 2004(4):404-413

[62]Project10X Semantic Wave 2008 Report. [2009-10-03]. https://www. project10x. com

[63]Grace Saw. Lipary3.0: where art or skills?.[2009-10-03]. https://www. ifla. org/IV/ifla73/papers/151-Saw_Todd-en. pdf

[64]Charles B Lowry. Let"s call it the “ubiquitous lipary ” instead. Portal: Liparies and the Academy, 2005, 5(3):293-296.

[2009-10-03]. jhu.

edu/journals/portal_liparies_and_the_academy/v005/5.3lowry. html

[65]Charles B. Lowry. The Ubiquitous Lipary.[2009-10-03]. https://www. lib. umd. edu/deans/ublipeport. html

[66]W P Lougee. Diffuse Liparies: Emergent Roles for the Research Liparies in the Digital Age.[2007-06-24]. https://www. clir.

org/pubs/reports/pub108/pub108. pdf.

[67]Toshiro Minami. Needs and Benefits of Massively Multi Book Agent Systems for u-Liparies. [2009-10-03]. https://www. springerlink. com/content/6ln9wmjtv1rf5r8c/.

[68]Oliver Obst. The Medical Lipary of the Future: Be prepared for the invisible.[2008-02-24]/Obst_Oliver. pdf

[69][2009-10-03]. https://answers. google. com/answers/

[70]Joel Achenbach. In the search game: Google 1, Liparians 0.

[2009-10-04]. com/mld/dfw/living/8093801. htm

[71]Jenny Levinne. New York Times Spotlights Liparians, but Misses the Bullseye. [2009-10-04].https://www. theshiftedliparian.

com/2004/02/05. html#a5183

[72]Stuart Weibel Interviews Tim Berners-Lee July 29, 2003.

[2009-10-04]. https://www. oclc.

org/research/announcements/features/tbliview. htm

[73]Robert. E. Duga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Lipary Consort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Liparianship, 2001(1): 128-130

[74]Anthi Katsirkou. Consortia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functional context and an organizational model Lipary Management, 2003, 24(6/7): 337-347

[75]Klaus G. Saur. Liparies and pulishers-a partnership? IFLA Journal 2003(4):284-287

[76]Marian Cloete, Retha Snyman. The Enterprise Portal-is it Knowledge Management?. Aslib Proceedings, 2003,55(4):234-242

[77]Ljiljana Stojanovic, Nenad Stojanovic, Alexander Maedche. Change Discovery in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3, 2784: 51-62

[78]John Akeroyd. The Future of Academic Liparies. Aslib Proceedings, 2001(3):79-84

[79]Object-Based vs. Ego Based Social Networks vs. WoW and Second Life.[2009-10-04]. https://maisonbisson.

com/blag/post/11973/object-basedvs-ego-based-social-networks-vs-wow-and-secondlife

[80]J A Muir Gray. THE National Knowledge Service Plan 2007-2010.

[2009-10-04]. https://www. nks. nhs.

uk/docs/National_Knowledge_Service_Plan_2007. doc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