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立足工业园区 培养合格人才】尿培养标本的采集方法
 

【立足工业园区 培养合格人才】尿培养标本的采集方法

发布时间:2019-01-20 03:49:24 影响了:

  新余市围绕加快实现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动摇,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首要战略,作为实现跨越的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活力强、协调好的鲜明趋势。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全省第一;人均GDP达3200美元,标志着新余经济跨入了世界银行公布的中上等收入水平门槛;财政总收入41.56亿元,增长38.4%,总量居全省第六位。新余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园区企业的直接贡献,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工业园区人才的培养。为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发展,最近我们对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余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新余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2个,其中民办高职学院3所,专修学院3所,职业中专33所,短训机构13个,万人以上规模的职业院校4所。全市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省级示范职业学校5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8.9万人,生源来自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市。教职工5600余人,固定资产达8.2亿元,占地面积近5000亩。各职业学校开设了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公关文秘、旅游与酒店管理等50多个专业。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85.1%,中职与普高招生比例为65.2∶34.8,在校生比例为59∶41,多项指标列全国除省会城市外的设区市第一,在110万人口的城市中,形成了“洼地效应”。据市统计局统计,新余职业教育对本市GDP的增长贡献率达14.8%,被教育部领导誉为“新余现象”。
  新余市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市场需求,结合长三角、珠三角和本市工业园区的企业需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育人才,学生就业率达98%。20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25万多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新余市园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职业学校加大了与园区企业的对接力度,开展了与园区企业订单培养、带薪实习工作。近两年,到工业园区就业的学生人数与年俱增,2007年达6142人。
  
  二、新余市工业园区用工情况
  
  (一)新余市企业基本情况
  新余市是江西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以钢铁、光伏、新材料“三大支柱”和机械电子、电力建材、纺织服饰、食品医药“四大产业”为主。全市工业企业数达到3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家。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实现工业增加值140.51亿元,增长30.5%;实现利税总额56.24亿元,增长115.1%。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0家,其中过十亿元(但不到百亿)的企业3家,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3%,工业化率达到55.9%。
  (二)新余市工业园区职工状况
  2007年,工业园区企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根据2007年12月对163家企业(不完全统计)在职人数统计分析:在职职工中市内劳动力571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6.86%,外地劳动力8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42.28%,本市职业学校大中专毕业生6142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8.88%。这些人员,主要是市直单位引进的高级人才,园区企业自身引进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外省、市(县)在余打工人员,省(市)属国有破产、改制企业的下岗职工,职业学校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新余市工业园区劳动力需求状况
  伴随园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固定资产投资提速,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园区工业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尤其以新能源、新材料太阳能光伏企业发展迅速,劳动用工量持续快速攀升。以经济开发区用工为例,从2007年进区劳动力市场招聘单位提供的空岗分析:全年参加日常和周六招聘的单位105家次,提供岗位1.1万个,主要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和纺织服装等行业;2008年第一季度参加招聘的单位5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0.55万个,其中江西赛维LDK公司在1-3月份已经新进员工0.27万人,在今年后9个月又需急招1.8万人。预计2008年,随着工业园区落户项目投产和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和纺织等行业需要劳动力2.7-3万人。到2010年预计还需要3-4万人,劳动力需求缺口非常大。
  
  三、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工薪报酬低,社保机制不健全
  尽管新余市工业园区企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良好,但员工工资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新余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第一年一般每月可以拿到1500元,而在新余市就业,一般每月在800-1000元。另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社保机制健全,学生都可以实现“三保”。而新余市工业园区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以新余市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只有36家企业4252人(含新华公司)参加了养老保险,覆盖面仅占14.17%。
  (二)校企对接不紧密,联系渠道不畅通
  一是企业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以为自己是政府招商引资进区的,只管生产,员工招聘是政府的事,不能主动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主动和学校对接。学校对企业也宣传不够,缺乏相互了解,导致园区企业社会认知、认同度低;二是职业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皇帝女儿不愁嫁”。近几年,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由过去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应聘发展为企业到学校求学生;三是校企双方无固定沟通渠道,缺乏有效协调机构。校企双方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往往只是借助一些中介进行沟通,而这些中介机构协调能力和信息有限,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四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工业园区产业需求不匹配。过去新余市职业学校开设成熟的专业是与沿海企业对接的,与本地企业关联不高。近几年,随着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园区部分紧缺型专业学校均未开设,比如太阳能、纺织、化工等专业。由于校企之间未及时紧密对接和需求预测,与园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脱节。职业学校为应对园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师资、生源组织、实训投入都存在一定问题。
  (三)企业生产不稳定,人文关怀不到位
  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生产任务时紧时松,开工不正常,员工需求不确定;有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不履行承诺,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有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浓,人文关怀不到位,不能有效让职业学校毕业生产生认同感,导致学生对企业不满,已就业的学生也难以留住;有些企业工作环境较差,车间里既有噪音又有异味;还有些企业劳动强度太大,加班太多。
  (四)习惯性就业导向,影响学生流向外地
  新余市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生源在外,就业在外。20多年来学生的就业大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已形成学生就业的基本选择区域。因为这些区域企业管理规范,工薪待遇和劳动保障好,生活质量较高。大部分学生来校时就有了固定的就业导向――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主要受新余市职业院校招生宣传和毕业生就业影响)。有的学生还认为到新余就业还不如返乡就业好。
  
  四、解决工业园区人才培养的对策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余市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实现新余市“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以及“决战决胜工业销售收入1500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新余职业教育,促进新余市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按照“立足于本省,立足于支柱产业,立足于工业园区”的原则,紧密对接新余市“三大产业”、“四大支柱”的需求,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为新余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一)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校企相互认知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上门招聘员工,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超前在人才标准、专业知识技能、用人数量等方面加大宣传与预测,主动深入职业学校共同协商。职业学校也要加强择业观念教育,灵敏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进行市场调研,主动进入企业,加强师资培养,增加实训投入,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就业导向,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校企紧密合作
  针对园区企业用工的不同情况,由政府牵头,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用工需求和培养信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引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工业园区企业就业。成立校企联谊会,组织院(校)长与园区企业老总开展联谊活动,座谈互访,增进双方了解。设立校企联系办公室,搭建一个校企沟通、交流的平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教学、研究、就业等相关事务,同时负责校企与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的协调与联系。
  (三)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实施促进就业奖励
  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制定就业奖励考核标准,按照园区企业用工要求,对定向为园区企业培养员工的职业院校,通过考核评估,对输送就业人员多、就业稳固率高的学校,政府授予“就业明星学校”荣誉称号,对该类学校,除给予现金奖励外,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企业拿出资金用于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
  (四)规范企业用工秩序,维护合法权益
  完善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实行就业准入。随着《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在今年元月1日正式实施,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的政策大环境已经具备。规范园区企业劳动用工秩序,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业已成为稳定员工队伍、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劳资人员的业务指导,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设立咨询投诉信箱,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及时化解劳资矛盾,维护我市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五)加大校企对接力度,实现双方互利双赢
  一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基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认同;二是实行企业冠名班级制度,企业提出培训计划,派出人员授课,建立基地。对需求人数较多的专业,学校在招收新生过程中,向学生宣传定向就业政策,企业和这些新生签订就业保障协议,;三是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校企共同开发新专业,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学校还没有开设的专业,所需教学实训等费用由校企协商解决;五是参照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工业园区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对与园区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就业的学生,补助每生每年1000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