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紫禁城平面图 [紫禁城图样]
 

紫禁城平面图 [紫禁城图样]

发布时间:2018-12-28 04:27:49 影响了: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在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500年间,这里是中国明清两朝封建政治权力的中心。它纪录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从一份建筑图样说起……
  
  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的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批很精美的建筑图样。中国营造学社的学者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图样很可能与皇家宫苑有着密切关系,学术价值巨大,因此他们凑钱买断了这些图样。
  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传统古建筑研究和调查的私营学术组织,其社员多为学者,对建筑学颇有造诣。我国著名古建筑研究学者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就是这个营造学社的早期成员。当营造学社的学者们对这些购得的图样进行研究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图样中的大多数竟然都是清朝康熙以来皇家园林的设计图纸。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幅特别的图样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这是一幅长达五米多,从紫禁城中轴线大清门到坤宁宫的全部建筑的外观图样,上面清楚地标注着故宫各个建筑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数据竟然都精确到了寸。故宫是明朝初年,由永乐皇帝动工兴建的。令营造社学者们称奇的是,一座明朝修建的宫殿,如此详细的建筑图样竟然却是清代绘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如此珍贵的皇家图样流落民间,这份故宫的设计图样为何迟到了300多年。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一段伴随紫禁城至今的沧桑岁月渐渐的浮现了出来。
  
  华丽的皇家表演舞台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它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而成的。在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500年间,这里是中国明清两朝封建政治权力的中心。
  故宫是一座庞大的宫殿群,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传说共有房屋9999间半。故宫南北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他们以乾清门广场为界,以北是外朝,又叫前朝,以南是内廷又叫后宫。它就像是一个华丽的皇家表演舞台,见证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前朝是皇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康熙时被烧毁的三大殿就是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他们是前朝最重要的建筑群。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最高的殿宇。它的建筑面积2381平方米,宫殿的长宽比例也被精心设计成9:5,代表着帝王的九五之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明清两朝的重要典礼,如皇帝登极、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然而这个紫禁城的核心宫殿里却没有过多的装饰,皇帝的宝座是唯一的主角。目光所及之处,皇权的威严辐射到每个角落。
  紧接在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歇歇脚,接受官员的跪拜。
  每年除夕,皇帝都会在前朝最北面的保和殿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大臣。后来,这里也成为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考场。殿试与其他考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考场的监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
  
  在烈火中重生的“三大殿”
  
  三大殿是紫禁城外朝的最主要建筑,也是皇家威严的象征。
  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所有的大门都打开了。这天是八岁的玄烨登基的日子。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61年的康熙王朝。
  康熙初年,大清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内有权臣专政,外有三藩割据,年轻的康熙皇帝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上天似乎故意要考验这位未来的英明天子,康熙18年,一场大火从紫禁城的一间偏殿里燃烧了起来。由于没有及时的扑救,大火迅速的蔓延起来。这场大火最终将象征皇家威仪的太和殿变成了一片废墟,火灾还殃及了太和殿后的中和、保和两座宫殿。而此时,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正在艰难地进行着,康熙根本无暇修建被烧毁的宫殿。
  公元1695年,距紫禁城三大殿失火已经过去了16年,此时的康熙大帝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内忧外患,大清帝国也渐渐显露出了繁荣景象。决定要重修被毁的三大殿。他要通过这次重修,将故宫恢复明朝永乐初建时的盛况。这是一份有着皇帝宏大心愿的旨意,可对于工匠们来说,那个想象中的200多年前的巨大宫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事情还得从公元1406年说起,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那年6月,永乐皇帝正式“诏建北京宫殿”。他任命泰宁侯陈�为修建总指挥,大批官员被派遣到全国各地采办木材等建筑材料。朱棣要用整个帝国的财力物力,建造一个人间奇迹般的都城。
  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的春节,举国欢庆,永乐皇帝终于在新落成的宫殿里接受百官规模宏大的朝贺,62岁的朱棣迎来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永乐皇帝万万没有想到,故宫建成三个月后,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紫禁城三大殿被雷火击中,全部烧毁。从那一刻开始,600多年来,梦幻般的建造和残酷的毁灭,就伴随着这个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群。
  中国在进入明朝以后,传统建筑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时期。但由于当时的工匠都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着技艺的传承,朝廷中又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所以关于紫禁城的建筑并没有详细的图样和说明留存下来。永乐之后,虽然紫禁城三大殿得到了重建,但再也没有恢复初建时的盛况。
  
  皇家图样出炉过程
  
  康熙皇帝此时要重现永乐时期三大殿的盛况,可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文字可供参考,这该如何解决呢?
  一个叫梁九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梁九传》记载,当时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个太和殿的木模型,就靠对这座模型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结构搭建。令人称奇的是放大出来的每一个木件安装上去都能严丝合缝,分毫不差。
  公元1697年,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康熙皇帝完成了外朝内廷的修复工程。
  康熙在重修三大殿时,工匠们遇到了没有图纸的困难,这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如果这庞大的皇宫再有毁坏该以什么为依据进行修建呢?为此,康熙下达了一道圣旨,令掌管样式房的雷氏家族绘制详细故宫图样,为之后的维护和修缮提供依据,20世纪30年代营造社所购得的故宫图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绘制而成的。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采用文字说明、图纸和烫样三者结合的方式。这种立体的设计模型,是用硬纸板、秫秸和木头等材料粘贴制做而成。模型制成之后,需要用小烙铁将细节部分烫平,故名烫样。它是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特有的方法。现在,故宫依旧保留着当年雷氏家族制作的烫样。制作烫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皇帝 看。皇帝的意志是决定宫殿建造最终的依据。
  样式房的主持人称为掌班或掌案,相当于今天的总建筑师,从康熙朝直到清末民初主要出自雷姓世家,他们以出神入化的精湛技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受到上自朝廷君臣下到世人的敬重,并被美誉“样式雷”。正是在这样的清代国家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下,由样式雷世家绘制的建筑图样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摇摇欲坠,紫禁城华丽的舞台表演也到了谢幕的时候。清王朝的瓦解使雷氏家族风光不再,家道日益没落,最后不得不靠变卖祖上的设计图样来维持生计,营造社的学者们所购得的就是这些图样。幸运的是,这些建筑图样在营造社学者的保护下完整地幸存了下来。也正是通过对这些相关资料的研究,中国古建的技艺逐渐被发掘了出来。
  历史进入了新的世纪,古老的紫禁城中再次传出了斧敲锤击的声音。这次对故宫的修缮不是一般的建筑工程,所有的修复技术都要严格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这些建筑工艺从建造这座宫殿的时候就存在了。当年朱棣修建紫禁城,用了18年的时间。而完成这项维修工程,预计耗时19年。
  
  
  故宫宝物外流之谜
  
  末代皇帝溥仪是故宫的最后一任主人。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溥仪颁布了皇帝的退位诏书。经过北洋政府商议,逊位后的溥仪和前清皇室可以继续居住在故宫内,而这一住就是13年。也正是在这13年里,故宫的国宝大量地流出皇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究竟是谁偷盗了这些国宝?他们又是如何将国宝带出这守卫森严的紫禁城呢?
  时间回溯到1922年前后的某一天,溥仪的弟弟溥杰急匆匆的走出了紫禁城的宫门。由于溥杰经常往来于紫禁城中,宫门的守卫对他并没有特别的留意。然而这次,在溥杰身上却夹带着一幅宫中的绝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从此,这幅颇具传奇色彩的名画再次流落人间。
  《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作者以精致的工笔笔法,记录了北宋末年,首都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画中的5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呼之欲出。其间穿插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宦戏剧性。全画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画作一问世,当即引起轰动。
  《清明上河图》自宋代绘成以来,便被收藏者视为无上的珍宝。所以历经战乱和流离,却依然很好的保存了下来。
  在溥杰口中,这幅画是哥哥溥仪赏赐给自己的礼物。那么,溥仪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画卷赏赐给了别人呢?更为奇怪的是,根据史料记载,仅1922年一年中,溥仪赏赐、赠予溥杰的珍贵字画就达1200余件。到底真的是溥仪出手阔绰,还是另有原因呢?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得以继续寄居在紫禁城内。随着时局的发展,溥仪深知,自己在皇宫中居住的日子不会太长了。那出宫之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溥仪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紫禁城内的奇珍异宝。此时的溥仪毕竟已经不是皇帝了,毫不遮拦的将珍宝运出宫显然不太可能。于是,溥仪与他的兄弟溥杰便商量出一个监守自盗的主意。由溥仪将宫中的珍宝以赏赐的名义交给溥杰,再由他带出紫禁城保存。为了方便携带,他们把偷运的对象锁定在书画等古物上。
  事情进展得似乎出奇的顺利,溥杰兄弟将故宫内收藏的书画或以黄绢包裹,或装在读书的书包内夹带出宫,经过几次尝试,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根据事后的统计,仅1922年9月至12月的三个月问,溥杰共从紫禁城内盗出手卷1285件,册页68件。这些数目还只是粗略的统计,实际情况要比这严重的多。这些被偷盗出宫的国宝先后被辗转到北京、天津、长春等地,时间长达22年。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在转运途中遭到了损毁,后世的人们再也无缘见到了。
  珍贵且方便运出宫的物件已经被溥仪拿得差不多了,他又把目光投向了紫禁城中宝物最多的地方――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故宫西北侧,明代以来一直是皇太子的居处。自乾隆一朝,许多的皇家珍宝均存放于此,古玩字画不胜枚举。可以说,这里是整个故宫文物的精华所在地。嘉庆皇帝即位后,为表示自己的孝心,特意将乾隆用过的东西全都封存起来,存放在这里,这一放就是100多年。
  坊间早有传闻,故宫里的太监监守自盗,并把从建福宫里偷窃的宝物拿到琉璃厂兜售叫卖。这一现象被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告诉了溥仪,并建议他清点一下建福宫的宝物。这正好暗合了溥仪的心思:通过清点建福宫的珍宝,可以挑选出其中最珍贵,依照前面的方法转运出宫。暗中欢喜的溥仪此时还不知道,正是这个清点建福宫的决定,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的降临。
  1923年6月26日夜晚,紫禁城酌西北角突然红光满天,火焰高达数十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迅速从各个地方赶了过来。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是紫禁城内的建福宫发生了大火。
  大火之后,政府向外界发布的通电说:本月26日夜12时,神武门电线走火,由德日新斋内延烧,蔓延至整个建福宫。
  官方虽然对建福宫大火的原因给了这样的答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火灾的原因并不是这么的简单。
  就在溥仪刚刚下达了清点建福宫珍宝的决定,仅仅天之后,建福宫就被一把大火烧了,这难道仅仅是个巧合么?所以有人推断,建福宫的火灾是一场有预谋的犯罪,为的就是借以掩盖太监们偷盗宝物的罪行。
  其实在这个时候,皇宫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离开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只是早晚的事情。大家都在忙着给自己想后路,溥仪众多的嫔妃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嫔妃的偷盗行为,为我国文物界留下了至今的缺憾。
  紫禁城大量的文物流失逐渐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在一片谴责声中,公元1924年11月15日,根据临时摄政会议的决定,清废帝溥仅被冯玉祥的国民军驱赶出了故宫。
  五天后,1924年11月20日,民国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分批分组地清点故宫中的各种文物,并登记造册。根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现存文物117万件,其中瓷器最多,其次是书画,金器、铜器、玉器在各殿也都有不同数量的收藏。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华珍宝,善后委员会建议政府立即成立故宫博物院,用公共博物馆的形式保存这些文物,以免流失。
  1925年的初秋时节,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先生亲自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气势磅礴的大字。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众多的故宫文物终于可以得到完善的保护。新中国成立后,被东北博物馆收藏《清明上河图》调拨回了故宫博物院,再次回到它熟悉的紫禁城。
  九百年来,《清明上河图》在宫廷和民间交替辗转,五进四出,乖蹇多舛,成为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流传聚散的缩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