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_对当前学校国学教育的看法
 

1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_对当前学校国学教育的看法

发布时间:2019-01-21 03:59:24 影响了:

  近年来,国学教育被重新提起,很多学校也陆续开展起了国学教育,并力图用国学经典来重塑学生的人格,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然而,综观当前的国学教育,很多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熟记名句,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或者视作一种潮流,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难免应付了事,如此以其昏昏,而欲使学生昭昭,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加上学制有限,学时有限,功课繁多,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通过去粗取精,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开展了“赛先生”教育,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而没有健全的国民,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而不要顾此失彼,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一边不知所云,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课下仍打打骂骂,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点拨,让他明白基本意思,这样他才能记得牢,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教育形式单调,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有的还一天几读,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突出实效出发,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国的文学,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把语文教学搞好,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国学教育在具体开展时,必须要以“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继往圣绝学,扬时代新风”为基本理念,以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全面渗透为主要目的,以经过精心筛选的与现代精神相容的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诵读、教师点拨教化为主要方法,以课程与活动的丰富和提升为主要手段,以学生、家长、教师的和谐互动与共同成长为归宿,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本教育结合起来,与西学教育和公民教育结合起来,与师生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与家庭教育的改进和社区人文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要认真探索改进国学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深入研究国学教育中的学生并传播基于学生的国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活动学习特点和记忆规律特点,坚守“国学教育生活化、愉悦化、故事化”和“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共享化”的实施原则,努力让孩子们在自为中学国学、快乐中诵经典,不断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四川资中县金李井镇中心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