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汉画中的奥林匹克风】奥林匹克风
 

【汉画中的奥林匹克风】奥林匹克风

发布时间:2018-12-28 04:02:28 影响了: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上都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当时,体育项目的发展丰富多彩,出于练兵和选拔将领需要的角力游戏,发展改造成为有音乐伴奏、并编排为观赏性很强、足以使人惊心动魄的角抵戏,和狩猎场上的生擒猛兽以及杂技技巧的高难动作一起,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前身。
  
  
  
  力拔山兮的练力活动
  
  力量体现的是阳刚之美,也是英雄的象征。汉代角力主要为比力气和比搏技,项羽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搏虎、拔树、背牛、扛鼎图”,就是汉代人比力量的几种方法。
  
  扛鼎是中国古代练力的传统方法,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官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有名的乌获、任鄙、孟说等,都是能力举千斤的人。汉代仍以扛鼎为练力之法。鼎是古代的青铜器,著名的司母戊鼎重量达832公斤,鼎有双耳,能翻举过首者可谓是大力士。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在作战中“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也是“壮大,力扛鼎”。扛鼎不是扛起在肩的意思,读音为gāng,是举起的意思,《说文》中说“扛,横关对举也。”现代体育器械中的杠铃仍能看出杠的原始字意。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力士图中的第五人,双手执鼎耳,把鼎翻举过头顶。
  
  
  
  拔树也是比力的一种形式,《水浒传》第六回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殊不知拔树之举在汉代就有了。杨柳为木,根深蒂固,能将其连根拔起,足见其人力大无比。
  背牛是比力量的又一种形式,画像石中的第四人手拽牛的尾巴,将牛背在身上阔步行走。一般说,一头黄牛的重量在三四百公斤,背牛行走者绝不逊色于举鼎和拔树者。
  搏虎除了需要力量还需要勇气,西方的斗牛与中国的伏虎同样惊险刺激。《西京杂记》上说:“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空手搏之,莫不绝?。”空手搏熊搏虎,正是汉代练勇力的一种方法。
  更有意思的是这幅画像石中还有两位人物,一人抱着羔羊,一人抱一坛美酒,美酒、羔羊应该是获胜者的奖品。
  
  
  扳手腕比赛
  
  扳手腕是民间最常见的比赛腕力的游戏,常见的赛法为:两人相对而坐,伸出右手,肘置桌面,两手掌相对成反握式,各紧握对方大拇指根部,两臂成垂直交叉,裁判下令后再发力。近年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举行扳手腕世界锦标赛。扳手腕的历史在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徐州汉画像石中发现的扳手腕图是世界最早的一幅写实画像,说明在汉代时期,扳手腕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
  
  材官蹶张
  
  汉代还有一种练习臂力的方法,叫做“蹶张”,即在弩上放箭。弩相传为黄帝所造,《战国策・韩策一》:“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弓用手张,强度小于弩,计算弓力量的单位是斤,《后汉书》所记盖延、蔡彤等骁将所用的强弓为300斤,合2.5石;而弩的张力不等,从三石、五石,到八石、十石,引满一石之弩,相当于提起一石(30公斤)的重物,引满十石之弩,需要有300公斤的力量。强弓的射程可达150米,而十石劲弩的射程可达600米以上。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蹶张弩,是用脚踏使弩张开,军中有专门的武士用来张弩,称为材官,《汉书・申屠传》载:“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 “材官之多力,能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传世的有西汉“强弩将军”封泥、“蹶张司马”印,蹶张是通过竞力选拔武士的重要活动。
  
  传统的武术
  
  武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运动,它是一种可以独练、可以比赛、又可以表演的运动项目。它既具有技击的实用价值,又能起到全面增强体质的健身作用,并在造型和套路中具有表演的艺术美。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射箭、驭车和角力,都是士兵作战的重要技能;将帅在冬季还要对自己的部队进行一次检阅,以观其训练成绩。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比武图”,表现了几种兵器的使用情况。如铜山县苗山汉墓的比武图,是以短兵器刀对长兵器戟的格斗,画面左边武士持长戟猛刺对方,右边武士左手持钩镶轻轻一拨,右手持刀乘势直击对方面颊,此为以虚避实,以巧斗力,以短取长,非常精彩。画面着力于步法的刻画,二位武士均取法“弓箭步”,前腿蹬实、后腿虚步。持短破长,要法确乎在于步伐便捷、进退疾速,正如清初武艺家吴殳所言:“短兵进退须足利。”
  汉代,随着战争形式的变化,原来车战中常用的戈、矛一类的长兵器逐渐转为仪仗中的礼仪兵器。但由于戈、矛为古代“五兵”,因而在武艺操练中必不可少。徐州汉画像石“观邀比武图”,刻画的就是二人持戈、矛相击,此为长兵器对长兵器的表演。
  除“持短破长”“以长对长”外,空手夺兵是汉代技击中的绝技,当时称之为“空手入白刃”。相传三国时奋威将军邓展最善此技,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余尝与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武兵,又称能空手入白刃。”徐州十里铺画像石“比武图”,刻画一武士披盔带甲,手持长戟,横刺对方,另一武士脱掉甲衣,环首刀和钩镶放置一旁,转腰闪体,躲避袭击的长戟,此为空手取长戟的操练。
  
  汉代非常重视徒手相搏,当时称之为“手搏”“角力”“角抵”。汉武帝时“角抵”为军中选拔武士猛将的重要手段。徐州耿集汉画像石“比武图”刻画了手搏的情景,图中右侧一人体壮如牛,握拳半蹲,左侧一人手心相抱作迎击状,此图生动地显示出在紧张的搏斗前两人的对峙状态。
  从汉画像石比武图可以看出,汉代武艺的技巧已相当成熟,并从技术发展为艺术;从技击的实用性走向娱乐表演。史籍记载的,就有项庄的“剑舞”、凌统的“刀舞”、甘宁的“双戟舞”等。《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鸿门宴上范增唆使项庄杀刘邦,项庄提剑来到宴席前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伯为保护刘邦,“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翼沛公。”同样的故事还有三国时吴将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相遇在吕蒙的宴会上,“酒酣,统乃以刀舞。宁起曰:宁能双戟舞。蒙曰:宁虽能,未如蒙之巧也。因操刀持盾以身分之。”(《三国志•甘宁传》)。徐州汉画像石比武图所表现的就是“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汉书•刑法志》)的表演情景。图画中力求展现武士优美的击杀动作和娴熟的技巧,一旁都刻有观众或裁判。特别是铜山县苗山汉画像石的比武图,在紧张的武艺表演中,一人在旁边抚琴弄乐,悠扬的丝竹之声缓解了搏杀中刀光剑影的紧张气氛,留给人们的是武乐相和的艺术享受。汉代武艺活动中的“武舞”形式,为中国武术向美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前走――和马车赛跑的人
  
  古代的长跑是与军事训练分不开的,汉画像石中有在马车前跑步的健卒,称为“先马走”。《淮南子•道应训》中说:“越王勾践……亲执戈为吴兵先马走。”高诱注:“先马走,先马前而走也。”马奔跑的时速约20公里,最快时速可达60公里,马有超长的耐力,可连续奔跑100公里。在古代曾有许多超乎寻常的长跑能手,能和马车赛跑,春秋战国时期有文字记载的长跑事例很多。战国时代,战术已经改革,由车战改成大兵团的步兵作战,“兵之情主速”。步兵的移动主要是靠走跑来完成,因此,长跑训练就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
  
  大军事家孙武子被聘为吴王阖闾的军师,他就重视军队长跑能力的训练,命令士卒穿了全副甲胄,拿了作战的武器,跑完三百里路,才准许宿营。通过一段时间训练,选拔了三千长跑能力最好的人,组成先锋部队,进攻楚国。由于运动速度快,乘其不备,“五战五胜”,很快就占领了楚国的首都郢城。战国时的军事家吴起在魏国招募兵士时,就以武装长跑作为选拔标准。被征选的人,穿上胸、腹、腿三块甲,戴上甲胄,手里提着戈,背上背着弓矢,腰悬短剑,带上三天的干粮,“日中而趋百里”。合格的人,被录为常备兵,并免除他本户的徭役和田宅的租税。
  
  造父学御――中国古代的马术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古代贵族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相当于现代教育提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御、射相当于体育课。驭车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既要灵敏和机智,又要有相当大的臂腕力量,才能使六辔在手,指挥如意。据《穆天子传》记载,西周时驭车技术最高的是造父,他是周穆王的车夫。周穆王是一个喜欢游历的君王,他坐着一辆八匹骏马拉的车子,由造父驾驭,周游了天下的名山大川。造父经过名师泰豆氏的指点,勤学苦练成为了一个有名的驭手。汉画像石的图像中有马术表演,说明当时骑马技术已十分熟练。
  
  杂技与技巧
  
  技巧是一项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体育运动,以倒立、翻腾、平衡、抛接等动作为主,具有高度的身体技巧。大约在4000年前埃及已有了技巧动作,古罗马的江湖艺人也曾进行过技巧动作的表演。中国汉代就有手倒立和翻跟头等技巧动作。
  叠罗汉是技巧运动的一种,它由若干人互相配合,组成造型动作,塑造成一个罗汉造型。大约在汉代,手倒立和叠罗汉等表演节目从西域传入中国,其中的案上倒立被称为“安息五案”。安息,又作“帕提亚”,伊朗高原古代国家,中国史籍称“安息”。当时这些节目属于百戏中的杂技节目,而杂技中一些高难度的技巧,为现代竞技体育训练所借鉴。杂技和体育有密切的关系,是体育发展的源头之一。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一幅“倒立技巧叠罗汉图”非常生动,下面一位技人手倒立,中间一技人站在下面技人的脚上,上面一人被中间的技人双手托举,形成一组姿态优美凝固的画面。徐州汉画像石中还有许多案上倒立的节目表演,倒立姿态都是抬头塌腰,双膝过头,表现了极美的人体造型。
  
  
  游泳与划船
  
  游泳是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并获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技能。在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人类就已经掌握了游泳技能。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上就有描述游泳的诗句:“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许多史料,都提到了游泳。《列子》载:“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泅者能取之’”。这些史料都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很高超的游泳技术。所谓“膝以上为涉,潜行水下为泳”,古人对游泳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一幅蛙泳图,图中一人涉水摸鱼,一人在水中游泳,旁边还有一人在罩鱼。蛙泳是模仿青蛙在水中的肢体姿势游泳的泳姿,姿势优美,速度较快,同时简单易学,因此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泅、泳,其中就有蛙泳。
  在利用江、海、湖泊资源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舟楫之便。“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见窍木浮而为舟”。中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早期遗址出土一把雕花木桨,残长63厘米,桨面宽12.2厘米,厚2.1厘米。柄部残,呈长方形断面,可容手握,时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世界上最早的出土木桨。船的发明出现以后,逐渐开始出现娱乐性的划船比赛,中国古代的划船比赛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时代,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感救国无望,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下游的河泊潭怀沙自沉,以身殉国。沿岸群众闻讯后,纷纷引舟抢救。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龙舟竞渡,祭奠屈原。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一幅划船比赛图,水面下有游鱼,水面上有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二人奋力划桨。
  
  博奕棋技
  
  汉代的棋类活动有博、弈两种。博是六博棋,弈是围棋,由于棋类活动具有竞赛的特点,国际上把它们也列入体育竞赛之中。《世本》载:“尧造围棋。”《博物志》载:“或日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敦之”尧、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反映了围棋起源甚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较广泛地流传了。战国时,社会上的围棋比赛是很多的。《孟子》上说:“使奕秋海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反映了在战国时期围棋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有了专门教棋的教师。
  六博棋,为二人投骰行子,以筹计数,相传为春秋时代老子发明,因棋艺简单易学为社会各阶层喜欢。战国时期六博活动盛行各国,《列子•说符》记载了大梁叫虞氏的富人,在路口高楼上设置枰局让行人上楼击博。《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汉代人多喜此戏,许多人迷恋到“投琼著局,终日走博子”的地步。
  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
  徐州汉画像石中有多幅六博画像,画面中二人对坐于榻上,中间放置棋盘和筹码,六博棋是靠掷骰子决定行棋的,画像中抓住抛骰的瞬间表情,赢者兴高采烈、大声喝彩,输者垂头丧气、默默无语,其间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惟妙惟肖。
  汉代的体育运动,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时是一个强大帝国综合国力的反映。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在世界体育运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