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语文公开课 [摭谈语文日常课与公开课的差异]
 

语文公开课 [摭谈语文日常课与公开课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2:29 影响了:

   美国课程史家卡班恩曾经这样形容美国多次大规模课程改革:“改革像大海上的龙卷风,风暴在海面上翻起巨浪,数尺以下的海水被搅得流湍不定,但海床依然平伏如昔。”①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国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似乎也较为贴切。课改以来,我们的确看到了、听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课,这些课往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非常透彻,教学技巧运用得相当娴熟,于是就有人据此给现在的教学实践进行定位,说现在的改革取得了多少成就,或说现在的语文课存在多少问题等等。其实这样定位与现实是有偏差的,因为定位的依据基本上是那些“教师中最优秀的那个群体的舞台”②的公开课。若是实实在在地到语文日常课堂中去看看,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三维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变革,就是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但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个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有些公开课比较重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于是在理论界就有人认为目前的学校教学已出现了“轻视知识”的思潮与局面。③
   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在调查中就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认为语文课让学生实践太少,而且太注重对字词的分析,应该注重语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或说:我希望语文课不要只是教一些知识和答题技巧,而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感。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偏重于哪一方面(可多选)”的调查中,65%的学生选到了“课文分析”,56%的学生选到了“语文知识讲解”,由此可见,日常课还是把知识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经过上课老师和参与“磨课”的老师的精心选择的,但日常课的内容选择却往往是随意的,有的并不具有“语文性”,有的不能达成教学目标,有的不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的教学内容甚至是错误的。
   以下是笔者听到的一节七年级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1.老师简介童话、神话的特点――想象、联想和夸张。
   2.老师板书两副对联的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2)山高,嵩山高。对于第一副对联,学生思考以后对不出,老师就介绍了自己的下联:北京自行车行自京北;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在对第二副对联时,一男生对出了“水白,泉水白”的下联,老师却出示了自己的下联:女子,好女子。
   3.老师讲了一个新编版的《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4.学生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5.交流续写的内容。
   据上课老师说他组织这堂课的内容是想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且不说这个目标能否达成,单从教学内容上来考察,就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让七年级的学生对那两个对联是否太难了?二是教师所对的“女子,好女子”这个下联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都不及学生的,特别是结构与上联完全不同,介绍给学生有什么意义?这种经不起推敲的、随意选择的教学内容在日常课中是大量存在的。
  
   三、学习方式的运用
  
   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曾对语文日常课堂作过这样的描述:
   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④
   这个描述是非常符合实际的。一次听某老师在教学九年级《陈涉世家》一文,整堂课采用的是老师串讲的方式,将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都讲得非常到位,并相机联系到重点词语在其他课文中的用法,其中足见老师的文言功底和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但课堂中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没有学生的朗读,没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没有学生之间的质疑和探讨,学生运用的完全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很多老师的观念当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运用只是公开课的点缀,至于平时的教学,还是传统的讲授更容易操作,对付考试也更有效。
  
   四、语文文本的解读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并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学生以何种方式阅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方式。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并不重视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对“您在备课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最多的往往是哪一方面”的调查,138位教师中回答到 “研读文本”的仅有29人,文本解读的被忽视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时间投入上的不足和文化底蕴欠丰厚,语文老师在日常课上往往就照搬教参或其他教学设计上的解读,哪怕这些解读是浅层的、僵化的、教条的甚至是错误的,而缺少自己独立的、适宜文本的、新颖的解读。因而星新一的《喂――出来》肯定是解读成“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珍珠鸟》肯定解读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一次教学设计评比中,个别老师竟然将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这篇主题鲜明、感情质朴的文章的主题理解成了“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五、课堂结构的设计
  
   公开课非常讲求课堂结构的设计 ,从而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步骤力求简约,教学环节有机联系,教学过程符合认知。
   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并不重视这一点。一位老师在上《金色花》时安排的课堂结构为:
   1.课堂导入:哪些歌曲是歌唱妈妈的?学生共说出或唱出了《妈妈的吻》《听妈妈的话》等12首歌曲。(10分钟)
   2.填空:母亲对孩子的爱像 ;孩子对母亲的爱像 。横线上可以填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一句话。共有9位学生回答。(12分钟)
   3.讨论问题:(1)文中为什么把小孩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变成了花干什么?(2)孩子还为妈妈做了什么事?(3)为什么妈妈说“你这坏孩子”?(15分钟)
   4.拓展延伸: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妈妈?(8分钟)
   从表面上,本堂课也有课堂导入、文本研习、拓展延伸等环节,但稍作推敲就会发现大的环节之间缺乏联系,重要的第三环节所提的几个问题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维推进的过程。而且一堂课的时间安排也有问题,“文本研习”部分只占了整堂课的1/3时间,肯定是不科学的。
  
   六、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老师说:日常的课是漫步,公开课则要奔跑。这句话准确道出了日常课与公开课在教学效率上的差异。
   公开课往往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有层层推进的问题提出,有接连不断的环节相扣,课堂容量是极大的,课堂节奏是快速的,所以教学效率往往相对较高。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不注意课堂结构的设计,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不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媒体,就极有可能呈现出随意性极强的“高耗低效”的教学状态。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复习《狼》一课,主要涉及了文学常识、词语读音、复述故事、课文中的文言现象等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做练习,整堂课就是一种对原来新授课的低效率的重复,学生在非常宝贵的45分钟之内并不能收获多少东西。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课和“教学内容不够,就用练习来凑”的课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碰到。
   当然,语文日常课中也不乏优秀案例,但总体上与公开课的差异还是很大。只有多看看平时的课堂,多听听日常的课,再来给现在的语文教学实践定位,才能更准确。
  
   参考文献:
   ①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②余慧娟《寻找现实道路――2006年课程改革的反思》,《人民教育》2006年第24期。
   ③陈平《教育的真问题还是伪问题》,《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0日。
   ④成尚荣《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人民教育》2006年第20期。
  (作者单位:衢州市柯城区
  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