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课程文化:打造名校的必由之路】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课程文化:打造名校的必由之路】 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2:28 影响了:

  什么是真正的名校?真正的名校到底“名”在哪里?相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可能有人会认为,名校名在名师、名在名生或名在名校长。这些因素固然对学校成名不可或缺,但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学生是我们这种****的特殊对象,而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产品就是“课程”,学校正是通过课程这一精神性产品服务于学生的。因此,真正的名校就应该名在“课程”上,努力形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
  
  确立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
  铸造课程文化的主导力量
  
  课程文化总是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体现使课程文化具备一定的“内核”。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构建的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所有的课程要适应学生而非学生去适用课程;三是课程的构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而非搞一刀切。因为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时代的要求。育人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构建的课程文化就是要保障人的生命成长的文化。要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高效构建,必须打造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
  首先,以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要具备课程领导力。一要加强对学校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领导。要本着有益于学生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有益于形成办学特色,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来规划课程,制定教学计划;二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领导班子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摸清课堂真实情况,要抓准教学环节中的问题,研究如何改革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三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领导。营造共同探究的课程氛围,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提高校本教研的工作质量,创建研究型的教师团队,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持续发展。
  其次,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是构建课程文化的主力军。构建课程文化,不仅要靠管理者的专业引领,还要靠广大教师的价值认同和努力实践,靠教师团队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换言之,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智慧的焕发。为此,教师必须具备三大专业素质,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校引导教师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每位教师在深入剖析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拟订发展措施。学校根据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专业支持,为教师打造成功的绿色通道。通过开展“异地学徒,追逐名师”活动,建立起教师读名著、学名师、成就自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采取专家行为跟进式指导,为每位教师配备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名师的书籍或教学光盘供老师们学习;通过与名校联谊,互派干部教师异地顶岗,置换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根据教师驾驭教学的能力,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使新教师、教学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的教师均得以快速发展。
  
  构建魅力多元的课堂文化,
  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品牌
  
  实践课程目标、体现课程理念、构建课程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文化的构建。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特征体现。为使课堂显示出文化内涵,就要达成高效课堂的共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的,必然体现“文化”的特质。如果没有课堂文化的积淀,就没有高效发展的课堂。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学生积极参与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是师生民主互动、精神和生命洋溢的过程。我们学校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高效课堂的落实。
  一是推行“3+2”备课模式。“3”指教师在备课时着重做好“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段目标;“2”是指教研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次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方式。凝聚集体智慧的备课是确保课堂效益的前提。
  二是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多课型教学模式。在“尝试教学”理论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后拓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先尝试,先活动,先自主,先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围绕这一总的教学模式,着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各学科又把这一教学模式进行细化研究,总结了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是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一课多轮上”“一课多人上”促使教师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完善,反复磨课凝聚了群体的智慧,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人人都有自己的“经典课堂”。
  
  建立多元、立体的校本课程,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课程文化的构建须立足于“课程”,着重对课程本身加以探究,如果离开了“课程”,就谈不上所谓“课程文化”。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拓宽课程领域,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是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构建生活德育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德育目标存在“远、大、空”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状,造成了学校教育与学生行为“两张皮”的现象,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此,我们学校遵循“生活德育”这一课程宗旨,在生活中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精心营造校园文化熏陶学生。草坪边、墙壁上、走廊内,“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等名言警句时时启迪着学生奋发向上;《弟子规》《养成教育歌诀》《八荣八耻铭心怀》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地浸润孩子的心灵;真善美、礼义信等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无声地熏染孩子的性情。其次养成教育从生活小事抓起。如尊重别人从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做起;文明礼貌从“轻声慢步,右行礼让,微笑问好”做起。感恩学校从讲究卫生、主动捡起校园的纸屑、爱护校园的花草树木做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教育的素材。再次寓德育于活动中。我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每月一主题”活动。如三月份为爱心奉献月,四月份是环保教育月,五月份为民族精神月,六月份为艺术节,七月份科技节,九月份礼仪教育月,十月份读书节,十一月份体育节,十二月安全法制教育月。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受到教育、受到熏陶。
  二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探索类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由“学科”和“活动”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因此,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而且是完善新的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本着“点上深化、集中攻关、成果共享、全面推进”的原则,我们实施了教师第二课程拓展计划,加强了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研究。每位干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岗位、自身特长进行课程开发,组织学生结合假期外出旅游,围绕地域、物产、风俗等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海王纸业有限公司、大珠山风景区为依托,实施“社会课堂”计划,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调查、游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以科技月为依托,开设机器人制作、动植物标本、航空航模、废旧物品再利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三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构建艺术与健康课程。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利用阳光大课间,开设集体舞、健身操、球类等课程,使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借助社会优质资源,设立武术、球类等课程。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还以“轻轻语小屋”为载体,通过个别谈心、悄悄话信箱、导师辅导、网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为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我们还把富有专长的社会人士、热心于教育的家长请进学校,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开设了管乐、民乐、合唱、舞蹈、书法、绘画、剪纸、手工、围棋、摄影等课程,利用每周三下午和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特长培训。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不仅形成了家长、社区人士参与教育、管理的开放办学的好局面,而且有力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课程结构的创新,实现了教育目标的“三个超越”:一是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孩子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开掘智慧,放飞心灵;二是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利用优质的家庭、社会资源发展特长、培养能力;三是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孩子们超越教师的过程既是老师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批判,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实验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