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有文化底蕴的人【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厚实起来】
 

有文化底蕴的人【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厚实起来】

发布时间:2019-01-24 03:52:10 影响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标准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标还多次提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还存在诸多弊端:题海战术,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应试作文使学生写作粗制滥造,虚情假意充斥文中,文采欠缺,品位低下,缺乏审美情趣,甚至“新八股”盛行,网络等现代媒体粗陋媚俗的制作传播对学生不良的诱导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的文化底蕴厚实,有助于纠正以上弊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对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品味。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多钟爱读书,并从中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阅读,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常在语言文学的海洋里徜徉、浸染,会丰富我们的语言,开阔思维。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虽喊了多年,充斥课堂的却仍离不开应试教育,如教师讲得过多,唯教参是从,过于强调思维的千篇一律,或对课内的精读课文津津乐道,却漠视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名著,或浅尝辄止,应试教育使学生无暇阅读名篇。试想没有对名篇的大量阅读和细细品味、感悟,怎能苛求学生写出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的美文,或有自己对作品的真知灼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提高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追求真善美,摒弃丑恶假。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强大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因此,我们必须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当然,课内阅读是必要的,但更多的和更重要的是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是文学名著,也包括科学著作与各种文章等。通过自主学习,充分汲取营养,使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使之领悟文学的魅力,参悟作文的真知与技巧,学习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同时,教师要加强指导,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以便读出共鸣,读出滋味,读出书香,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以达到“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无疑是正确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和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语文知识的传授,但我们反对在追求能力的幌子下,淡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因为这不是课标的本意。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以语言为材料的,举凡各种文学常识如诗词歌赋,作家与作品知识,以及修辞手法和文学体裁知识等,都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外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政治历史、格言掌故、风土人情等均要指导学生涉猎。博学多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内涵。因此储备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希望是一个胸无点墨、感情寡淡的人,而希望是一个知识渊博、感情丰富的人;不希望是一个谈吐粗俗的人,而希望是一个谈吐文雅的人:不希望是一个语言表达苍白无力、无病呻吟的人,而希望是一个善于表达、文采飞扬的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知识的学习与吸纳。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了过硬的基础知识,在厚积的基础上才有薄发的可能。否则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必定是空中楼阁。
  此外,还要注重感悟与积累。语文是一个人文性极强的社会学科,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反刍和感悟的过程,语文学习更侧重形象思维,注重个人的内省,尤其是作文,极具个性化,更是充分展示个人灵性与特色的领域。没有个人的感悟的催化和引导,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能有效地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不利于融会贯通。
  总之,厚实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而提高其语文素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提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