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生命之源计划_只为生命之源的健康与永续
 

生命之源计划_只为生命之源的健康与永续

发布时间:2019-02-16 04:26:22 影响了:

  2009年3月21日是第16个世界水日 这一天北京不少大街小巷的地面上忽然出现了一些半米见方的“积水坑”,倒映着一个正在捧水喝的孩子,这引起很多北京市民的好奇,原来,这是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世界水日的宣传贴纸,贴纸上写着“有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正在喝不安全的水”,他们期望以这种特殊的活动,把中国正在面临的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直接带到人们面前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江河湖泊水污染事件频发 水污染物排放量高居不下,中国水污染现状和水污染危害都相当严重 国家环保总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7年发布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约有3亿人每天都在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约有1.9亿人患病,每年约有3万儿童死于腹泻,“据报道,在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流域,都曾出现癌症,智商降低以及流产的高发状况。
  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有一位来自北大环境工程的学者,近年来以其多项专利发明备受瞩目,他就是固定化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环境文化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资源与环境评审专家,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中方专家叶正芳。
  2003年的“大孔载体的制备及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污水的研究”、2006年的实用新型专利“曝气生物流化池”、2007年的“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污水的研究”以及2008年的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聚氯脂基生物固定化载体的工艺”……十多年来叶正芳博士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方面进行着执着的探索 先后完成了十几种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污水的研究,并获得了上述四项科技进步和专利大奖。
  此外,叶正芳博士研发的固定化微生物及其相关技术,前后三次被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建成的两项工程,连续两年(2004年和2005年)被列入国家环保总局最佳环保实用技术示范工程。他的固定化微生物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和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也被国家环保部门确定为2007年。2008年污染治理先进示范技术。迄今为止,叶正芳总计获得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专著4部,发表论文40多篇。
  近年来,叶正芳博士的研究成果更是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关注与资助。目前叶博士已完成国防基础利研项目和“863”重大专项子课题各一顶,并承担国防科技基础产品创新计划专项一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两项和国家“水专项”子课题一项,研究经费高达1000多万元
  作为一个环境保护科研工作者,叶正芳博士认为 一项新技术只有在付诸工程化应用后才能真正发挥科研成果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也才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之更加完善。当然,任何技术都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他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够深入了解批判和应用固定化微生物相关技术,并结合其他技术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固定化微生物成为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叶正芳博士最为自豪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其自主研发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截至2008年底;通过运用这项技术建成的污水处理项目达40多座。有些项目甚至是国际污水处理的难题。在学理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本质是采用生物活性高分子载体固定,诱导和驯化出难降解有机物有特异性的特殊菌群,使微生物依据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和次序分级排列,实现难降解有机物的高效去除,加之载体之高分子效应的影响,创造出适宜微生物生存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的耐毒性能――和游离微生物相比,固定化微生物的耐毒性能提高10倍以上。
  这一技术特点为解决高浓度、高毒性有机废水和高氨氮废水处理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途径,如该技术被用于宁波万华高浓度硝基苯、苯胺废水的治理后,达到了出水回用的良好效果,既有效解决了废水污染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再如,该技术在辽宁某化工企业多硝基甲苯类废水处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但在理论上突破了硝基甲苯类物质难于生物降解的定论,更在实践中解决了该厂每年排放180万吨TNT废水污染太子河的70年来的大难题,不仅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扫平了障碍,缓解了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多年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也为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对高氨氮废水的治理。由于载体大孔、互惯型结构的特点有利于硝化菌的生存和繁殖,同时在一块载体上可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菌共存的环境,因此硝化、反硝化可以同时进行。在好氧条件下,其氨氮的硝化率可达99%以上、反硝化率可达85%以上。采用该技术已成功地解决了化肥、催化剂、制药、食品、垃圾渗滤液等众多工业行业高氨氮废水的治理难题,可直接处理氨氮浓度高达2500mg/L的垃圾渗滤液。
  与此同时,固定化微生物在城市河湖微污染水体的治理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尤其是在中南海水环境治理项目中的成功应用,改善了中南海的水环境,也为北京市城市河湖水质改善和污水处理厂二级排水的再生利用提供了领先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北京市缓解市内河湖严重缺水的状况意义重大,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以后,灾区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对灾后群众安置和重建家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举办的中国水工业界“地震灾区安全饮水与水源保护专家研讨会”上,众多专家们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纷纷建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些专家中,叶正芳博士对灾区饮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工作显示出了极大的关注与焦虑,并对此提出了非常积极和专业的建议。
  他认为,在饮水安全方面,最为紧迫的任务是要加强对水源地的监控与保护,要防止水源污染,对地震中受损企业的有毒有害物质要严加管理,一旦发现这些物质泄漏要立即就地处理,不能让其通过雨水等流入河道。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广大灾区群众进行安全饮水的宣传教育,指导受灾群众科学饮水,在确认水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喝开水是简单易行且最安全的方法。
  另外,叶正芳博士提醒市民,以纳滤、反渗透等膜技术为基础的饮水设备在技术上是过关的,可以放心地作为家庭或社区的安全饮水设备。关于污水处理,叶正芳博士建议要根据灾后重建分步实施,具体讲就是根据防震棚、简易房和正规住房这3个阶段进行规划和实施,目前重点是做好第一阶段的工作。因为该阶段,大量受灾群众居住在防震棚,污水处理的关键是要做好污水定点收集和排放工作,必要时可对污水进行简易的灭菌处理,防止污水无序排放影响社区卫生,滋生有害细菌,传染疾病。到了下一阶段,在简易房建设中要考虑必要的排水设施,使污水在社区就地处理后排放。在第三阶段,建设正规住房时则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建设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
  叶正芳博士的这些专业建议得到了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将这些建议,以期尽快落实到后续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共享”成为今年世界水日主题的关键词,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如今人类面对全球水危机所应持有的理念。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希望能涌现更多像叶正芳一样的科研专家,他们不仅为中国的污水治理倾注个人心血,更能推动利技的力量为人类造福。“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杯干净的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