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80后小时候看的日本动漫_“80后”写作中的日本动漫文化印象
 

80后小时候看的日本动漫_“80后”写作中的日本动漫文化印象

发布时间:2018-12-27 04:30:01 影响了:

  [摘要]20世纪8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是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熏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享有着与前辈们完全不同的文学影响资源,其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强劲影响。本文从“80后”写作的文化特质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日本动漫的影响关系。
  [关键词]“80后”写作;日本动漫;文化特质
  [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67-02
  
  “80后”写作从初掀微澜到声名鹊起已逾十载,如今早已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思想的锐利与新鲜,意念的狂放不羁,表述世界的别具一格,驾驭文字的潇洒自如”,[1]为文坛带来了诸多新鲜元素。在这个全球化、现代化、后现代、网络化、消费化、大众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时代里,“80后”创作群享有着与前辈们完全不同的文学影响资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群体性的独特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风靡全球的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无疑是其中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作为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熏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种文化不同程度地为他们带来了异于前辈们的创作灵感、情感体验和表现方式。研究这种影响关系,对准确阐述和把握“80后”的创作很有必要。
  
  一
  
  日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一点也体现在动漫作品中。其题材广泛,涵盖了从神话故事到都市时尚生活、从战国时代的袅雄到青涩校园里的少女、从神性到人性等方方面面的描绘。但不论内容、形式上有多大的差异,在众多的动漫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永远看不完的风景是樱花,永远砍不烂的武器是武士刀”,[2]这正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动漫中的投影。
  日本文化中的感情丰富而敏感,极端的心理状态往往导致行动上歇斯底里般的极端色彩: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背叛,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喜欢新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表现地鲁极端。日本人性格中是矛盾的,所有我们所认为的矛盾的说法却正是叙述日本书籍的经纬。[3]这些极端倾向和矛盾特质都能在动漫作品中看到,其中,堪称精品的《浪客剑心》“几乎把乱世所有的矛盾都推向了极致”。[4]“清幽的竹林中闪耀着凌厉的刀光,樱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殷红的鲜血之上;冷峻的杀手背后,是纯真少女柔情似水的等待……”[4]这种将唯美与杀戮在瞬间融合的极端景致,也只有在日本动漫中才会见到。
  “80后”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也具有类似的特点。韩寒《三重门》中的林雨翔自负而又怯懦,最后因初恋受挫,一时冲动从学校逃离却又开始担心无钱会饿死路边;春树《北京娃娃》中的“我”心高气傲却又在生活中不停地自轻自贱,终日在酒吧里摇滚狂欢,与各种偶遇的男人上床,对学校厌恶至极,旷课逃学最终辍学,却又一心憧憬着北大的校园生活;李傻傻《红×》中极度否定和蔑视自己父亲的沈铁生却走上了同父亲一样的杀人外逃之路;郭敬明《幻城》中的樱空释为了帮自己心爱的哥哥卡索追寻自由,不惜忤逆父母、强暴哥哥的未婚妻甚至毁灭自己的国家。这些人物矛盾行为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其矛盾的性格特征。
  物哀之美是日本文化的美学特质,其思想在动漫作品中的深刻体现,也透露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矛盾。“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日本文学那种特有的委婉、阴柔之美,那种令人心神摇曳的伤感、悲悯的氛围和韵味绵长的艺术情调,就是最鲜明的例证。这种美学特质“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5]表现为一种无时无刻不在显露的悲情。物哀之美也自然浓郁地渗透于每一部动漫作品中。比如处处弥漫着一股淡淡忧伤的《X》中,漫天飞雪中的东京塔下,一对昔日好友在进行生死对决;《浪客剑心》里主人公“‘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最后却只品到自己心中的落寞。那种古老蔚蓝的忧伤,好像天生就是切入心底、深入骨髓、如影随形的”。[5]
  对于正值青春的“80后”作家,爱情、友情、理想经常成为作品中的主题。尤其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成了他们创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所追求的爱情热烈浪漫、天真无邪而又单纯透明,可结局常常却是别离、破碎、绝望甚至死亡。正如莫言的评价:“开端都很美妙,发展都很艰辛,结局都很悲惨。”[6]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中的向日葵始终无法以人的姿态走进梵高的生命里,她的爱情只有在死亡中才获得永恒;刘�《难为情》里的“我”和齐硕的爱情永远终止在病房门口;郭敬明的《幻城》以玄幻的想象描绘了一个个关于自由、孤独与忧郁的梦境。这些唯美、伤痛、孤独、颓废、残酷和温情并存的作品,充满了隐痛和遗憾的青春,不可逆转的悲剧宿命,与日本动漫背后所隐含的极致矛盾与物哀之美如出一辙。
  
  二
  
  当下“读图时代”视觉形象充斥在每个角落,图像成为新一代的日常生活资源和生活方式。在日本动漫熏染中成长起来的“80后”的作品中也表现出明显的视觉化特性,莫言也曾提到“80后”的小说在“形象和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动漫的清峻脱俗、简约纯粹”。[6]
  日本动漫常通过光和影来表现人物心理、剧情的气氛,电影分镜头式的场景特写应用更是极为常见。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80后”的作品,使其从细节场景到情感心理都习惯用图像化勾勒,通过这种把写作图像化的方式,给读者呈现出视觉化的语境。
  其一,明显体现在人物及场景描绘的视觉化、图像化中。作品中人物的出场常常伴随着细致的描写,如张悦然《黑猫不睡》的开篇就是主人公的黑描:“我站在绿成一片模糊的高草中,抱着那只喜欢望天的幼小的黑猫。我穿着白得很柔和,白得可以与云朵没有界限的长裙,纤细的白色流苏同纤细的绿色高草相纠缠。我身后是爬满野蔷薇的半壁墙。我有着与花朵很相称的新鲜的笑。”曹威的《一直很安静》中,用光与影的渲染凸显人物的气质形象:“她的脸有着柔和的弧度,皮肤清亮,神色淡然,像一株刚刚开放的水仙。”林静宜《五月我在孤独中漂泊》:“阳光诡异地如同秋末一般凄凉,樟木叶子在失去知觉的空气里瑟缩地翩跹,转出绝望的旋律,五月步入中旬的时候一切变得愈来愈没生气……”这种运用光影组合产生出迷离暧昧感效果的描写常出现在“80后”的作品里,大量或明亮或清冽或忧郁的图景描绘,如同一幅幅精致的动漫单页作品,写作者通过对阳光、落叶、单车、车站等意象的勾勒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其二,经常用一些视觉意象的描写把虚的情感、心理实体化。张悦然的《吉诺的跳马》中,写吉诺听了那个男人讲述的故事不能自拔的心理时说:“故事很长,也很忧伤,像个怎么也织不完的锦帕,渐渐地把女人织了进去。”而男人提到他在恋人死去的15年里没有梦想、心如止水时说:“日子就像死去的人的心电图一般,是一条没有波纹的直线。”《小染》里写小染因缺水而口干的心理:“我很口渴。我的嘴唇像失水的鱼一样掉下一片一片鳞片来。”这些视觉化书写生动形象且别具韵味。
  在现代卡通艺术中,色彩的象征性被完美地融入到动漫作品中,成为参与造型、塑造性格、渲染情绪的有力手段。如田村由美的《婆娑罗》中,色彩成为深具感染力的元素,画面效果华丽且鲜艳醒目,像一曲浓郁华丽的交响乐章,为其剧情推波助澜。
  色彩在“80后”写作者的手中同样是渲染意境与情绪,塑造性格的出色道具。张悦然似乎对颜色具有惊人的敏感,她在《樱桃之远》中写到红色的地方竟达20处之多,作者用对颜色的细腻感知与表达暗示出人物敏感偏执的个性。色彩在“80后”作品中细细柔柔地叙说着各自的诗意与精彩:陈培风《下一个路口》中充满了“灰蓝色的文字”;牛�《跳房子》里传来了“黑色的情歌”;熊远帆《青春散场》的“生活就像一只缓慢向前爬行的绿蜘蛛,却流出了红色的鲜血”;郭敬明的《幻城》中更是运用大量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忧郁、恐惧之情与死亡的唯美,如“一把红色的三戟剑贯穿她的胸膛,将她钉在了黑色的山崖上,风吹动着她银白色的长发和白色魔法袍,翩跹如同绝美的舞步。”
  
  [参考文献]
  [1]曹文轩.他们的意味――“80后”写作与时代[J].中关村,2005,(1).
  [2]马芸.日本动漫中的文化印象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4]徐渭.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J].日本学刊,2006,(5).
  [5]王师洁.探寻日本动漫背后的文化特质[J].安徽文学,2006,(12).
  [6]张悦然.樱桃之远•序言[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