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7:15 影响了: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心理感受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加上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上,他们常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紧张、焦虑、恐惧、退缩等。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一定措施,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体育课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焦虑紧张心理。我在上分腿腾越山羊教学课时,男生大部分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而相当一部分女生则提心吊胆,害怕完不成动作而被同学嘲笑,显得紧张不安。即使练习,身体也放不开,造成完不成技术动作而越发紧张恐惧。有此种心理的学生一般比较内向文静,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害怕上体育课。课上过分关注自我,过分拘谨,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易产生顽固性学习恐惧。产生焦虑紧张的原因较多:一是由于自身生理条件不佳(如身体矮小、体型过胖、过瘦)而产生的自卑,在心理上投下阴影;二是体育课思想压力太大,技术学习要求过高,超过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三是教师批评过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条件反射式的紧张;四是曾经有过某方面的运动创伤史,害怕再次受伤。
  2.抑郁悲观心理。在投掷垒球的教学中,我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动作变形,投掷距离过近而丧失下次投掷信心,产生抑郁悲观心理。有此种心理的学生,一般多愁善感,一旦受到挫折,就表现出苦闷、悲观的情绪,对学习动作的技能失去兴趣。产生此心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内容不合自己的口味,情绪低落;二是虽经过刻苦练习,但进步缓慢,成效不大;三是多次受到挫折,受到教师的忽视、冷落,心理耐挫力差,感到难以承受,一蹶不振;四是身体素质差,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引发厌学情绪。
  3.懒散自负心理。在体育课上,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对上课抱无所谓态度。课上学习不专心,随随便便,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自控力差;对知识技能一知半解,自以为是,一切都不放在心上。虽然他们也能完成任务,但极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仿效,课堂秩序由此受到破坏,假如教师多加管理,又极易引发逆反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分析:学生学习体育课的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游荡于学习之外;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枯燥,组织能力不强,场地器材缺乏等。
  4.偏执逆反心理。由于一部分体育教师过于严厉或粗暴地训斥学生,加上学生正处于情绪易大起大伏的不稳定时期,学生的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压抑、不满、反感的情绪以极迅速、极强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固执、敏感、多疑,暴躁易怒,有不安全感,感情用事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产生学习障碍。
  5.孤独自卑心理。在体育课上,常有一部分学生神情冷漠,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他们缺少朋友,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冷淡,久而久之,更加孤独自闭。产生孤独心理的原因:一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有“骄”、“娇”二气,一旦与他人发生冲突,便不能友善相处,往往感到孤独和惆怅;二是部分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差,父母离异等原因,感到抬不起头,心灵自封;三是强烈的名次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学生互相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结果不自觉地把它带人了体育课堂。
  
  二、体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1.1 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将快乐教学、尝试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从属型的教学变成协作型的教学;教师应将启发式的教法与学生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组”,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四性”: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多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要求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到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向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1.2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教师可采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开展对话等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外面输入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于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的方向,调整练习心理,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2.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2.1 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消除师生隔阂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爱面子,性格孤僻;有的学生爱出风头,自由散漫。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真诚、严肃、认真的态度去感染他们。在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提高士气,活跃气氛。对违背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在心中产生良性“皱纹效应”,建立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消除紧张、对立情绪。
  2.2 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保持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一种肯定性评价。所以,教师要适时并保持较高的频率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严禁粗暴、带有侮辱性的评价。
  3.改革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1 教材不仅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还要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学习内容弹性化。增加一些选修课、专项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上中长跑和越野跑的内容时,教师应加强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对抗性,变“无趣”教学为“有趣”教学。
  3.2 体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心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全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愿每位体育教师都成为积极关注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向心理成熟的有心人。
  责任编辑/王 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