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坚持创新,发挥所长,走向世界:发挥所长
 

坚持创新,发挥所长,走向世界:发挥所长

发布时间:2019-02-16 04:39:17 影响了:

  编者的话:温家宝总理10月15日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做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在报告中温总理主要讲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在讲“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时,温总理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他说建设人才强国。应该首先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应该“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中组部4日召开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实现“十二五”目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要继续以增强党性为核心、提高能力为重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要加强领导干部群众观教育,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本领。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从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核心人才是企业兴衰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下面介绍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经验,就是一个例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原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管彤贤。前不久他被上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两年评一次的“科技功臣”的光荣称号,得此殊荣的只有2位,这是沪市20年来第一次将这个称号授与企业家。市委书记俞正声亲自为他俩颁发奖状。
  上海振华重工未成立前,我国的大型集装箱港口机械主要是用进口产品,而现在振华重工的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港口,已经占国际市场78%的份额,ZPMC(振华重工)已经成为业内世界知名品牌,在世界各大集装箱玛头随处可见。有“欧洲门户”之称的荷兰鹿特丹,以及美国、加拿大的主要港口,几乎全都是采用振华重工的产品,中国台湾连续12年来没有再买日本、韩国和欧美的产品,都是采购振华重工的。
  管彤贤曾在半个世记前被错划为“右派”、经过20年下放农村和工厂劳动,在他59岁即将退休之际,以一个中央部级机关的处级公务员,带领十几位志同道合的弟兄们,以及1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其中振华港机的母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出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以地皮作价50万美元,共同投资),毅然下海,创办起一个企业;到他2009年底77岁退休时,这家企业员工达到4.5万人,是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主产品集装箱机械进入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我国宝岛台湾)占世界市埸78%份额,是业内公认的行业领头羊,总资产市值达到500亿元,年产值近300亿元,2008年净利润达到25.5亿元,即使在遭受世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9年,净利润也有10亿元,成为港机行业中享誉中外的一家特大型企业。
  管彤贤及其伙伴在创建《振华重工》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坚持创新,坚持改革的大方向。他们的一些做法,似乎不符合常规出牌的规则。譬如,公司干部不以年龄和学历划线,年龄大、学历不高,只要有本领、兢兢业业地干,照样委以要职。振华公司领导斑子中的副手由总裁提名,经董事会批准,而不是通常的由上级委派;又譬如,振华按公司法设有工会,但不设职代会;即使设立职代会,也只是民意机构,而不是权力机构;他认为,过去老三会这种所谓“民主决策机制”或是走过场,或是“议而不决,决而难行”,实际形成“无人负责制”;有些国企,严重亏损,但其决策都经过老三会,最后谁也不负责任。他的这些观点曾在市领导主持的学习会上发表过,有人认为他的某些举措有“离经叛道”之嫌。但是随着他事业取得的成功,也就很少有人指摘了。尽管他的有些做法难以复制,但他的思路、观念,以及所作所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原来办好企业的路径完全可以不拘一格。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获悉他的的事迹,顿生钦佩之情。非常希望同他进行交谈以便深入了解。承蒙他首肯;我们先后交谈了两次,近5个小时。这短短5个小时,不可能涵盖他一生、特别是进入花甲之年后那光辉夺目的18年;但却使我受到不少的启示。
  
  依靠天时地利人和 抓住机遇
  
  “抓住机遇”,这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怎样才算抓住机遇。管彤贤创建振华重工,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管彤贤,195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交通部海运局,2年后在那里错划为“右派”,于是10年农村(北大荒)劳动,干过大田。也侍弄过果园;10年工厂(武汉港口机械厂),当工人、技术员。人生最美好的20年,就是这样度过的。,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又重回交通部机关。重回工作岗位后,他经常到下属工厂、港口去调研,目睹国企在“市埸经济”这个当时的新事物冲击下,因管理体制的僵化,极不适应,影响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特别是看到很多港口进口我们可以生产的装卸设备,作为机械工程师的他,自尊心受到莫大屈辱,朝思暮想找机会自己干。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成果。振华重工也不例外。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像一颗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打破了“计划经济”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激发了众多人们创业雄心。管彤贤分析了当时国际大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贸易空前发展,一些发达国家GDP的40%以上是靠外贸,从而带动了航运大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船舶大型化出现了超巴拿马型船,要求提高集装箱装卸效率、缩短船舶在港停留时间,因而必须更新码头装卸设备,港口对集装箱机械有大量需求。而大型集装箱机械是劳动密集加高技术的产物,日美欧国家因劳动力价格高昂而导至产品价格昂贵,在市埸竞争方面,他们逐渐失去优势,这为我国港口机械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这些就是他们当时认为的良好的天时。
  地利,是上海振华成立之时(1992年3月)正值浦东新区建立和蓄势待发、准备大发展时期,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植了每个诞生在浦东新区的企业,振华重工之所以落户浦东,就是看上了新区这一改革的产物,可以特事特办,摆脱过去僵化的国企体制的束缚,也省却了许多手续上的麻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平台。事实证明,如果不是凭借浦东新区的特殊政策,振华重工就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
  人和。就是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长期在交通部门工作,有的曾经听到过毛泽东主席1962年对交通部的指示:“交通部要办成半个机械部”。但是,多少年来,我们的港口机械却都是国外进口的。眼看着我们加以努力完全可以自制的集装箱机械却大量进口,不情愿、不干心、不服气,总想找机会自已干,与外国人一比雌雄。创办时,10多个人借了一问办公室,由于面积太小,放了柜子就放不下桌子,柜子都得吊在墙上。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梦”,一定要作到,“世界上凡有集装箱作业的码 头,都要有上海振华的集装箱机械作业”。就是这个“梦”,激励大家立足现实,放眼世界,以仰望星空的高瞻远瞩精神和气概,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自强不息,团结一致,克难攻坚,终于实现了原定目标。
  
  企业办起来了,怎样又能发展壮大
  
  管彤贤总结了企业兴衰的三要素:兴旺的市埸、蓬勃的士气、持续的自主创新。
  先说市场。企业的存在就是因为客户有需求。没有客户,没有市场,企业无法生存。市场怎样开拓?首先是定位要准。当时的国内港机,都是进口。振华重工也没有什么技术和品牌积淀,只能是以摹仿国外产品来打开局面,在营销策略上,管彤贤采取了“出口转内销”,先打开国际市场,造成轰动效应,再杀回国内。这当然是一招险棋,但他们以质量和价格的双重优势为依托,具有充分的自信心。在具体对象的选择上,他们瞄准了加拿大作为首攻对象。一是因为加拿大属于第一世界,打开局面后,影响大;二是加拿大经济状况不如欧美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价格因素能起到较大作用;三是加拿大的市场环境好,只要真正做到价廉物美,很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果然,这一炮打响了。1993年,温哥华的码头上刻有ZPMC(振华重工)标记的集装箱装卸起重机高高竖起,为振华港机作了鲜活的广告。不久美国迈阿密港也采用了振华重工的港口机械,这样,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产品走向世界。如著名的荷兰鹿特丹港,总价超过2亿欧元的全部76台自动化设备,16台集装箱岸桥、58台轨道吊和2台铁路吊车,全都是振华重工的产品。韩国是以市场保守著称的国家,在韩国街头行驶的汽车全是韩国产品,至今少见日本生产的汽车,但振华重工产品却在韩国釜山、仁川、光阳、平泽、蔚山等港口成功登陆。2008年,振华重工还开始承造美国旧金山能抗8级地震的新海湾大桥的全部钢结构,建成后将同纽约港的自由女神一样,分别作为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的标志性口筑物。
  要牢固地占领市场,不断开拓市场,当然首先要凭产品的实力,要提供高质量的、价位适当的产品,同时还必须搞好售后服务,这同样是打品牌的需要。目前振华拥有100多名掌握外语、并具有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的专职售后服务人员,在美国、迪拜、新加坡、欧洲、土耳其、韩国、中国台湾建立了备件库。2005年振华率先提出了过去同行业从来不提也不敢提的承诺:振华产品“终生保用”,大大增强国内外用户对采用振华产品的信心。在开拓市场过程中,兑现合同准时交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初期,他们的产品要靠外国商船来运输,不仅价格高,而且运期保证性差,严重受制于人,从1993年他们从改造第一条旧船开始,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自备整机运输船的起重机制造商,今天己拥有26艘6-9万吨级的运输船,确保了产品的准时交付,为振华赢得了客户更多的青睐。
  二是创新。振华初创时,产品是以仿制为主。这也是后发者的普遍规律。但振华深知,如果停留在这一步,那就等于是自断生路。尽管创新之路并不平坦,他们义无反顾,用了8年时间,终于走出了一条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之路。目前,振华港机拥有29项世界领先的技术,诸如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集装箱起重机(一次可吊起两个40英尺集装箱的岸边起重机);世界首创的全自动化双小车岸桥,高低两只小车分别解决了卸船要高、装车要矮的矛盾,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世界首创的采用GPS技术的集装箱起重机,精度可以达到15毫米;还有为巴西淡水河谷生产的世界最大的1万吨,小时矿石装船机和1万吨/小时斗轮取料机都是自主研发、全球首创。有了这些众多世界首创的先进技术为后盾,要想使客户不青睐你也难。现在振华重工的底气十足,客户来参观,可以任意拍照,甚至可以无偿地提供技术资料,因为如果没有市埸,这些图纸数据等同一堆废纸,而市埸牢牢在上海振华手中。他们不怕竞争,因为竞争也是一种动力,迫使你加速研发新产品。鹿特丹港竞标时,奥地利一家集装箱起重机厂的报价比振华港机低5%-10%,但鹿特丹港方还是选择了振华港机。现在振华重工每年要拿出年产值的2%来作为科技开发基金,并与德国西门子、瑞典ABB等世界一流的强手进行技术合作;还与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中理工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自1998年迄今为止,振华先后获得国家级高科技奖30项,其中2006年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荣誉,科技进步一等奖,由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奖。
  振华重视创新,建立了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重奖,奖金额度从2004年的376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1827万元,2009年每个特等奖项目的研发人员获得100万元奖励,12个特等奖共计1200万元。还设立振华功臣基金,每3年评选一次振华功臣,人数为白领的10%,评上振华功臣的,除了一次性现金奖励几万元外,还颁发1个100克的纯金质奖章,退休时按原工资给补差。
  三是士气。无论是开拓市场,还是立意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一支素质高、技术过硬、诚信度高、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怎样带领出这样一支队伍呢?振华确有其独到之处。我们常说,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但管彤贤认为,积极工作是人的宝贵品口,!没有积极性的就不要到振华重工来。这就是说,你进入振华,就应该具备积极工作这个宝贵品口,自觉适应振华的企业需要。当然,这并不是说,振华对员工的成长不闻不问,振华不设脱产的党务工作者和政工人员,但要求所有的部门单位领导都应抓政治思想,作员工的贴心人,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示口,关心每位员工的健康成长。
  振华员工士气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管彤贤的说法,就是:分配公道,差别不大,要使多数人享受到改革开放和企业蓬勃发展的成果,以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管彤贤的全部年薪30多万元,公司领导不拿创新奖,也不搞股权激励。振华白领员工的月工资平均为11000元,大学生毕业3年内的工资标准是5、8、1,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8000元,第三年10000元。当然能不能全额拿到,就看各人自己的努力了;蓝领员工平均月工资为3500元。公司高管工资只是白领员工平均工资的3倍,蓝领员工平均工资的8倍。某些科技创新领头人的收入甚至已经超过公司的高管。振华目前人均年产值60万元,工资总额过去占总产值的9%,现在到14%。这种层级之间的“小”差距,却大大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振华不设专职秘书,没有专职司机,管彤贤的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左右,实际上只是一问穿过其它员工办公桌的、连门都没有的小间隔屋子。
  再是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关注困难员工。振华为每位员工的未来还要支付大体相当于员52212资的60%的费用(五金、辅助养老保险和税费等)。福利,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医疗保险上。他们设立了互助会,公司作后盾,解决三大难题:大病就医(癌症、自血病)、子女深造就学(包括出国留学)和婚房,使职 工无后顾之忧。他们统计过,大病医疗费,需要企业承担的1年也不过十来人。白领职工买房,公司提供无息贷款(25-30万)。振华的蓝领大部分是农民工,公司提供集体宿舍,6人一间房,有空调,有彩电,能洗澡。去年汶川大地震,公司发起捐款(只限白领4000人),捐款1万元以上的就有300多人,一些一线的民工也纷纷自动捐款,上千元的也不少,个人共捐1760万元,再加上公司捐款,总额达到3000万元。管彤贤认为:提倡这种捐款,不只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益提高职工情操。
  他们不仅重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还重视员工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倡旅游参观,买书、藏书、读书。对白领,每年2次春秋游,每人每次补贴1500元。还规定到国外出差,允许旅游1天,可请导游,一切费用报销。但如有违反规定的行为,则要重罚。对蓝领,公司资助每年一次带薪一日游。对骨干成员,还组织境外游。已先后组织过6次台湾游。他们认为,读书不仅可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气质。因此,大力倡导读书。每年可报销定额的买书费。到台湾旅游,一定要在晚11点以后去诚品书店,看看满店全是买书和看书的人,感受台湾人民浓厚的读书氛围。国外知名乐团来沪演出,公司总包下大量坐位,补贴一半,请员工观赏。观看马友友演出前,还专门请人到公司来上课:如何欣赏大提琴演奏,管彤贤和员工在一起,认真地记笔记。
  振华重工用人不以“年龄”和“学历”划线,重视的是实际能力。他们认为,经验都凝聚在人身上。人走了,经验就走了。不问年龄,就可以充分发挥一些有真才实学、且富有实践经验的老专家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消除50多岁的专家的顾虑,不然,这些还未到点的员工就会跳槽到其它不受年龄限止的企业去,白白流失这批人才。既然我们可以从国外企业聘请退休老专家来华工作,为什么不能使自己的老专家同样也有用武之地呢?一些企业想用而不敢用,就是怕“摆不平”,于是只能一刀切。振华却能实事求是地解决好这一问题。现在,振华超过退休年龄仍在工作的老同志有数十人,有位总工程师的年龄比管彤贤还大。当然,老专家的聘用不能影响到年轻人的成长。这方面,振华也制定了相关制度。
  为引进人才,不仅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重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也聘用了一批“行伍出身”、学历不高的“绿林好汉”担任基地领导,他们为振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还先后招了200多名中专生,作为工程师助手。这些人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绝大部分都成为大专生或本科生,成为各方面的骨干。
  市场、创新、士气,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市场呼唤创新,创新有助于拓展市场;而无论是市场,还是创新,都有赖于士气高昂的人才。管彤贤认为,正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成大事天意人力各占一半”,如果说,市场机遇不全在企业手中,天人各占一半,那么,士口、创新这两个要素完全在企业手中,与外界甚少关联,事在人为。搞不好,是企业领导的失责。
  
  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管彤贤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虽然工作不到2年,就中了“阳谋”,到北大荒。但即使在农场,他也是动脑筋,肯钻研。到他离开时,已经是一名农业技术员了。他自称不是管理型的领导,而是一个技术型的领导。他身为总裁,但对技术问题,绝对是“明白人”,不仅重大项目的决策,他都亲自参与;所有新产品的研发项目,也无一不通过他拍板。但他所扮演的角色,不是直接参加研究,而是为研发、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承担责任。在技术上,即使对一些细节问题,他也毫不放松。因为他从实践中深深感到,细节决定成败,有时一个螺丝扣的松动,就会贻误大事。用他的话来说,客户感到,连总裁都能明白这事,自己还能信不过。
  他还是一位企业改革家。由于他长期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对现有的国企体制和内部机制的弊端有较多的了解,因此,从振华创业起,就立意要摆脱老国企的框框,从实际出发,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前几年,北京一些部委的司局长去参观,问起振华快速发展的经验。他开玩笑地说:“发展快就是离你们远”,没想到他们还写到总结里去了。其实,这也是管彤贤的心里话。他认为,振华最大的优势是离婆婆远。虽属央企,但离北京远。否则,今天一个指示,明天一个指示,还会来条子安排亲友,光人事安排就不好办。同时,上海市的领导对他也十分支持,使得他能大胆放手地搞进行改革。
  谈起振华凝聚力强的原因,管彤贤认为:反腐倡廉是头等大事,是士气人心所在的关键。领导自己一定要干净,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他常讲过去朱口基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
  管彤贤取得了成功,上海市政府和社会也给予他崇高的荣誉。尽管他的某些做法很难在其它企业复制,但其成功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现在管彤贤离开了振华重工,我衷心祝愿他开创的事业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他的观念和改革的措施能得到继任者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他的一些非常规出牌的做法能得到理解和完善。改革总会进一步深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萧规曹随,但也愿不再发生人走政亡的悲剧,但愿振华能不断创新,继续前进!
  但愿我国的人才战略能够顺利实现。我国能够有更多的人才突颖而出,创造奇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