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中职生德育课总结 中职德育课需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中职生德育课总结 中职德育课需要处理好“五种关系”

发布时间:2019-04-01 04:24:48 影响了: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尝试探讨中职德育课情境教学在实践中需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使情境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德育目标,体现中职德育课教学注重实践、注重体验、注重养成的要求。
  关键词:建构主义;德育课;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26-03
  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主题设置一定的情境,师生共同融入这种情境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探索和发现,建立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意义。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为学生创设与现实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营造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与讨论的合作学习氛围。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2009年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其课程教学质量在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因而要运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育质量。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指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该文件强调中职德育课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和社会经验,遵循三个“贴近原则”,注重教学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的特征。这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以下基本观点相吻合: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作用,关注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实际操作与情感体验;强调学习的具体情境性、非结构性;强调学习者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有利于内化知识,自觉养成;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形成社会交往的技巧。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观点对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情境教学正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职德育课情境教学中应处理好如下五种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情境设计的关系,创设与教学核心目标高度一致的情境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情境即教师预设的一种学习环境,其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探究与发现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确立教学目标,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情境创设的目标与教学目标越符合,教学效果越好。
  综观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我们发现德育课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知识、情感观念和价值观、运用三个层次。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教师需要在三个目标层次中找准核心。核心目标的确立,使教师明确了情境教学的核心任务。核心任务不同,所创设的具体情境也应有所差异。针对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可以创设任务情境或活动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完成既定任务或参与相关探究活动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针对情感观念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或角色情境,将学生置于具有情节性和情感性冲突的情境中,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从而达成以情感观念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针对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可以创设质疑情境,通过趣味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充满疑惑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对话、讨论与争辩,达成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二、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课堂教学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权威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在德育课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与组织者角色,也是课堂情境的参与者,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为之处: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立教学目标;创设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指导探索的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知识与已有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组织好合作与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不为之处: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质疑与探索的过程,不要将准备好的内容直接教给学生或直接给予学生答案,不能缩减学生探索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甚至与他们一齐融入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才能对学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处理好情境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师创设情境,其实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精心的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前提,课前的精心策划是教师必须做的一项工作。教师的预设在于教学开始能够顺利地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引发学生尝试探索。然而,情境创设要着眼于宏观,把握“度”,既要考虑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和时间分配,也要给学生留足生成的时空。教师创设的情境是灵活的,有弹性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鲜活,才能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教学生成行为。
  情境教学过程中,由于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空间大,往往会突然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意外事件,此刻教师需要运用智慧,去把握这种“突现”与教学目标、教学主题的关系。如果学生“突现”的问题与行为偏离教学主题与目标,应设法跨过;如果“突现”的问题与行为源于主题甚至高于主题,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与机会。在预期生成的同时实现意外生成,这种生成使课堂显得异常精彩,不仅实现教学目标,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