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及对策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及对策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3-30 04:16:12 影响了: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关键,而学校教育则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涉及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采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 课堂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11-02
  “创新能力是一种以深刻的认知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设疑解疑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师问生答”的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谈不上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初步尝试了“设计问题——创境激趣——启思解疑——迁移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围绕教材的中心,根据内在联系,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能力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因此,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的放矢,又要符合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差异,富有情趣。例如,每上新课前,我常常利用文章题目提问:你从文题读懂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寻找、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
  二、创境激趣,营造学生的研讨氛围
  创境激趣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因此,我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研讨氛围,并有意设置矛盾的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和探新的动机,使其活跃思维,放开思路。如学习《警察和赞美诗》一课后,让学生按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设想苏比出狱后会做什么,三年后会有怎样的结果。学生大胆想象,有的说苏比成了车老板,有的说他重新拥有了纯洁的爱情和温暖的家……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延伸至课外的内容,让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创新。
  三、启思解疑,启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启思解疑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设计固然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解决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要求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不同的问题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一是体验法。就是模仿课本某种情景或片段,让学生担任其中一定角色,通过亲身体验角色的经历与内心活动,启发思维。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是两种好的形式。
  二是留白法。在课堂上不把教学内容主盘拖出,有意识留出一定的空白内容,让学生去探讨可能的结论。如教学《窗》时,在指导学生理清情节之后,把讲述者和聆听者的形象分析留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认真寻找文中的“蛛丝马迹”,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的指导,既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是联想法。当学生解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把原问题变化成另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而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并利用解决原问题的方法解决新问题。这期间教师不给任何提示,而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新课文时,我有意让学生把文本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联系起来,用同样的方法去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自己教自己,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化了解疑技巧,促使自身潜在的创造力迸射出火花。
  四、迁移应用,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疑解疑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教会学生总结方法,使学生将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并能将方法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为此,解决完问题,我常常要求学生总结用的是什么方法,经过了哪些步骤,获得哪些经验。通过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可以锻炼其概括能力,使学生灵活、牢固掌握解疑技巧,为技能迁移打下牢固的基础。此外,我常鼓励学生将课内所学应用到课外。例如,我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多写读后感,并让学生总结写读后感的方法,用写读后感的方法写观后感,或写一些时事小论文。这样既巩固了课内所学,又促进了能力的提高与转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运用的“设计问题—创境激趣—启思解疑—迁移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是一种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带有鲜明创新特征的教学模式,它能激发出学生的最佳创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