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老师课堂教学评价 模板【走出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误区】
 

老师课堂教学评价 模板【走出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误区】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6:15 影响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向课堂要效益”这一口号又一次摆在所有教师面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很多,合理分配好各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但现今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
  
  误区一:关于教师的讲授时间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极力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事实上,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均离不开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独立表达,是以自身的这些活动促进知识内化,没有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的讲授,充其量也只能是使学生懂,而达不到学生会,低效的讲授耗费太多宝贵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帮助。
  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入另一个误区,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忽视老师讲授的必要性,因为数学知识有它独特的抽象性,并不是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和思考就能理解到数学概念的本质,有时候过多的独立活动往往适得其反,会使学生更加坚定自身的错误思维,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讲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获得对知识的本质理解。
  综上可知,教师应在课前根据具体知识,把握好课堂时间的分配,精妙绝伦的讲授和学生高效的自主探索,无疑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误区二:关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深刻理解和思考清楚,并理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主要表现为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时间,或很少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而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知识的巩固及应用上。
  笔者认为,省略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可能在短期内有一定成果,但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故而不太可取,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一定要站在更为深广的背景下进行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成为做题的机器,就应该着力于知识发生过程的呈现,不能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时间。
  
  误区三:关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考,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课前准备了大量的练习,如定理、例题讲完后就是层层推进地练习,通常每道题做2至3分钟教师就匆忙叫停,反馈答案,一节课下来,大容量的训练让学生负担加重,但结果又不尽人意,因为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步伐,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看客,这种数学课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下降,学习兴趣不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老师出题目,我不用思考,只等答案”的恶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怎能提高?为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误区四:关于合作学习的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的实施,数学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增加,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特意留下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学习,但在合作学习中,一些教师为追求课堂上的热烈学习气氛,显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随意让学生合作一下,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教师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一定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发言、讨论的时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赶进度而压缩学习时间。
  
  (责任编辑 李 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