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徘徊在地狱之门】地狱之门
 

【徘徊在地狱之门】地狱之门

发布时间:2019-02-12 03:59:39 影响了:

  扩散年代      记:两伊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均使用了战术弹道导弹进行“袭城战”,伊拉克方面,使用了改进自“飞毛腿”的、射程为600公里的“侯赛因”和射程为900公里的“阿巴斯”导弹,伊朗方面则使用了“飞毛腿”导弹,分别袭击了对方的首都德黑兰和巴格达,效果如何?它们是否达到了战略威慑作用?这是战术弹道导弹首次参战吗?它与战略弹道导弹如何区别?
  汤:世界上最先用于实战的弹道导弹是V-2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共发射了4300余枚V-2导弹。其中约1120枚突击英国,约2500枚突击欧洲大陆,剩余700枚左右用于试验。二战后,弹道导弹的大量使用当首推两伊战争。
  两伊开战后不久,伊拉克就曾向伊朗发射过“飞毛腿”导弹,但由于是分散使用,且数量较少,又够不着伊朗首都德黑兰,因而效果并不理想。但令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大为光火的是,伊朗的“飞毛腿”导弹却可以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突击。
  两伊战争主要是“拉锯战”、“消耗战”,至后期萨达姆耗不起了,想结束战争,但伊朗却逐渐取得主动,占领了伊拉克约3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和10个海岛,并不急于让战争的车轮停下来。1987年8月,伊拉克射程为600公里、可以覆盖德黑兰的“侯赛因”导弹试验成功。于是,从1988年2月29日凌晨起,伊拉克开始使用“侯赛因”导弹对德黑兰进行打击,几天过后,德黑兰城内一片混乱,人心惶惶。伊朗似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感到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从未如此可怕!3月4日,伊朗外交部表示愿意接受要求两伊停火的联合国598号决议。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伊拉克却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实施了更为凶狠的导弹袭击,并一直将导弹袭击持续到4月20日。7月18日,时任伊朗总统的哈梅内伊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正式声明伊朗接受598号决议。从2月29日至4月20日,伊拉克共向伊朗6个重要城市发射“侯赛因”导弹189枚(其中135枚落入德黑兰市区),共炸死近1800人,炸伤8200人。德黑兰大批建筑物和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数十万人逃离德黑兰,民众怨声载道。伊朗政府在伊拉克强大的导弹火力打压下,不得不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从而为结束两伊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促使伊朗接受停火协议的原因很多,但“侯赛因”导弹给伊朗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确实发挥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至于战术弹道导弹和战略弹道导弹,是以作战使命(任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两种导弹类型。战术弹道导弹可以装备核弹头或常规弹头,用于攻击敌方战役战术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射程通常小于1000公里。这与用于打击战略目标、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弹道导弹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记:“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使用“飞毛腿”战术弹道导弹袭击以色列,目的是要将以色列拖入战争,搅乱中东,破坏美国与海湾国家的联盟,事实证明效果不佳,为什么?战术弹道导弹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哪些局限性?
  汤:据统计,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共向以色列发射了17次38枚“飞毛腿”导弹,企图拉以色列参战,然而在中东战无不胜的以色列军队竟未采取任何报复行动,这的确令人颇感意外。之所以如此,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的劝阻发挥了作用。在遭到伊拉克的导弹袭击后,时任以色列国防军副总参谋长的巴拉克曾表示,军队等得“手发痒”,但美国担心,若以色列加入战争,不仅包括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多国联盟有可能土崩瓦解,而且有可能使“海湾战争”演变成一场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战争,因而力阻以色列卷入“海湾战争”的冲动。二是以色列未被打痛。由于“飞毛腿”导弹性能较差、以色列民防措施得力,加之美国在以色列部署了“爱国者”导弹等原因,伊拉克的弹道导弹袭击并未对以色列造成预期的破坏。38枚导弹中,除17枚被“爱国者”导弹拦截外,有的在飞行中自行解体、爆炸,有的落在非居民区或地中海,还有一些假弹头或哑弹,只有约10枚导弹弹头在居民区爆炸,仅造成2~3人死亡,约230人受伤,而且绝大部分是轻伤。第三是以色列自觉无必要。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沙米尔属强硬派,此前在中东问题上曾多次坚决地对美国说“不”。但这次却听从了美国人的意见。沙米尔解释道,因为对手是伊拉克,故而“海湾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为以色列而打的战争,并且事实是,即使以色列介入战争,也不会干得比多国部队更漂亮,因此,以色列也就毫无卷入的必要。
  客观地讲,迄今为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敌对双方共发射了数千枚战术弹道导弹,但却没有一枚导弹毁伤过任何有军事意义的设施。因此,寄望于仅通过导弹袭击就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创造“科索沃战争”中战机所创造的奇迹,那是不太现实的。要知道,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出动飞机3.5万架次,投弹2.5万余枚,但目前,除北约、中国、俄罗斯及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大约总共只拥有5900枚弹道导弹及数百件发射载具。不过,将战术弹道导弹用于直接支援战场作战,发挥“撕网”、“破阵”的作用,则的确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记:如何理解“战术弹道导弹主要用于直接支援战场作战,发挥‘撕网’、‘破阵’的作用”这句话。
  汤: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快速转变,构成军队体系作战能力的各作战要素,如预警探测、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已在信息网络系统的联结和聚合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使得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不再是诸多作战要素松散结合起来的对抗,而是整体对整体、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对抗。很显然,在双方势均力敌且作战系统、作战体系均较为完整时,便相互拼空中实力、拼海上实力,即使获胜,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需要付出高昂的战争代价。反之,若充分发挥战术弹道导弹精度高、突防能力强的优势,在作战行动发起之初,就着眼于破坏敌作战体系的整体结构,选择敌作战系统的要害目标,尤其是信息网络节点、指挥控制中心等维系和支撑作战体系整体功能的核心部位或关键环节,对敌实施精确的打击与摧毁,力求一举“撕破”敌信息网络,“打乱”敌作战部署,致敌结构失衡、体系瘫毁,则可有效地为己方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扫除障碍,为空、海军航空兵更直接、更猛烈、更大规模的突击创造条件。
  记:许多像印度、巴基斯坦、朝鲜、越南、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利比亚,甚至秘鲁这样的小国都在发展弹道导弹,弹道导弹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青睐?发展弹道导弹的技术门槛是否已经降低?由发展近程弹道导弹到发展远程弹道导弹,会遇到哪些难题?
  汤:从一般意义上讲,弹道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反应速度快、生存能力强、可全天候作战等优点。因而作为导弹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弹道导弹一直是诸多国家重点发展的武器。并且随着时代的 发展、技术的进步、信息的扩散,发展弹道导弹的技术门槛正在不断降低,这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趋势。美国副总统切尼在纪念里根总统“星球大战”演讲25周年仪式上宣称:“1972年只有9个国家拥有弹道导弹……而今天这一数字至少是27个”。若再算上日本这样未装备弹道导弹但却有能力研制弹道导弹的国家,上述数量还会增加。
  由近程弹道导弹到远程弹道导弹,自然要增大射程,而弹道导弹的射程主要决定于导弹的推进系统,推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核心是发动机。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协会2009年出版的一个由独立工作小组撰写的“导弹防御、空间关系与21世纪”的研究报告认为,朝鲜是目前世界上拥有弹道导弹部队最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共部署弹道导弹1000枚。其中“飞毛腿”系列短程导弹约600~800枚,“劳动”中程导弹150~200枚,另有50枚射程更远的其他型号的导弹。后者显然指的是“大浦洞”-1导弹和“大浦洞”-2导弹。但分析表明,对于“劳动”导弹,其要么是前苏联制造的,要么是在俄罗斯的帮助下或者使用俄罗斯的设备或者采用俄罗斯的技术标准生产的;“大浦洞”-1、“大浦洞”-2导弹都是在前苏联导弹部件的基础上设计和制造的,并且这些部件或许还不是朝鲜生产的,朝鲜制造多级火箭的过程不过是对这些成品的“拼装”而已。可见,要在近程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远程弹道导弹,能否制造相匹配的火箭发动机是难题之一。
  另一个难题是再入问题。众所周知,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在再入大气层时,速度通常达到20马赫,由于受到气动力和气动加热作用,其表面温度达数千至上万度,驻点处可达7000~11000℃而形成“热障”。如此高的温度,不要说用普通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弹头壳体难以承受,即使弹头壳体上再敷上一层耐高温烧蚀的保护层,也难免被熔化,并且在弹头再入时,还会遇到横向过载、滚动共振及粒子云侵蚀等问题,轻则使弹头偏离轨道,重则使弹头解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大力神”导弹弹头的头几次飞行试验均告失败,“民兵”-3导弹(见题图)采用的MK-12型弹头在前两次再入飞行试验中穿越大气层时都被烧毁。因此,若仅从解决有无问题这个角度出发,那么,火箭发动机问题和再入问题应该说是长期困扰欲发展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国家的两个主要难题。
  记:关于小国拥有弹道导弹的动机,“追求不对称优势”可以说一语中的、,战术弹道导弹如何为弱小国家提供挑战强国的不对称优势?您如何评价像伊朗和朝鲜这样与美国敌对的弱小国家发展弹道导弹和核武器这件事?
  汤:在“黄金峡谷”行动中,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住宅及指挥部,利比亚的一个空军基地、两个导弹基地以及两个“恐怖分子训练营地”遭袭受损。为报此仇,利比亚于当日向位于意大利海岸的美军的一个警卫站发射了2枚“飞毛腿”导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空、海军表现不佳:伊空军在开战的第一天,尚有50余架次战斗机升空执行巡逻任务;而第1周,战斗机平均每天起飞30架次;第2周为每天24架次;第3周为每天5架次;从开战第4周起,伊军飞机空中巡逻次数日渐减少,有时甚至10多天都不起飞1架飞机。在整个反空袭作战期间,伊空军实施的进攻性空战只有2次,且均遭败绩。海军情况更惨,从1月18日开始到2月20日,多国部队击毁和击伤伊海军舰船143艘。伊拉克波斯湾北部所有石油钻井平台失守,海军基地和港口被严重破坏,伊海军失去依托,海战能力丧失殆尽。地面部队除从1月29日夜至2月2日先后5次在沙特东北部边界和向海夫吉镇实施小规模的进攻性行动外,其他时间均无所作为。但伊拉克的弹道导弹部队却大出风头,除向以色列发射38枚导弹外,还向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发射导弹46枚。1月25日,1枚“飞毛腿”导弹击中沙特宰赫兰市的一座美军兵营,造成美官兵28人死亡和100多人受伤。尽管伊军弹道导弹作战效果不甚理想,但对联军部队和以色列政府及居民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作用。
  试想,与美国这样的超级军事强国对阵,利比亚、伊拉克都显得太过弱小,战力对比严重失衡。尽管弹道导弹亦难以扭转战局,但至少能让美国受到点惩罚。并且,在“海湾战争”中,尽管多国部队牢牢地把握着战场制空权和主动权,并抽出25%~30%的战机对伊军“飞毛腿”导弹发射架进行“大搜猎”,但直到战争结束,美军都未能击毁一部“飞毛腿”导弹发射架。除弹道导弹外,利比亚、伊拉克两国的其他武器还真达不到这个效果。
  朝鲜于1985年年底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公开承诺不谋求掌握核武器,但在1993年3月曾威胁退出,2003年1月朝鲜正式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在2006年10月和2009年5月先后进行了2次地下核试验,致使朝鲜核危机失控的风险日益增大,朝鲜半岛局势长期得不到缓和。然而,正如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田春树所言:“要缓和朝鲜半岛局势,钥匙其实是在美国手中。”的确,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将朝鲜半岛视为维护和推进其东北亚利益的关键地区,继续对朝鲜实施遏制和军事威胁政策,从而使朝鲜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军事威胁和战争压力。但另一方面,朝鲜认为,昔日的盟友俄罗斯和中国,出于各自的利益,难似像过去那样,给予朝鲜所期待的安全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走核武装的道路才能对抗美、日、韩的军事威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主体思想”和政权的稳定。“朝鲜寻求核武器的做法并没有改善其面临的安全困境,相反却使自己更加孤立于国际社会,从而不得不面对美、日、韩更加紧密的军事同盟和更大的军事压力。朝核问题的解决似乎已打上了死结。”
  伊朗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国,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不发展核武器的义务。尽管伊朗对外宣称其所从事的核活动是“和平利用核能”,但国际社会认为,伊朗有发展核武器的动机。首先,伊朗与以色列积怨颇深,但以色列却拥有核武器,而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大国,伊朗认为,自身也应该拥有核武器,否则,容易受到以色列的核威胁和核讹诈。其次,伊朗被美国视为“邪恶轴心”国之一,在国家安全上还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而核武器可以作为对抗美国的一张“王牌”。第三,伊朗认为,只有研发核武器,才能在国际政治中占有特殊地位和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实现地区大国的政治抱负。伊朗核态势处于中间状态,它具备制造核武器的技术。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伊朗还没有将该技术付诸实践。对于如何应对伊朗不断增强的核能力,美国及其盟国或许会根据伊朗是否采取实际行动制造核武器,进而做出相应决定。
  记:说到利比亚,不禁使人想起最近北约对利比亚的空袭,卡扎非在此之前,曾向小布什政府承诺放弃发展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因此也被西方称作“和平的核不扩散政策的展示橱窗”。1986年4月15日,利比亚为报复美国对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空袭,曾经向美国驻意大利的基地发射弹道导弹回击,而如今遭受轰炸的卡扎非无计可施,只能向西方发乞求信,因此有人称,卡扎非被西方狠狠地“玩儿了一把”。你认为西方如此对待利比亚会对朝鲜、伊朗以及其他与美国敌对、又想发展核武器的国家产生怎样的影响?空袭利比亚会对西方主导的核不扩散谈判产生怎样的影响?
  汤:北约空袭利比亚后,朝鲜媒体认为卡扎菲“弃核”是做了件“蠢事”,据传卡扎菲也十分后悔当初“弃核”的举动。然而,换个角度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若利比亚继续发展核武器,或许卡扎菲早就步萨达姆的后尘了。
  西方如此对待利比亚,对欲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对西方主导的核不扩散谈判肯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毕竟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等极少数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事实上的核国家。朝鲜则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又正式宣布退出并进行了核试验的国家。但朝鲜的情况比较特殊,背靠中国、俄罗斯,又与韩国一脉相承,因此,不管朝鲜有无核武器,在作出对朝鲜实施军事打击决定之前,美国或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都不可能不“掂量”中国、俄罗斯和韩国的态度。而如果朝鲜执意要发展核武器,则其必然会提出一个又一个十分苛刻的“弃核”条件,直到其他国家不愿或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为止,只是现在又多了一个利比亚冲突“教训”的借口而已。
  通常情况下,已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国家,欲拥有核武器,不说是不可能的,至少是极其困难的。首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无核武器缔约国不得从任何让与国接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及此种武器或装置的控制权,不制造也不要求任何人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因此,缔约国必须承担不发展、不输入核武器的义务。
  其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要求“缔约国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所规定的各项保障”。而国际原子能机构“所规定的各项保障”主要包括设计审查制度、核材料衡算制度、报告制度、视察制度等,具有很强的入侵性,目的在于防止和平核活动中将可裂变材料转用于制造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行为。有了这一条款,伊朗欲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发展核武器能力,也必然是躲躲闪闪、如履薄冰的。
  第三,核武器的动作过程是由一系列反应过程相继发生、相互衔接而成的一条动作链。核武器能否达到预定性能,取决于该动作链能否按设计要求自持地进行,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对每一个反应过程正常进行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密度等)、前一个反应需要为后一个反应创造的条件、外界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等,有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和掌握。然而,即使是美、俄等技术先进的国家,目前也未完全掌握核武器的内在机理和动作过程。因此,各国在进行核武器研发时,至今仍强烈地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核武器的试验结果。“据统计,美国研制和定型一种核武器新型号,至少要经过6~7次核试验,其中包括多次原理性和设计检验性试验”。很显然,若不具备美、俄、法等国拥有的模拟核试验计算机仿真技术,又没有“合法”核国家长期积累的大量的试验数据作为高保真科学建模的依据,要设计出可信、可靠的核武器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日本福岛核危机表明,地球上的任何核意外,除当事国外,其他国家也难以置身事外,因此,一个国家,不管其是否签署、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一旦进行核试验,必将遭到国际社会巨大的压力,甚至军事打击。可能承担的风险或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凡此种种,或许能抑制某些国家对核武器追求的冲动。
  记:朝鲜和伊朗在拥有弹道导弹技术后,不约而同地在其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以用于发射卫星等军事航天器而且,伊朗已经取得了成功。那么,这种模式是否也会成为其他小国拥有一定航天能力的主要发展道路?
  汤: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确有许多共同之处。只要把火箭运载的航天器换成战斗部,增加制导装置,改变飞行轨道,就可使火箭成为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导弹。反之亦然,弹道导弹经过改装也可用于发射卫星。
  前苏联于1957年10月将其第一颖卫星“人造卫星”-3号送入环绕地球飞行轨道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就是在前苏联第一枚、也是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ss-6的基础上改进的。美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朱诺”-1号,也是以“红石”弹道导弹为基础改制而成的。
  综观世界各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其无不与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前苏联在“卫星”号的基础上,又逐步发展了“东方”号、“联盟”号、“能源”号等运载火箭;继“朱诺”-1后,美国还在“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了“雷神”、“宇宙神”、“大力神”和“德尔塔”等系列运载火箭;西欧诸国早期联合研制的“欧洲”号运载火箭,也是以英国的“蓝光”弹道导弹为基础的;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同样是在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伊朗于2009年2月将其首颗自主研制的“希望”号科研卫星送入太空的“信使”-2号运载火箭则由“流星”-3导弹改装而成。
  不过,日本却是一个例外。囿于和平宪法,日本并不拥有自行研制、开发的弹道导弹,但却先后开发出L、M、N、H、J五个系列11种类型的运载火箭。
  两相比较,在拥有弹道导弹技术后,在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无疑是一条捷径,恐怕也是其他小国拥有一定航天能力的主要发展道路。但即便如此,这条路也不好走。如前所述,运载火箭一般由2~4级火箭组成,各级火箭通过级间结构相连且每一级都包括推进系统、控制系统和箭体结构,上面级火箭发动机往往具有再启动能力以满足特定的轨道要求。有时为提高运载能力,还在中央芯级周围捆绑液体或固体助推器。朝鲜曾于1998年8月和2009年4月2次使用自研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但监测数据表明,2次发射均告失败。况且不论是日本,还是朝鲜和伊朗,都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嫌,借发展运载火箭之名,行发展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能力之实。因此,若非强烈的军事需求牵引,加以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驱动,其他小国欲发展航天能力将是十分艰难的。
  记:在未来冲突中,战术弹道导弹会被大量使用吗?您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战术弹道导弹未来可能的作战使用吗?
  汤:囿于《美、苏中导条约》的限制,美国、俄罗斯战术弹道导弹的射程均在500公里以内,火力覆盖范围有限,不可能出现大规模使用的情况。朝鲜、伊朗拥有战术弹道导弹数量较多。2010年5 月,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主席安德鲁・F・克雷皮内维奇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要进行“空海一体战”?》的研究报告。报告披露:“最近的评估认为,伊朗拥有150~700枚‘流星’-1导弹,50~600枚‘流星’-2导弹。”不过从“伊拉克战争”的情况来看,一旦出现战争征候,美方无疑会利用自身强大的海、空优势对朝鲜、伊朗的弹道导弹部队实施全面、重点打击,朝鲜、伊朗运用弹道导弹“打游击”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也装备了较多的战术弹道导弹。《为什么要进行“空海一体战”?》认为;“为阻止美国进入前沿陆上基地,解放军为针对台湾的第二炮兵部队配备了大约1000多枚机动式短程弹道导弹,同时其数量还在以每年约100枚的速度增加。”但从弹道导弹作战运用的战例来看,除两伊袭城战外,基本上是由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一方的军队使用,而相对周边国家(地区)而言,解放军显然不在此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解放军海、空实力的日益强大,中国需要动用武力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反而会越来越少,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解放军第二炮兵大规模使用战术弹道导弹的可能性也不大。
  未来战术弹道导弹的作战使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战事发起之初,突然、大规模地袭击敌方的预警探测、防空反导、指挥控制系统等作战体系的关键目标,从而为己方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创造条件;二是在边境军力对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袭击敌战役、战术纵深内的海、空军基地、交通枢纽、重兵集结地域等目标,支援前沿防御作战,为后续兵力调动争取时间;三是类似于利比亚、伊拉克、伊朗在“黄金峡谷”、“海湾战争”和两伊战争中的报复性袭击;四是类似于1996年4月22日俄军用“圆点”导弹击毙车臣分裂主义武装头目杜达耶夫,和2003年11月16日美军用“陆军战术系统”袭击聚集在伊拉克基尔库克以西一个大型训练设施的恐怖分子的反恐行动等等。
  
  对手强大
  
  记:“海湾战争”最引人瞩目的是“爱国者”与“飞毛腿”之间的较量,虽然当时的“爱国者”拦截效果不佳,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反导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先是出现了战区反导系统,如“爱国者”、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标准”-2等,主要用来对付地地战术导弹。后来美国又研制了战略级的反导系统,如机载激光武器(ABL)、陆基中段拦截系统(GMD)、海基“标准”-3等,主要用来对付射程远的战略地地导弹。清为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反导技术的发展情况?请问这些导弹防御系统是否对目前的弹道导弹构成威胁?未来弹道导弹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
  汤:自弹道导弹问世以来,导弹防御问题就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的普遍关注。前苏联早在1961年3月4日就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反弹道导弹发射试验,并于1964年11月建成了代号为A-35的莫斯科反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全国性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中国在2010年1月公开地进行了一次地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日本、印度、韩国、中国台湾、欧洲等也都在弹道导弹防御项目上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相对而言,美国在弹道导弹防御领域投入最多、手段最全,技术水平也最高,基本上能反映当前反导技术的发展状况。
  美国已部署或仍在研的导弹防御项目有GMD、“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BL、THAAD、“爱国者”-2/3导弹系统等。按计划,至2010财年结束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构成将包括:30枚井式发射的陆基中段拦截弹(在加利福尼亚范登堡和阿拉斯加格里利堡):21艘具备拦截短程及中程导弹能力的“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同时履行监视及跟踪远程导弹的任务;61枚“标准”-3海基中段拦截导弹;70枚“标准”-2海基末段拦截导弹;831枚“爱国者”-3导弹。
  GMD用于拦截处于飞行中段的战略弹道导弹弹头,是美国目前惟一能对洲际弹道导弹实施拦截的反导系统。其主要部分是由一个多级助推器和一个大气层外杀伤弹头构成的陆基中段拦截弹。
  “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最初是为防御近程、中程和中远程导弹而设计的,用于拦截飞行中段、下降阶段的来袭导弹,美国国防部最终可能会要求其能在助推段拦截战略弹道导弹。该系统主要由“标准”-2、“标准”-3舰载导弹和“宙斯盾”作战系统组成。“标准”-3导弹作战高度100~500公里,最大拦截距离1200公里,可拦截射程为3500公里的导弹,防护区域较大。根据2010年1月美国导弹防御局发布的《2011财年预算概览》提供的数据,美国已有19艘“宙斯盾”导弹防御军舰完成作战部署。每艘军舰不仅具有监视和跟踪弹道导弹的能力,而且可利用携载的“标准”-2、“标准”-3IA导弹对敌方弹道导弹实施拦截。
  ABL最初设想用于击落战区弹道导弹,美国国防部现已将其目标扩展为将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击落在助推段。ABL的主体是通过改装的“波音”-747飞机及其装载的一台氧-碘化学激光器。2010年2月3日,ABL首次在飞行中成功地摧毁了一枚固体燃料探空火箭,从而验证了ABL各系统的功能;2010年2月11日,ABL再次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首次在飞行中成功地摧毁了一枚处于助推段的液体燃料近程靶弹,并对另一枚固体燃料靶弹进行了高能激光照射。尽管如此,在2010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首个《弹道导弹防御审议报告》中,ABL的作战概念仍被认为“定义不明确”,同时考虑到其他因素,ABL的发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在2010财年国防预算中,美国取消了采购第二架ABL系统载机的计划。现有样机仅用于技术研发和演示验证。
  THAAD系统用于在来袭近、中程弹道导弹飞行中段的末尾或飞行末段将其摧毁,拦截点可能在大气层之内,也可能在大气层之外。其主要部分由单级火箭助推器及可分离杀伤弹头组成,是一种机动式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其拦截距离为150~200公里,拦截高度为100~150公里,可防御半径为200公里的区域,能够拦截射程达到3500公里的导弹。2008年5月,美军组建了首个THAAD导弹连;2009年10月,美军正式成立第二个THAAD导弹连。按计划,在2013年前将完成4个导弹连的部署工作,最终将采购1422枚拦截弹。
  “爱国者”-2导弹系统最大拦截高度25公里,最大拦截距离30公里。但也有资料称,“爱国者”-2改进型导弹最大射高81公里,有效射程144公里,最大速度6马赫,可拦截射程600公里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爱国者”-3导弹系统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陆基末段的主力系统,用于击毁处于飞行末段的近、中程弹道导弹。最大拦截高度20公里,最小拦截 高度300米,最大拦截距离50公里,最小拦截距离500米,最大飞行速度5马赫,可拦截射程140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以及巡航导弹和飞机。根据美国的研发计划,“爱国者”-3反导导弹对战术弹道导弹的低层、高层拦截能力分别为80%和90%(均以二拦一计)。
  很显然,这些导弹防御系统都或多或少地对弹道导弹突防构成威胁。正如美国国防部于2010年2月1日向国会提交的《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所言:“目前,美国能够应对有限规模的洲际弹道导弹袭击。这是过去数十年,美国不断对陆基中段拦截系统进行投资的成果。由于陆基中段拦截系统性能不断提升,在可预见的未来,与朝鲜和伊朗潜在的远程弹道导弹能力相比,现有陆基中段拦截弹的部署规模,具备应对朝鲜和伊朗导弹威胁的能力”;“在过去的十年中,为应对短、中程弹道导弹威胁,美国在发展和部署防御能力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应对导弹防御系统,最常用的做法是释放诱饵。除此之外,弹道导弹还可以采用其他反识别技术、反拦截技术来寻求穿透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所谓反识别技术,是指为防御敌方对己方导弹或弹头的探测侦察所采取的对抗技术,主要包括隐身技术、雷达干扰技术和藏身技术等;所谓反拦截技术,是指为防御敌方反导防御系统对己方导弹或弹头的拦截毁伤所采取的对抗技术,主要包括多弹头技术、机动变轨技术、抗核加固技术、抗激光技术和速燃火箭技术等。这些技术,有些已经应用于弹道导弹的突防设计中,有些则纯粹是“纸上谈兵”。总之是“招数”很多,可令反导系统防不胜防!
  记:为弹道导弹增加突防措施有什么技术难度?相对于美国正在发展的反导系统,它具备怎样的优势?
  汤:为弹道导弹增加突防措施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诱饵的雷达特征、红外特征和运动轨迹难以做到与真弹头完全相同,从而为反导防御系统从假目标中识别真弹头提供了可能:另一个是发展优秀的假目标技术,包括将假目标散布到太空中,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特别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进行大量导弹试射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不过,即使诱饵的雷达特征、红外特征和运动轨迹与真弹头不是完全相同,而是比较相似,也会令反导防御系统十分“头疼”。譬如,在弹头重返大气层之前,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即使最轻的假目标,也是沿着与真目标相同的抛物线飞行,因而难以以运动轨迹辨别真伪:通过配备小型热发生器,假目标亦可模拟真弹头的热特征,从而防止被红外传感器识别;倘若用一种金属包裹的气球将弹头包起来,由于雷达波不能穿透金属薄层,则当包有弹头的气球与许多空的气球一同释放时,反导防御雷达便无法判定究竟哪只气球里装有弹头等等。弹头再入大气层后,虽然空气阻力有助于辨别真弹头和假目标,但由于红外视窗摩擦生热的缘故,对方的红外寻的拦截头工作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者,弹头还可通过机动的方式来躲避反导系统的拦截。至于假目标设置及其释放技术,与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MIRV)技术类似。而MIRV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初中期就已先后在美国的“民兵”-3导弹、前苏联的SS-17导弹中得到应用,更何况假目标技术比MIRV技术要简单得多。而一个防御系统雷达同时处理多目标的能力以及装备拦截弹的数量都是有限的,面对真假混杂的来袭目标群,防御系统难免出现饱和而顾此失彼。
  记:目前,由于弹道导弹的许多种突防辅助手段相对于反导系统来说都很便宜,发展反导系统的成本要远高于发展弹道导弹的成本。考虑到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具备很强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请问美国发展反导系统对付中国和俄罗斯的弹道导弹是否明智?未来这种成本的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是否会被抹平?
  汤:导弹防御系统通常由监视跟踪系统、拦截武器以及战斗管理/指挥、控制、通信(BM/C3)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结构庞杂、技术先进、造价昂贵。仅以美国陆基中段(GMD)拦截武器为例:“标准”-3型拦截弹的改进型可作为现有陆基中段拦截弹的补充,后者的造价是“标准”-3型拦截弹的6倍。而相比之下,装备部分“宙斯盾”驱逐舰上的“标准”-3海基拦截导弹单枚价格达到1700万美元,而且目前还不能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由此推之,一枚陆基中段拦截弹的价格约为1.02亿美元。另据俄罗斯战略评估与分析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所言:“美国要拦截俄罗斯一颗弹头,需要4枚反导导弹,要拦截在干扰云层中飞行的弹头,则需要20枚反导导弹。”相比之下,美国一枚“民兵”一3导弹的价格为920万美元(1984年美元值),一枚“三叉戟”-2导弹的价格为4830万美元(1984年美元值)。可见,构建反导防御系统的确很费钱,发展反导系统的成本也要远远高于发展弹道导弹的成本。从这个角度考虑,美国发展反导系统对付中国和俄罗斯的弹道导弹似乎不够明智。但说得明白点,导弹防御计划本身不过是给军需产业提供资金找到一种理由罢了。再看看全球各地有那么多国家已部署或欲购买“爱国者”、“标准”等反导导弹,使美国赚得盆满钵满的事实;以及通过输出这些导弹,美国成功地绑紧了与盟国的军事链条,拉回了部分国家的离心倾向的回报等等。美国认为这个钱花的还是值得的,并且展望未来,美国2010年版《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认为,“今后10年,各地区的导弹防御系统或许将‘供不应求’”,为此,“美国将与盟友和合作伙伴一道加强地区威慑能力建设”,当然,“地区威慑必须建立在稳固的合作关系和适当分担经费的基础上”。
  在2008年3月至4月底,美国国会众议院为审核导弹防御计划现状一连召开了3次听证会。听证会上共有4名专家作证,其中格伦隆德在将当前的导弹防御计划与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进行比较后认为,现在的导弹防御计划在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方面的能力没有任何长进。日本《选择》月刊2009年2月号也指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关于美军‘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导弹的事情曾经盛传一时。但是战后人们发现其实际拦截率非常低。与那时相比,这种技术果真取得了进步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却在不断增强。2004年4月12日,俄罗斯导弹设计中心热动力技术研究所所长尤里・所罗门诺夫声称,俄罗斯最新研发的“白杨”-M和“布拉瓦”弹道导弹能够轻易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而且在未来15~20年依然是无可匹敌的。俄军方表示,“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突防能力可与“白杨”-M媲美,能穿透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军方也承认,其与美国共同研制的“箭”式反导系统不具备对付“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能力。总之,在弹道导弹攻防对抗中,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剑与盾永远存在竞赛,而剑总是会获胜”的观点虽 未经科学论证,却也绝非虚妄之言。
  记:美国发展反导的借口是对付一些水国家,如伊朗、朝鲜等的弹道导弹,但中国和俄罗斯均提出反对。对于中国和俄罗斯来说,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威胁究竟在哪里?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美国正在部署的导弹防确系统?
  汤:美国2010年版《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指出:“正如美国以前所声明的一样,国土导弹防御能力主要关注像伊朗和朝鲜这样的地区行为体。……目前,只有俄罗斯和中国可对美本土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但这种可能性很小,也不是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的关注重点。”但很显然,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军事能力决定了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对其构成些许威胁外,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而一旦实现消除由战略核导弹所构成的威胁这个目标,则美国便可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境界,便可获得绝对的行动自由。因此,美国在中国台湾和波兰部署“爱国者”导弹以及其他陆基和海基导弹并不仅仅针对“流氓”国家,还针对中、俄两个核国家。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对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威胁是: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的洲际弹道导弹数量逐年减少,并且通过削减战略武器谈判,该数量还会进一步降低,而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力量的规模则更为有限,因此,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对俄罗斯、中国洲际弹道导弹实施有效拦截的概率或者说可信度会逐年、大幅升高。间接的威胁是:通过推进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美国可以打造一个密布太空、空中、地面、海上的多层次、多手段、无缝隙的侦察情报系统,从而进一步扩大、增强对中、俄的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
  应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一是应扎实推进战略核力量建设。适度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稳步提升战略核力量的实战能力和威慑效果。二是应发展突防技术和创新突防战法。不断改进、完善突防技术,积极研练、创新突防战法,提高导弹综合突防能力。三是应增强体系破击能力。发展针对卫星、雷达、指挥控制系统等的“软”“硬”攻击手殴,具备必要时使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探测、识别、指挥、通信、拦截“链条”断裂或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瘫痪状态的能力,从而为进攻导弹突防打开“缺口”。
  (未完待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