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科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7:09 影响了:

   [摘要] 把多媒体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其涉及到的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大大发展学生的想象,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地去尝试、实践、经历,在探索中有所得,有所悟,甚至还有所创。
  [关键词] 多媒体 科学 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将图形、文字、声音、视频有机的融为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虚拟的真实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极大地拓展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同时也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性好奇,对好玩的、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针对学生特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展示与学习相关的有趣画面,再配有声音。用音像结合的方法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有意学习为无意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此时再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听一听,然后再从现实中来推测会发生地震的原因,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的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情绪激动,兴趣被调动达到高潮。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科学》,教材图文并茂,并与生活密切结合。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客观事物相联系。但这还不够,老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条件,激发孩子们热烈的情趣,使他们产生求知动机,主动活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选用适当教学手段,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如创设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活动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时,由于学生对树叶的认识较少,运用Flash《秋日私语》动画,向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秋:绿色的叶、黄色的叶、红色的叶……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新的知识。
  科学课很多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完成一些实验操作,我常常使用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学习,并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新想法、获得的新成果。在实验课上,我都尽量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教学《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中,学生要先完成研究计划的制定。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计划,它其实是学生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计划制定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具有现实操作性,都关系到最后的实验成败。学生完成小组讨论方案后,互相的学习借鉴更为重要。利用实物展示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让其他学生边看边听讲解,经过长期的类似训练,学生由最初的胆怯变得敢于发表意见,懒得动脑动口动手的同学也动起来了,还会迸发出一些思维的火花,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课堂氛围活跃了,勇于交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三、模拟动画,化难为易
  科学教学中,有许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觉得难懂难记,传统教学手段在这方面难以突破,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跨越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编输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设备,尤其计算机三维空间的动感功能,可以分解难点,模拟动画,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远在天边为近在眼前,最终化难为易,便于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规律,把其广阔的运动空间浓缩于屏幕。在理解地球自转时,先出示地球(上面站一小人)和一轮太阳,把学生带入神奇的天体中,然后地球开始自转,同时太阳射点在不停地移动,昼夜交替,不用过多讲解,学生通过形象的演示,很快就弄懂昼夜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向太阳的那面是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时间大约是24小时,明白昼夜是地球自转而来。紧接着再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情况,从而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主要是温带地区)受太阳照射的不同,有时太阳高度大,有时太阳高度小,有时太阳高度适中,因而会出现冷热不同的四季变化规律。
  四、模拟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日食和月食》一课,教学的难点是日食的成因,而日食这种自然现象平时难以见到,学生很难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日食发生的全过程,真实再现日食发生时的情景。把教本上的静态图片变成三维动态画面,再现日食发生时三个星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很容易就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辉被哪个星球挡住等问题弄明白了,日食的成因这个难点也解决了。这种将学生难于见到的自然现象,真实地再现,从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易于学生理解、认识自然现象。《呼吸器官》一课中,讲到血液循环将氧气和养料带到身体各部分、并将二氧化碳运走的过程等现象时,如果仅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依靠书上插图、教学挂图等静态图像的展示,则很难让学生构建出血液循环和二氧化碳的动态图像。利用模拟动画,把抽象的事物动态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如分别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用不同颜色的箭头动态表示,将气体进出的路线和气体在肺泡里进行交换在屏幕上演示出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生动的动画,加之语言解说、光标闪动、色彩搭配、声音组合等方法的运用,从而诱导学生思维和想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模拟演示,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养蝌蚪》时,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养蝌蚪的实践,但在课堂要把长达数月的蝌蚪饲养过程及蝌蚪生长的进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轻松地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地模拟演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向学生展示了青蛙生活的环境和生理结构、习性等知识,还了解到青蛙的繁殖、发育过程,遵循了从“实践──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学生不仅对自己饲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得到验证,还准确地了解到卵──蝌蚪──青蛙这一演变过程,从而使青蛙的一生要经过哪些阶段这一重点,以及蝌蚪的生活特点及发育规律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六、丰富表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而自然知识之间如链条一样连接着,本身就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多媒体在图形的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基础,借助多媒体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现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培养学生能力,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如教“果实的形成”一课,运用多媒体,点击出新鲜欲滴的水蜜桃,问:“水蜜桃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利用多媒体再现桃子的形成,先介绍雄蕊和雌蕊的构造,再点击出小蜜蜂在采蜜时,把花粉送达柱头上……这些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学生难以明白,我们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果实的形成,配以解说,让学生真切观察到桃子的生长过程。利用多媒体这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画面之精彩而感到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大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当然,科学课应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知识丰富,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吸引孩子,帮助学习,又能省时、省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强化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形成接受知识的最佳氛围。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它能很好地解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会不断扩大,配套软件会不断涌现,多媒体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方式必将飞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蔡文东.让小学科学课堂活起来――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科学与艺术.
  [2]许桂梅.浅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几点认识.新课程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