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中应用【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
 

浅谈情景教学在高中语文中应用【浅析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

发布时间:2019-03-30 04:16:10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209-01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新的课程理念也深入人心。课程改革措施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其课程改革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举步维艰。各种"措施"犬牙交错,鱼龙混杂,甚至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盲目地求新、求异。
  不仅大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而且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大为降低,甚至严重地阻碍了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目前表现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是:一、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中国语文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兼顾中国哲学、历史、政治并适当吸收世界文化精髓的人文学科。
  虽然由于历史的发展,其本身也被其它自然学科渗透,但其本色未失。与二十世纪中后叶相比,新教材中中国古典文学的比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升,使中学语文教材能够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风格迥异,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感情。中国是诗歌的海洋,中国文学从主流上讲可以说就是诗歌的文学,而且是抒情诗歌的文学。诗歌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史。
  中国古代文学几乎可以完全地概括为"抒情文学"。中国诗歌情感涌动,感天地泣鬼神,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巨大,种类之繁多,影响之广泛,可以说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
  它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永远也享用不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教材选编者也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高中课本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祖宗的遗产不能忘,我们华夏民族丰富的情感更不能忘,我们的后代也需要像我们的祖先一样丰富而健康的情感。
  但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却视若无睹,甚至弃若敝屣。他们津津乐道于篇章结构,沉迷于选词炼字和所谓的艺术手法的"鉴赏",结果把情韵饱满,激情洋溢的诗文搞得七零八落,"白骨森森"。他们不但不以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对前人感情的亵渎,反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深得其妙,切中肯綮。
  铺天盖地的专业术语令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索然寡味,把学生心中仅存的一点对古人的敬畏扫荡得片叶不存。就一节课而言,学生听了一大堆似是而非、含混晦涩的术语,学而未有所得,甚至产生了厌烦情绪。从长远来看,中学生极需丰富和成熟的情感世界缺乏应有的健康的补充,不但如此,学生原本就贫乏而苍白的情感在得不到补充与激扬的情况下,会变得越来越虚弱,越来越匮乏。
  他们本应生机盎然,勃勃昂动的情感世界就会变成情感的荒漠。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他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漠视人际间健康美好的情感,越来越远离现实的美好世界,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这固然有其极为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但我们语文学科这个情感教育的中坚力量也难辞其责。生活土壤的严重缺失生活滋养着世界万物,当然也滋养着所有的文化。
  它为文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材料,也让语言因此而生存发展。当然,也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不但有着广阔的物质世界,也因此有了充满想像力的丰富而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离开了生活的土壤,一切将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和情感教学。语言是离不开鲜活的生活的,没有生活的语言是毫无生气的死的语言。语言的运用也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再生动的书面语言也不能替代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而语言运用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这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离开了现实的直接生活,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听说读写的机会。他们要听的不应该全部是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或者是同学们之间漫无边际的闲谈。
  更应该接触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听他们那生动活泼和语言。他们的说话对象当然也不能只能是老师、家长和同学。而应该是社会生活中层次更丰富的人群。他们读的也不应该全部是远离自己的古人或者国外的名家的著作。
  他们更应该去读贴近自己生活的语言材料。三、教学资源的欠缺与教学手段的滥用这里据说的教学资源分为两个大类: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所谓内部资源指教育者本身具有的素质及把这种素质释放出来进而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能力。语文课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节应该具有更优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的教师节大部分经过高等教育的训练,其听读写的能力应该说是合乎要求的。
  所谓外部资源,即教育者自身素质以外所拥有的用来充分发挥内部资源优势的资源。如辅助教材、图书资料、科学设备等。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外部资源是相当匮乏的。从整体上说,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学科除了必修和选修课的两个种文本教材外,其他形式的辅助教材几乎为空白。
  特别是音像教材。我们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听过一次高水平的配乐诗文朗读,没有看过一次又一次与课文有关的影像资料,他们始终被囿于单纯的文字(这部分文字也相当的匮乏)编织的牢笼里,他们只能用漫无边际的、虚无缥缈的想像来努力地探索搜寻着本应生动形象的情感。
  结果是丰富的情感世界在他们的心目中越来越大模糊,越来越大抽象。本应轻易感知的东西在老师傅不厌其烦,甚至喋喋不休的主观解释下变得越来越大不可捉摸。这沉重地打击了他们探索情感世界、科学求知的积极性。
  科技的发展促使了外部资源的丰富化,为开掘内部资源、推动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中学教学开拓了巨大的、充分发挥内部资源潜能的空间,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感知氛围。人们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攻无不克,无所不能的法宝。
  大家蜂拥而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多媒体的学习、运用和制作中,狂滥地使用起这个"万能"的武器,恨不能一切都让多媒体代劳,但细心的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所谓的法宝存在着诸多的致命的缺陷:阻隔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机对话,似乎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但许多多媒体课件制作其实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制作者只是把一堆的材料堆在学生的面前。其基本上还是单纯的文字材料。
  老师几乎完全游离了课堂,把自己的学生完全交给了没有情感的计算机,任由学生自己来理解。
  老师的所谓答疑也不过是几句干巴巴的解释。即使配音朗读,普通话可能是比较准确的,但几乎没有几个能把课文的意韵准确地表达出来。老师与学生语言、动作的交流会完全丧失了。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热闹也热闹了一阵子,新鲜感过后便索然无味寡味。
  课堂信息的超量充溢。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中学生每一节课到底应该需要多大的信息量,总是嫌课堂的信息量太小。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可是真的很多了,多得让我们这些成年人都难以完全接受。学生们想记个笔记,想看看信息并思考一下的时间都没有,走马观灯似的翻页让学生目不遐思接,我们很难想像这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当前的语文课教学楼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需要我们从教学实践经验探索求真,需要我们进行大胆而科学的实验。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笔者看到的几个小的表面现象,目的是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点。
  注明:本文写于2011年9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