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2006车市十大事件:junjin十大事件
 

2006车市十大事件:junjin十大事件

发布时间:2019-02-09 03:35:56 影响了:

  2006年,是国内汽车产业最精彩的一年。中国汽车市场以40%的增长速度超越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回首06年,无论是政府、厂商、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对车市给予了高疫的关注,2006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起伏跌突宕,悲喜交加,一件件影响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事件激情上演,或振奋人心,或引发争议,它们加速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和演进,对未来的中国汽车业产生深远影响,也将在新年伊始之际成为历史的永恒。
  现在我们选出以下十个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它们或折射了我国汽车业在2006年内的高科技研发,或反映了外资加入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控制,或凸显新生儿、或提醒我们在其中直吸取的教训……
  
  事件一:小排量汽车解禁
  
  
  事件:2006年1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更新出租汽车车辆时,要在满足乘用功能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选用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不得出台专门限制小排量汽车的规定,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措施。各地清理有关限制性规定的工作必须在2006年3月底完成。在此时间段之前,上海、广州纷纷取消限小,4月1日,北京也正式取消限小。
  点评:近几年来,环保、节能一直以来都是发达国家发展汽车所倡导的理念,也将是未来中国汽车的主旋律,更是未来汽车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所在。2006年尤以倡导节能的动作最大。节能、环保这两个词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关键词,这一次彻底取消限小,意味着节能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小排量车的春天来到了,由此可以推动小排量汽车市场蒸蒸日上。
  
  事件二:新汽车消费税
  
  
  事件:从2006年4月1日起,我国政府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此次调整涉及税率变动的有小汽车、摩托车、酒及酒精、汽车轮胎几个税目。其中,重点加大了大排量和能耗高的小轿车、越野车的税收负担,相对减轻了小排量车的负担,体现出对生产和使用小排量车的鼓励政策。新《汽车消费税》中规定,乘用车消费税分为5档(下表)
  点评:由上表可以得出:排量小的消费税少,排量大的消费税高。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鼓励提倡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的消费。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排量车的消费,表现了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的初衷。但是,即便提高了大排量豪华车的消费税税率,对此类车型的消费抑制作用能有多大?也有专家认为,新汽车消费税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作为一种一次性缴纳的税种,不足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事件三:民族品牌企业争造“中国芯”
  
  事件:2006年6月26日,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华晨1.8T发动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7月24日,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的电控高压共轨技术INTE C柴油发动机在广州车展闪亮登场。就在同一天,奇瑞自主研发的ACTEC01.6L系列发动机也在广州车展正式上市。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民族品牌汽车正掀起一股“造芯”运动,中国汽车的产业链正在从缺失走向完整。
  点评:多年来,由于研发实力的差距,我国汽车一直依靠从国外引进发动机产品和技术,特别是高端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成为少数跨国汽车巨头“独享的盛宴”。汽车的发动机是技术的核心,任何品牌要想造自己的车,就必须突破“心”的限制。中国民族品牌汽车的“造芯”运动宣告着中国汽车开始走向独立,对市场和消费者也将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这表明我国民族品牌企业已经迈出了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步,它们的竞争实力将越来越强。
  
  事件四:车市竞争扩展售后市场
  
  
  事件:2006年3月15日,奇瑞汽车推出“快乐体验”服务品牌。9月15日,海马汽车首次提出了“蓝色扳手”的服务品牌;紧随其后是一汽一大众推出了以“严谨就是关爱”为理念的服务品牌。通用的“Buick Care别克关怀”、上海大众的“大众关爱”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点评: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这一昔日的“王家堂前燕”已经飞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且随着汽车日益普及,市场竞争已经从售前转移到售后服务竞争。因此不少厂商从“人性化”的汽车售后服务入手,希望能从这一市场更多的吸引消费者。对服务品牌的重视,说明了企业对汽车营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说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日益成熟。服务品牌的陆续推出,是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又一标志。
  
  事件五:409个车型公布真实油耗
  
  事件:2006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首次公开发布汽车油耗数据。此次发布的数据共涉及34个企业的409个车型,绝大部分是宝来、奥迪、天籁等市民较关注的车型。数据显示,众多的“测试油耗”与厂家公布的车型理论油耗有较大的差距。油耗公示制度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遍,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测试标准、统一测试规范、统一检测情况。目前,各汽车生产厂家自己发表的油耗数据,因测试条件和环境不同,不能达到标准的统一性。本次公告的数据将让购车用户有一个真正能够比较油耗的标准。
  点评:以往消费者只能从汽车生产企业和销售商的产品宣传材料上得到似是而非的油耗信息,一旦国内油耗明示制度确立,将可以得到更可靠和客观的数据。汽车厂家将不再能轻易欺骗消费者。更让消费者感到欣慰的是,2007年中期厂家产品很有可能在车身上贴上“油耗标志”,那时消费车买车看油耗一目了然。同时此举也将促进企业的节能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
  
  事件六:关税调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事件:2006年7月1日,进口汽车整车关税进一步降至25%,是汽车进口关税的最后一次调整,我国从1986年进口汽车最高220%的关税下调到今天的25%,20年时间,关税壁垒被一点点消解,市场在一次次震荡后变得成熟。从这一时刻起,高关税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汽车的“暴利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它代表着进口车在进口关税这部分的成本已经被固定,进口车市的车价随之会走向市场化,各个厂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点评:经过这次降税,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加入世贸承诺的降税义务”。20年关税税率的变化,正是中国汽车业发展、壮大、走向成熟的见证。关税调整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此,汽车市场的繁荣与否和关税将没有太大的联系。关税也将不再成为影响中国的消费者购车计划因素之一。
  
  事件七:汽车安全确立国内标准
  
  事件:2006年7月,《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侧碰)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后碰)标准正式出台实施。紧随其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制订的“中国新车安全评价规程(C-NCAP)”也正 式推出,这些碰撞标准和法规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汽车安全标准逐步完善、与国际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对汽车生产厂家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点评:一直以来,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法规,也没有权威的非官方安全评估体系,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汽车生产企业不愿为车辆加装安全装备,且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法规及标准也知之甚少。碰撞法规的出台,无疑为消费者购车又多了一个考虑因素,也能促使我国汽车厂家对汽车的安全性能更加注重。
  
  事件八:跨国公司战略本土化
  
  事件: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2006年5月推出宝马5系加长版取代了原标准版。大众推进“奥林匹克计划”,将上海大众和一汽一大众的汽车产品进一步加以区分并加大差异化。于2007年初开始生产斯柯达品牌,从而丰富上海大众汽车的产品线,始终不渝地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新车型,并在2009年之前引进10~12个新车型,重组在中国的经营业务,加强大众汽车集团及其产品的“本土化”竞争力。福特、日产、本田等均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对引进车型进行适应性改造。
  点评:世界著名跨国汽车公司截至目前几乎都与中国汽车市场有联系。在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最容易发动攻击的是销售渠道,特别是市场终端。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本土化,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这是跨国公司战略需要使然,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纵深推进使然。
  
  事件九:中华汽车首获全球通行证
  
  事件:2006年11月27日,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祁玉民率队亲临德国不莱梅,与欧洲大型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单笔出口量最大的一次,也是民族汽车首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市场。目前,华晨海外市场网络已发展到33家,遍及非洲、亚洲、欧洲、南北美等地区,形成了华晨汽车及零部件强大的海外销售网络。
  点评:撬开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日本车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即使丰田在北美乃至全球的发展已经如日中天时,它在欧洲却不得志。作为打破“欧洲不可攻克”神话的首个自主品牌,华晨一举攻克德国市场堡垒,让全世界的眼球都聚焦到了“中国汽车”这个汽车界的“后学末进者”身上。显然,德国一役的成功,强烈地传达出一个信号:中国汽车将成为继欧美、日韩汽车后的“第三虎”
  
  事件十:汽车技术精英――海归的流功
  
  事件:随着汽车技术大幅度从欧美发达国家进入中国,汽车海归们便成了风头浪尖上的人物。大批汽车“海归”回到国内,加入到自主品牌的创业大潮中。表现最突出的有徐敏、辛军、赵福全、韩志玉、邬学斌等人,他们的加盟,使奇瑞、华晨、长城、福田这些自主品牌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06年却出现了“海归”流动频繁的趋势。开端是徐敏离职奇瑞,据说是到某高校任教了;接着是韩志玉出走长城,去向是个谜,然后是赵福全去了吉利……
  点评:“海归”起初涌向了国有企业。而按照现有国有企业的机制,“海归”受到了束缚,“海归”精英定位于技术精英,而非技术管理者。当经历了数年的冲撞后,这些海归技术精英选择了寻找更合适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海归”到了自主品牌企业,能够把一个团队给带出来,把一个理念带进来,把一个系统建立好,把一个流程理顺,这就是“海归”做出的巨大贡献。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海归”引来了还得留得住、用得好。怎样用“海归”,以发挥其最大价值,这是国内企业最应该反思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