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春》描写的是江南的春景吗] 描写春景的诗句
 

[《春》描写的是江南的春景吗] 描写春景的诗句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8:44 影响了:

   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有位同学问我:课文确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它描写的春天与我们这里的怎么相差不多啊?因为 “课前提示”及“课后问题一”已确认其就是江南的春天,我没仔细推敲,就作了肯定的回答。紧接着下节课是《济南的冬天》,该同学又质疑,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那么江南春天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使我犯了难:是“新”、“美”、“力”?那么我国凡春风能度的地方,哪里没有这样的特征呢?也许“新”、“美”、“力”是作者从江南独特景致中推导出的普遍性结论,那么作者所列的春景图,哪一幅又能真正代表江南春天的独有特征呢?课文以“盼春”开篇,其所发的急切盼春之情,我国古已有之,像明人袁宏道,身在京师,未等冰皮全解,便作 “脱笼之鹄”到 “满井”寻找春意去了。春草图景,也绝非江南独有,渭水流域的“皇都”,也是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妙景的。春花图,在我国许多地区也是可以领略到“梨花带雨”、“杏闹枝头”、“桃笑春风”的情趣的;再如课文所描绘的春风春雨的特征,恐怕人们在淮阴、湘西等地也能体味到;有的分析文章认为,农民在“轻烟漠漠雨冥冥”①中,披蓑戴笠忙于种作,是很有江南特色的,可是作者并没有明确点明,农民是“一把青秧趁手青”②,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是非江南地域的农民,正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种瓜种豆。至于迎春图景,在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是司空见惯的,其根本不可能代表江南春天的独有特征。
   再者作为文学大师的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的严谨是有口皆碑的,试想作者若写的真是“江南的春天”,那么何不以此为题目呢?翻看朱先生的作品集,其若要写某地某域的风情物候,是习惯于冠以地名的,如《扬州的夏日》《温州的踪迹》《外东消夏录》等等,可是为什么《春》就没有“前缀”呢?试想若“春”前加了地名,那么作者笔下 “春”的特征必定是有别于他处春天的,而从上文分析来看,课文是没有相关个性描写的。我想朱先生以“春”命名自己的文章,是作了周到考虑的。我又翻阅了近20年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都没有将《春》所画景象定格在江南,难道20年来那些编撰教材的先生们,愣是视文中的“江南”于不见?
   那么我们在读课文时,为什么反觉其景象有些熟识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和作者创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善用的创作手法联系起来。
   本文大约写于1933年前后,是朱先生应约为中学国文教材而作的。当时作者正值人生事业的顺达期,因此他的散文创作风格有了较大转变,文风已罕见其创作初期时的那种淡淡哀怨的情调了,再加之该文专为中学生创作,作者就更有必要创作出一种诗意的美,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以期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艺术美③,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正因为这样的写作背景,作者才要用其擅长的写作手法――“以文字作画”,来描绘春天的特征;而作画就要讲求“取法自然,因心造境”,以求得景物描写的形似和神似,因此作者便将那些美好而朴素的、动人情魄的景象或意象拿来,用在作“画”之中,以便使文章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故而我们不难看出,《春》的图景,是作者剪辑了的,也只有这样剪辑了的图景,才会特具春天的特征,才会饱涵诗情画意,而这种艺术化了的景象也就跨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本文自问世以来,屡屡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读该文时,有种熟识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我对教材编者确认“课文《春》就是 ‘江南春’”这一观点,很是费解,难道只要觅得了 “牧童短笛”、“细雨蓑笠”等景象,就可以推断其就是江南的春景吗?这样是不是有些牵强?“江南春”是有独特之处的,如:江花胜火、春江如蓝、杂花生树,群莺乱飞④等,尤其江南多水,为何《春》中就是没有具体的春水图画呢?因此我认为课文“春”是难与江南 “春”画等号的,课文 “春”最多也就是有点“江南‘春’的影子罢了”。也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我们才可以正确地把握作品风格,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才可以有效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注释:
   ①②见宋朝虞似良的《横溪堂春晓 》一诗,全文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③其信息见《朱自清》,陈孝全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4月版。
   ④由白居易《江南好》和丘迟《与陈伯之书》的相关语句化用而来。
  (作者单位:章丘市圣井镇中心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