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文本细读后的巧妙延伸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后的巧妙延伸 文本细读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3:13 影响了:

  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也经常被人们引用来,引用去,好像它能包治百病,但很少有人拿这个“例子”用来指导写作。一提阅读与写作,人们还是习惯把它俩分属于两个阵营。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倾向于认为阅读为写作提供素材,解决写作时的无米之炊问题。并且此处的阅读还是指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叶老的话还远未落实到作文教学中,还很少有人拿教材中的文本,从中发现、提炼出写作技巧,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并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做法。
  早在2003年,笔者就试图架起文本与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从文本中概括出一些写作素材,告诉学生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运用;二是提炼出一些写作技巧,让学生加以借鉴。2007年初,自己把现行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所有专题名称、板块名称,系统编辑成60个写作话题,每个话题下面附上从教材中挖掘、整理的写作素材,印发给学生。这一做法还得到过市教科院的充分肯定,在市高考一轮复习研讨会上做过典型发言。效果有,但并不特别显著。为什么呢?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已明白问题症结所在。一是当时满足于纸上谈兵,只跟学生说应该如何如何,却没有引导他们去做。就是说想法虽好,却未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一个只存在于老师头脑中的模模糊糊的想法,是很难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二是语文固然有其自身属性与学科特点,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教学必然又与理科教学存在着天然的相似性,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指导后要紧跟上针对性训练;否则就会流于空谈。
  真正催生自己作文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是此前的一次文本阅读教学。
  学期之初上了一堂示范课,教授刘鸿伏的散文《父亲》。导入新课时,刘和刚的歌曲《父亲》、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营造出较好的教学氛围,课讲得动情,听课教师与学生均产生了共鸣,上百位老师鸦雀无声,学生眼角溢出了清泪。课后交流,他们普遍认为文章写得太感人了。听后,我想,我们的学生并非薄情寡义,从小到大也不止一次地写过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鲜有催人泪下的习作。为何?与作家相比,除了阅历、观察、发现、体验与感受等主观因素的差异,有没有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客观因素的不足呢?我思考,也让学生考虑这一问题。
  再次阅读文本,发现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行文方式、艺术特色。为说明这一显著的方式或特色,先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这许多年来,试着写了些东西,远在乡下的老父亲为此很是自豪。父亲只能写写简单的家书,并不懂得文章,但他向来很迷信那些能写会算的文化人,他把他们与旧时的举人、秀才一并称为“文曲星”。因此,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希望从那些耕地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艳羡又敬畏的眼神里获得一种安慰。哦,我那乡下的老父亲,我那瓜棚柳巷总爱谈说树精狐仙的老父亲,其实,我那些拙劣的文字,在面对土地一样宽厚纯朴的你的一生时,它们又算得了什么呢?你因为它们而感到欣慰,我却如此深刻的感到一种悲哀……”
  “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中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父亲哦,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手中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父亲登上了公共汽车,只把那背影留给我。就在车子启动的那一刹那,父亲猛地转过身来,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啊,父亲,他在流泪!我分明看见两道晶亮的泪泉从父亲古铜色的脸上流过!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哀。”
  上面引用的这三段文字有一个共同的行文方式:在前面的叙事或者细节描写之后,紧跟着作者的直接抒情,如“哦,我那乡下的老父亲”、“父亲哦”、“啊,父亲”。在作者笔下,叙事力避空泛,多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不仅交代“父亲”说的话,叙述“父亲”做的事,更有通过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强烈感受。
  而我们的学生呢?一是不懂提炼素材,笔下无非是父母做饭、洗衣之类内容,即便如此,在文中父母说的话、做的事还常常跑了调,走了样。二是不会运用细节描写,叙事也不精细,只会粗略概括,泛泛而谈。三是不懂得向父母敞开心扉,抒发真性情。而作家却能选取平常得不能再琐屑之事,像和面时用酵母粉发酵一样,揉搓进自己酝酿了千万遍的情感,创作出一篇篇原汁原味的生活佳酿。
  通过细读《父亲》,找到了适用于散文创作的艺术规律。我把我的发现告诉学生,并且让他们以“亲情”为话题,学习《父亲》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散文。明确要求:1、要有细节描写;2、要有内心感受;3、要有抒情议论。在彻底理解了散文创作的普遍规则后,学生果然写出了文质兼美的散文习作。习作示例:
  父亲的脚
  李 明
  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给父亲洗脚。18年了,我却没有主动给父亲洗过脚,这次是因为父亲伤了手才让我洗脚,这是儿子的不孝。
  父亲的脚很小,脚底布满老茧,厚厚的一层又一层,利剑也难以刺穿那坚硬的城墙。这都是父亲在炎热的夏日里赤脚耕种土地造成的,这就是父亲在为家庭幸福生活奔波的途中引起的。父亲啊,这十八年来您为我付出这么多,我却毫无知觉,是儿子的不孝啊!
  在水流中我抚摸着父亲的脚,在脚底处我的心突然沉重起来,还有几个血泡没有消去。我慢慢地抚摸着这几个血泡,父亲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对我笑了笑。父亲今天不知又劳累了多少,今天是普通的一天,可这十几年来的每一天都像今天一样。父亲走的路是多么艰难啊,这十几年来我对父亲不曾说声感谢,为我付出最多的人我却忽视了他,我是多么混蛋啊!
  慢慢地抚摸着父亲的脚背,光滑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粗糙,脚背中央有一道道红印,这是父亲不穿袜子的缘故。父亲总是说自己脚长得好看,让别人看一下,这不过是父亲自我安慰而已,父亲这是为了省下区区的几元钱啊。父亲自己省吃俭用,对待我却不吝惜钱,这是为什么呀,难道父母一定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吗?
  洗完父亲的脚,水已经变浑了,父亲嘿嘿地笑了,这样的黑色是因为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浑”更能体现父亲伟大的爱。
  父亲啊父亲,我以后一定经常给您洗脚,我对父亲的亏欠实在太多了。在以后的路上我会努力奋斗,让受苦的父亲不再受苦,让我的父亲成为人人羡慕的父亲,让我的父亲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佳作迭出印证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想,学生的写作热情也空前高涨,这都坚定了我要将这一做法实施到底的决心。一旦以指导学生写作的视角来审视每一篇文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篇文本都是用来指导写作的例文、范文。
  当然,要用不同的文本来解决不同的写作难题。学习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我曾以下面这段文字为例,指导学生写过议论文。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虽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
  这是原文第八段,为节省篇幅,为体现文体特征,段落前后各删掉了部分文字。教读时,我问学生:本段后面有两个事例,证明了本段中的哪句话?学生回答:证明了“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议论文的典型语段。语段格式可概括为:分论点+事例+分析+小结。两三个这样的段落排列下来,就是一篇议论文。这样学生就对议论文文体的典型特征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有别于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然后,课下布置作业,以“快乐是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下面是一篇学生习作:
  快乐是一粒种子
  刘瑞伦
  快乐的人生不一样,不一样的人生有快乐。
  ――题记
  快乐是一粒种子,它可以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歌德曾说:“快乐的人是永远的幸福者。”快乐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降临,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我们可以在自然界的温润里找到快乐:雄鹰翱翔于天,横拍长空;山松立根于岩,傲视万物;夜晚林间唧唧的鸣叫是小虫的低吟;白日水中汩汩的呜咽是鱼儿的浅唱。这些快乐源于人们对心灵深处快乐的挖掘,如果对这粒种子细心呵护,我们的人格就像茂盛的枝叶一样与日俱增。
  快乐是一粒种子,它可以随风飘荡,四处传播。
  早听人说蒲公英的种子是全世界分布最广泛的种子,因为它吹得远,飘得多。快乐也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是可以传播的。古人云:“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时光一天天地流逝,亲人、朋友都会渐渐离我们而去,而唯一支持这份永恒的就是怀念。怀念什么呢?答曰:怀念快乐时光,怀念流露的感情。当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怀念传递给他人时,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快乐是一粒种子,它可以不断重生,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希望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这句千古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士,就仿佛快乐一样,一次次的轮回,一代代的传承。李白的快乐来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柳永的快乐来自“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苏轼的快乐来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这些文人大家的快乐流传至今,仍然留在我们的胸中,指引我们面对人生的困难,战胜挫折,充满希望。
  纵使时光流逝,世界经历沧海桑田。海底的游鱼变成化石,高山上的化石变为尘埃。快乐却不曾风化,仍然像一粒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四处传播,永生不灭,坚立在我的脑海中。使自己不断乐观,憧憬,坚强!
  让这粒种子萌发吧!
  通过《父亲》、《把栏杆拍遍》两个文本的教读,学生就对叙事类文体、议论文这两大文体有了正确理解,再辅以训练、实践,学生就基本掌握了这两大类文章写作的诀窍,也从而避免了高考写作时“文体不清”这一问题的出现。区分文体等这些大的事情解决好后,就可以再循序渐进,一次一次地、有侧重点地解决好一个个小问题。比如教读《信陵君窃符救赵》,解决了记叙文主体部分要生动详实的问题。课外阅读外国散文《溪涧之恋》时,学习了叙事类段落中,中心句与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关系问题,等等。最后再帮学生建立起写作专题的知识、能力体系。
  总之,伴随着一次次的教学实践,自己的作文教学理念也进一步明确,可表述为:细读文本,发现技巧,指导写作,贵在实践。这种教学理念还有一箭三雕的功能:既完成了教教材的新授课任务;还使文本解读更加精细,阅读教学更加高效;由课上阅读到课下写作教学的有效延伸,也彻底解决了语文课历来为人诟病的少慢差费的瓶颈问题。
  
  璩存峰,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