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羌笛中的羌族] 羌族的民风民俗
 

[羌笛中的羌族] 羌族的民风民俗

发布时间:2019-03-17 03:59:11 影响了:

  关于羌族,我本知之甚少,记忆中有一首唐诗提到了羌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仿佛让我看到残阳如血的大漠边关,狼烟之中缓缓吹起一首哀怨的长曲。羌笛,究竟是怎样的笛子呢?
  “5・12”大地震期间,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奉命火速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走向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正处在一片废墟中的北川县。
  那一天,在北川县城背面的山梁上,一群转移出来的老百姓在几名警察的带领下坐在一荫凉处休息。望着山脚下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人群中不断传来抽泣的声音。这时,在县城上空飘来一阵奇特的笛声,虽然幽咽凄凉但透出一种力量。寻声过去,是一位年迈的羌族老人坐在岩石上苍凉地吹着笛子。
  难道这就是羌笛?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情境。羌族老人吹的笛子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乐器店里出售的那种很精致的笛子,而是用岷江上游特有的油竹自己削制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它已经变得乌黑光亮。我试着询问羌族老人,老人没有说话,只是望着北川县城的方向点了点头,干枯的眼窝里泛起了点点泪花。旁人告诉我,老人的儿子、孙子都被埋在地震废墟下,他坚决不离开遇难的家人,是被警察强行背出来的!听着羌族老人苍凉的羌笛声,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羌笛,我终于见到了羌笛,听到了羌笛声!
  记得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渔家傲》中也写到了羌笛:“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小的羌笛啊,为什么总是与悲凉和苍茫有关?它是否承载了一个民族太多的苦难?“羌”是甲骨文中惟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是放羊吹笛的意思。几乎和中原的农耕文化同时起源,代表游牧文化的羌族、匈奴族、鲜卑族就在一片无垠宽广的西北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了,他们都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然而匈奴族、鲜卑族等民族,最终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羌族,历经数千年的风霜雪雨而始终不折不挠。我不知道羌族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但是我坚信,羌族绝对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悠久最坚毅的民族之一!
  翻开羌族的历史,有人说这是一部游牧民族的战争史,因为羌族人骁勇好战,其实,羌族人骁勇但绝不好战,只是生长在铁蹄纵横的游牧时代,必须通过打战来捍卫自己的家园!虽然身经百战,但最可贵的是,羌族人始终没有迷失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一个可以放牧的安宁家园。他们最终选择了可以逃避战争的岷山周围,在云蒸霞蔚的川北群山之中过着单纯而安定的幸福生活。
  毛主席有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说的就是羌族。当年红军翻越岷山,28岁的羌人土司安登榜被共产党人的理想所震撼,威武勇猛的他毅然率领200名羌族勇士自愿加入了红军,安登榜也在战斗中成长为红军队伍中惟一的一位羌族指挥员,他在护送红军走出草地的最后一战中浴血战死!
  悠悠羌笛,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泣如诉。当我得知北川女警、抗震救灾一级英模蒋敏是羌族人时,我的眼泪再一次涌了出来。失去父母、女儿、爷爷和奶奶等十位亲人的她没有倒、没有哭,依然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当她站在北川县的山头祭奠亲人时,透过她如帘的泪水,我仿佛又听见了北川山头那羌族老人悲凉的羌笛声,看到了蒋敏身上浸透了羌族儿女千年的坚毅和当代警察璀璨的警魂!
  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这是一个坚韧勇敢的民族,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民族,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岂是一场地震所能摇撼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