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考研考场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在即,我害怕走进考场
 

考研考场什么时候出来 高考在即,我害怕走进考场

发布时间:2019-02-07 03:43:04 影响了:

  〔关键词〕高考;考试焦虑;调整      典型案例   小伟是一名高三学生,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他说,面对高考,我心情十分复杂,感觉就像面对一枚即将爆炸的****,即害怕又担心,总是觉得自己会在高考中失败。尤其看着其他同学信心百倍全力投入的样子,自己更是感到压力很大。对于考试失败的担心,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过去,自己无论是在初中考高中的时候,还是高中期中、期末的考试,特别是最近一模、二模考试,都没有发挥出水平,总是大失水准。明明会做的题目,总是莫名其妙地出错。自己在平时复习时一切都好,可是一到考场,特别是遇到一些比较难和陌生的题目时,大脑就开始思前想后,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越是着急想迅速平静下来,越是感觉心跳加快、面部发热、头胀耳鸣、口干冒汗,甚至中途多次想去上厕所。这么一折腾,连原本能答好的题也做不出来了,那个着急的劲儿就不用说了。可是一旦交了卷、离开考场,慢慢地冷静下来之后,考试中忘记了的知识却立即又回想起来了。
  
  原因分析
  只要有学习,就会有考试,而且各种考试的成绩,常常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更是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因此,考试对于每一个力求上进的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不可能取消,也不可能回避。
  在参加重要考试时,由于考场环境的变化、紧张严肃的考试气氛,往往会引起考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特别是遇到关系自己个人前途的重大考试时,还会出现应激反应症状,更严重的还会表现出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急躁易怒,或者信心不足、头昏脑胀、思维迟缓等,并最终在考场上大失水准,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这种考试中出现的一系列反常表现,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怯场现象。考试怯场是学生遇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学习心理问题,考试怯场给好学、上进的学生带来了不少烦恼。
  为什么会在考试中发生怯场的情况呢?
  我们知道任何环境(外界)和心理(内部)的刺激,都会在大脑皮层一定区域形成一个兴奋灶,并在受到刺激以后留下一定的记忆“痕迹”。学习是人类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所以学习会在大脑皮层引起许许多多的兴奋灶。这些兴奋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学习得好,经过反复应用和复习,这个系统就会巩固,并保存在头脑中;一旦在需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那些相关“痕迹”就会重新活跃起来,指挥人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如果学习得不好,或者没有很好地复习和巩固,这个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就不完善,或者容易被其他无关的刺激所干扰和阻止,以致不能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甚至做出错误的行为。
  脑的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它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和抑制过程有两个活动规律:一个是扩散和集中,即大脑皮层某个区域发生的兴奋或抑制,会向周围其他区域扩散,引起其他区域的兴奋或抑制,而且在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向原发处集中。比如你在解一道难题时,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无用的公式和解法,代错了公式或用错了解法,自然也就解错了题,这就是兴奋的扩散。另一个活动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当大脑皮层出现一个优势兴奋灶时,会诱使周围区域转入抑制状态,这种诱导称为负诱导现象。例如,你在专心致志地做习题时,外界的事物你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解题过程形成的优势兴奋灶引起的负诱导现象,它抑制了与解题无关的活动。废寝忘食也与这种负诱导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大脑皮层占优势的兴奋灶,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这个兴奋灶越强烈就越容易扩散与集中,就越容易出现负诱导。比如在考试时,考场的客观环境变化和严肃的考试氛围,以及主观的紧张心态,都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灶,由于它的扩散和诱导作用,就会导致人表现出许多与考试无关的活动,而且主观上越是烦躁焦急,就会进一步加强原来的那个兴奋灶,形成恶性循环,使原来很清楚的知识反而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最终失去了考试的信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
  
  自我疗法
  如何预防和克服考试怯场呢?
  我们知道了考试中出现的怯场心理与学习在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的牢固程度有关,和应试者的心理状态、应试动机、临场的情绪以及情感状态都有密切关系。为了在考试中能发挥应试者原有的学识能力,就需要考生、教师和家长根据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规律,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应试氛围。
  第一,参加考试的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强度适中的学习和应试动机。
  正确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自觉克服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把考试看成是检验自身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待考试,既不过分激动,也不漠然处置。对待重大的升学考试,一方面要严肃认真地应考争取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落选的思想准备。实验证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是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过强的动机,如把考试看成是决定自己命运前途的关键,会使人背上了非考好不可的思想包袱。
  第二,要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平时的认真学习和考前的系统复习,使各知识点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巩固,并牢牢保存在头脑中,随时准备调取和应用。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就可以满怀信心、成竹在胸地去应考。即使开始有些紧张,但随着考试进展的顺利,心情就会逐渐平静下来。要做到“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自暴自弃地认为“我注定失败了”,而应想到“我觉着难,别人也不见得做着容易”。充分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使自己情绪稳定,从而就可以避免怯场现象的发生。
  第三,要积累考场经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
  考试条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怯场的心理刺激条件之一。例如:新换考场,不熟悉的监考人员,甚至试卷的纸张、印刷形式方面的变化,都可能会在应试者的大脑皮层引起干扰正常思维的优势兴奋灶。因此,在平时的测试与考试时都要认真对待,并想象成重大考试的情景;临到重大考试时,又要当做平时的测试或考试一样,不要过多地去注意考场的变化,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
  第四,学会转移注意,缓解紧张情绪,解除暂时遗忘。
  考场的紧张氛围或者试题难度的刺激,可能会在大脑皮层引起一个不利于思考的优势兴奋灶,它会抑制过去掌握的知识,发生暂时的遗忘。这时可采用使兴奋灶转移的方法,以使暂时遗忘得以解除。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书写时,有时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突然想不起来了,我们先把它空在那里,继续写下面的字,过一会那个字就会想起来,这就是暂时遗忘现象。当注意的中心转移了,对那个字的抑制也就解除了,就会把它想起来。在考试中对一些熟悉的知识,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在主观感觉上比实际的难度要大一些,也就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考试时,由于对第一道题有一种主观上感到较难的现象,尽管难度不大,也会感到较困难。因此可以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即考试时先把试卷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可选容易做的题目先做,思路一旦打开,就容易逐渐开阔起来。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经过努力一时解不出来的难题,不要着急,可以先放一放,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道题上,先做另一道题。由于兴奋灶的转移,会使原来受到抑制的知识逐渐恢复,回过头来再解这个难题,就可能解得出来。这样能充分利用考试的有限时间。
  最后,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避免人为地紧张。
  人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在正常生活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和使用。人们有规律地学习和工作,在大脑皮层就会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如果这种定型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情绪的紧张。例如高考对于考生、家庭、学校都是一件大事,为了迎考,不少人改变了正常的生活习惯:有的家长给子女改善伙食,叫他们较少活动;有的考生为了抓紧时间,减少或取消了正常的体育活动,减少了睡眠。特别是在临考的前几天,家里伙食大开油荤,家长督促子女过早地上床睡觉,考试那天又亲自陪送到考场,千叮咛,万嘱咐,慎之又慎。这一系列特殊的做法,都会造成紧张的气氛,致使考生生理和心理功能发生紊乱,加重怯场现象的发生。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保持原来的生理规律,考试期间适当增加一些营养,吃一些容易消化、清爽可口的饭菜。避免过度用脑,适当地进行文娱体育活动,按平时习惯的时间睡觉和起床,从容不迫地进入考场,为考试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能力,考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稿件编号:10072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215228,电邮:jxsong@163.com)
  编辑/于洪 终校/何 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