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车国疆域变迁述略_中国历史疆域变迁视频
 

高车国疆域变迁述略_中国历史疆域变迁视频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9:01 影响了:

  [摘要]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率领部族在车师前部建立高车国,从而改变了蒙古草原柔然独霸的局面。492年左右,崛起中的高车西接悦般,东邻北魏,北达阿尔泰山一带,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南面则控制了高昌、焉耆、鄯善之地。但经跋利延、弥俄突、伊匐、越居、比适等主持国政的动荡时期后,尤其是伊匐之后,其疆域范围日益萎缩,直至被瓜分殆尽。
  [关键词]高车国;疆域变迁;游牧民族
  [中图分类号]K9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09-04
  
  一、前言
  
  “疆域”一语源自先秦,然一直以来其概念都相对模糊,尚无十分确切之定义。《 苟子•君道》:“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这里“疆域”所指实际是国家或政权的统治范围。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从历代王朝的疆域观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大层次,即有效统治范围、实际控制范围、理论上的统治范围。类似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对古代中原王朝的疆域研究中,在对周边政权进行史地研究时也同样存在。为此,有必要先对文中所论之“疆域”做一界定,即高车国在其存在的时间内势力所能达到的地域范围。
  高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魏书•高车传》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自号狄历,春秋时称赤狄,西晋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北朝人称其高车,迁入内地者被称为丁零。原始居地在今贝加尔湖一带,每当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鲜卑先后迁走或衰弱,高车就向南移徙。5世纪末,高车族副伏罗部的阿伏至罗率众10余万西迁,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其在5世纪末6世纪初一度是西域地区的一大强国,直至541年为柔然所灭。
  到目前为止,学界已经有诸多关于高车的讨论,①但是多数文章都是讨论其部族的来源和去向,而对其所建立的高车国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关于高车国的疆域变迁更是缺少专门的论述。
  高车国的历史,特别是其疆域范围的变迁,涉及西域史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为此,本文希望在前人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史籍关于高车国的相关记载的梳理,从而勾勒出高车国自建国至灭亡期间之疆域变迁情况。
  
  二、高车国建立的背景
  
  如上所言,高车族的原始居地乃在今贝加尔湖一带,十六国时期,漠北蒙古草原分布着被称作高车地游牧部落。高车部别繁杂,人口众多。《魏书•高车传》载其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六部。②之后,随着拓跋魏国、柔然汗国对高车的征服和掳掠等军事活动,一大批高车人开始向南、向西迁徙。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高车族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分成东部高车和西部高车,而且还分成了12个部落。《魏书•高车传》载:“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干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至太和年间(477~499),副伏罗酋长阿伏至罗率所部之众西迁又是一次大的迁徙。
  5世纪初,柔然兴起于大漠南北,游牧于漠北广大地区的高车族人均役属于柔然。尽管当时高车约有六七十万人被北魏迁到漠南等地,但仍以留于漠北的为多,这些被柔然奴役的高车部落,除了向柔然缴纳贡赋外,还要参加他们发动的掠夺战争。因此,高车对柔然统治者经常发动对外掠夺战争非常不满。到伏古敦可汗豆仑在位时期(485~492),正当柔然内部出现叛乱分离状况之时,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与从弟穷奇所统领的高车之众已发展到十余万落户,尽管当时仍处在柔然的统治,但已基本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太和十一年(487),豆仑可汗再次出兵进扰北魏边境,高车副伏罗部阿伏至罗企图劝止豆仑,但豆仑未予理睬。于是,副伏罗部趁豆仑可汗出兵攻魏之机,在阿伏至罗及其弟穷奇的率领下,向西迁移,脱离柔然的统治。对此,《魏书•蠕蠕传》和《魏书•高车传》均记为柔然伏古敦可汗豆仑在位时期(485~492),奉行同北魏全面对抗之政策,而战多失利,副伏罗部酋长阿伏至罗、穷奇兄弟遂起兵叛柔然,独立建国。但所记时间略有差异,其中《魏书•蠕蠕传》记为“太和十六年”(492),此说已被学术界否定。而《魏书•高车传》所记则翔实可信,其具体记载:“太和十一年,豆仑犯塞,阿伏至罗等固谏不从,怒率所部之众西叛,至前部西北,自立为王,国人号之曰‘候娄匐勒’,犹魏言大天子也,穷奇号‘候倍’,犹魏言储主也。二人和睦,分部而立。阿伏至罗居北,穷奇居南。”这是见诸于史册的高车族人建立的首个政权。③
  
  三、高车国建立初期的疆域
  
  阿伏至罗率众西迁并独立建国,这在柔然方面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当副伏罗部西迁时,柔然可汗豆仑就亲自带兵追讨,《魏书•高闾传》记载:“高祖又引见群臣,议伐蠕蠕。帝曰:‘蠕蠕前后再扰朔也,近有报化人云:敕勒气渠师(当指阿伏至罗)兴兵叛之,蠕蠕主身率徒众,追至西漠……’”可见其追讨直至大漠西部。但是豆仑却数次为阿伏至罗所败,反而使高车国占据了柔然的西北部,最后柔然还被迫“引众东徙”,将王庭南迁至接近北魏统治的漠南地区。此事除《魏书•高车传》外,《南齐书》和《梁书》也都有记载。
  《南齐书•芮芮传》载:“自芮芮居匈奴故庭,(永明)十年(即北魏太和十六年,亦即公元492年),丁零胡(即高车)又南攻芮芮(即柔然),得其故地,芮芮稍南徙……”
  《梁书•西北诸戎传》亦载:“(芮芮国)永明中,为丁零所破,更为小国,而南移其居。”
  可见,此时的高车国不仅拥有车师前部之地,还占据了原为柔然属地的一部分。同时,在南边,太和十五年(491),高车国杀柔然所立高昌王阚伯周子首归兄弟,立敦煌张孟明为高昌王,控制了高昌地区。据冯承均考证,阿伏至罗征服高昌后,有强迫车师部人迁入焉耆之举,可见当时高车国的势力延伸到了焉耆、鄯善等地。有史为证,《南齐书•芮芮传》载:“先是益州刺史刘悛遣使江景玄使丁零,宣国威德。道经鄯善、于阗,鄯善为丁零所破,人民散尽……丁零僭称天子,劳接景玄,使反命。”从《魏书•袁翻传》所引的袁翻奏折云:“西海郡本属凉州,今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千二百里,去高车所住金山一千余里……”可见,当时高车国的势力北达金山,即阿尔泰山一带。
  
  四、高车国中期疆域的变化
  
  高车国前期的发展势头虽猛,但后劲不足,其强盛之势未能一直延续下去。
  首先,在南部高昌地区,阿伏至罗立敦煌人张孟明为高昌王后不久,张孟明即为国人所杀,众立马儒为主。马儒被立为高昌王后,立即改变政策,转而依附于北魏。497年,马儒遣使入魏要求内属,后因高昌人迷恋故土,不愿迁徙,又杀马儒,立�嘉为王。嘉又臣属于柔然可汗那盖。至此,高昌地区又重新为柔然所占有,高车国也因此失去了对高昌等地的控制。
  其次,大约在公元490~497年期间,中亚强国(口厌)哒向高车国南部发动进攻,杀穷奇,并掳去其子弥俄突等。高车国“部众分散,或奔魏,或奔柔然,魏主遣羽林监河南孟威抚纳降户,置于高平镇” 。④穷奇乃高车国南部地区的最高首领,他的败亡足以说明高车国势力在南部焉耆等地的丢失。
  (口厌)哒的进攻,加剧了高车国内部的矛盾,阿伏至罗长子企图谋害阿伏至罗自立,被阿伏至罗所杀。接着,阿伏至罗又为部众所杀,部众立宗人跋利延为主。由于跋利延奉行柔然和好的政策,因此507年(口厌)哒再次出兵干涉高车国内政,从而导致高车国人又杀跋利延,而迎立弥俄突为主。弥俄突既为(口厌)哒所立,必然附属于(口厌)哒。但是(口厌)哒远在中亚,不能及时地支持高车国反击柔然的进攻,因此弥俄突又积极向北魏联络,并于508年遣使朝贡。
  同年,柔然可汗伏图统军西征高车,弥俄突与之在蒲类海北发生战争,弥俄突战败,西走300余里,伏图率军追至伊吾北山(今新疆哈密的库舍图岭)。恰好碰上北魏遣使孟威率军至伊吾,迎引要求内附的高昌部众。伏图以为北魏与高车联手攻己,遂仓猝北逃。弥俄突乘机回军追击,杀伏图于蒲类海北,割其发献于孟威。同时遣使献龙马五匹金银、貂皮及诸方物。北魏遣于亮使高车,回赐其各种物品若干。此时,高昌国王�嘉又臣属于高车国。可见,北魏策应高昌东徙的军事行动,不仅帮助高车国战胜柔然的进攻,而且使其重新控制了高昌地区,高车国也因此一度复兴。
  柔然可汗伏图被杀后,豆罗伏跋豆伐可汗丑奴(508~520)立。他矢志复仇,推行一系列政策以孤立和对付高车,而尽量与宿敌北魏缓和关系。这时北魏也担心“蠕蠕全灭”后,高车会一枝独大,危及自己的边疆,因此,采取让柔然与高车相互牵制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柔然的后顾之忧。熙平元年(516),丑奴“西征高车大破之,禽其王弥俄突,杀之,尽并叛者,国遂强盛”。弥俄突死状甚惨,被丑奴“系其两脚于驽马之上,顿曳杀之,漆其头为饮器”。丑奴大败高车后,“邻国先羁属柔然后叛去者,伏跋皆击灭之,其国复强”。这里和前面“尽并叛者,国遂强盛”所指的,必乃焉耆、龟兹等国复臣于柔然。至于鄯善,至迟于神龟二年(519)已落入吐谷浑手中。因此,这一时期高车国再度陷入危机之中,领土大量丧失,“其部众悉入(口厌)哒”。
  关键时刻,(口厌)哒再次进行武装干涉,不久护送弥俄突之弟伊匐回到高车住地,并帮助伊匐重建高车国。此时,(口厌)哒的势力如日中天,高车国在(口厌)哒之北,且为其所控制。不久,柔然发生内乱,520年,阿那环被其兄示发所逼,投归北魏,其从兄婆罗门击走示发,自立为可汗。次年,伊匐乘柔然内乱,发动进攻。婆罗门战败,率十部落在凉州降北魏。522年,伊匐遣使向北魏朝贡,北魏封伊匐为“镇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高车王”。从伊匐所领封的头衔看,北魏应该是已经承认高车国对高车、西海郡等地的控制。由此可见,伊匐所建功业也相当不凡,但这已是高车国最后的辉煌了。
  
  五、高车国后期疆域之丧失
  
  北魏虽然封伊匐为高车王,并且和高车恢复朝贡关系,但是,北魏仍然害怕高车国的强大会成为自己在西北的劲敌。因此,扶植阿那环、婆罗门,使柔然牵制着高车的发展。“正光中,伊匐遣使朝贡,因乞朱画步挽一乘并幔褥,秋秘一副,伞扇各一枚,青曲盖五枚,赤漆扇五枚,鼓角十枚。诏给之。”这时阿那环已经在北魏的护送下回到漠北复国,而且在帮助北魏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势力大为增强,因而重新雄霸漠北。而此时高车的有力支持者(口厌)哒却开始衰落,高车失去(口厌)哒的支持,独力与柔然抗衡,渐非对手,开始走向衰亡。
  后来,伊匐又与柔然发生战争,被柔然所败,回去后“其弟越居杀伊匐自立”。此事据段连勤推测,应为正光末年,即正光四年至五年(523~524年)。接着,天平年间(534~537),越居又为阿那环所败,伊匐子比适复杀越居而自立。经过这场政治的内乱和军事的失败,高车国已濒于颓废之境。到东魏兴和三年(541),“比适又为蠕蠕所破”,高车国疆域丧失殆尽,已名存实亡。越居子去宾及部分高车部众逃奔东魏,齐献武王高欢“封去宾为高车王,拜安北将军、肆州刺史”,准备派他回去招降夷虏,但是去宾不久就病死了,高车国也走到了尽头。
  综上所述,副伏罗部阿伏至罗所建之高车国,自487年独立于柔然,至541年又为柔然所灭亡,前后共存在了54年。
  从487年建立政权到492年,是高车的崛起和兴盛时期,它改变了原来整个蒙古草原由柔然一国独霸的局面。在这一时期,新生的高车国所控制的地区大致有: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一带,南面则控制了高昌、焉耆、鄯善之地,西面与悦般相接,东面与北魏相邻。
  5世纪最后10年至6世纪前20年,是高车历史发展中的动荡时期。在这一时期,高车国政治极为不稳定,跋利延之后的弥俄突、伊匐皆因(口厌)哒才得以立为高车王。其与柔然的斗争可以说已经成为(口厌)哒与柔然争夺西域的斗争的一部分,其间又夹杂着北魏经略西北边疆的各种活动。因此,这一时期高车的疆域变化也较大,特别是在南部的高昌、焉耆等多国势力相互交织的地区,一度出现反复的情况。其他地区的边界,这一时期的史籍记载较为匮乏,可能和原来的疆域相比,从长时段来看变化不是很大。
  伊匐之后,高车的实力更是大不如前,其疆域也日益萎缩,直至被瓜分殆尽。
  总而言之,因高车主要的控制地区在今新疆北部,地当中亚交通要冲,故而成为柔然、(口厌)哒、北魏等争夺的对象,以致国境内战争频繁,其疆域范围也时常发生变化。因此,虽然高车国曾一度强盛,但在各种势力的相互争夺中,终不能幸免于被灭亡,其原来所控制的地区也为柔然等政权所瓜分。
  
  [注释]
  ①如王日蔚:《丁零民族考》,《史学集刊》,1936年第2期;李符桐:《铁勒部族考》,《沈阳博物馆筹委会汇刊》,1947年第1号;冯承钧:《高车之西徙与车师鄯善国人之分散》,《辅仁学志》,1942年第1、2 合期;周连宽:《丁零的人种和语言及其与漠北诸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朱伯隆:《丁零新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魏良�:《高车和高车国》,《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穆广文:《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初的高车、敕勒和铁勒》,《民族史论文选》上册,中央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179页;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钟兴麒:《丁零、高车、柔然、敕勒和铁勒考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薛宗正:《高车与西域》,《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廖杨:《敕勒族及其建立的“高车国”的宗法统治》,《阴山学刊》,2003年第6期。
  ②段连勤认为副伏罗部有十万落(户),其余诸部落数,虽史载不详,大约平均也应各有十万落左右,若以每落4~5人计,其人口总数约300万人左右。见段连勤:《高车与丁零的关系――兼论高车非源于康居》,《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2期。
  ③周伟洲先生认为此时期高车国仍处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见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④参见(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卷147《高祖武皇帝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薛宗正在《高车与西域》(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中提出此事应在太和二十一年,即497年,应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毕奥南.历史语境中的王朝中国疆域概念辨析――以天下、四海、中国、疆域、版图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2).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薛宗正.高车与西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3).
  [4]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025.
  [5]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817.
  [6]冯承钧.高车之西徙与车师鄯善国人之分散[J].辅仁学志,1942,(1、2 合期).
  [7]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9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