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3-30 04:35:29 影响了:

  摘要:《语言学纲要》中关于“思维离不开语言”的论述启发了我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思考,本文先通过介绍萨丕尔和皮亚杰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两种较有影响的观点,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即语言和思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促进,同时两者有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语言;思维;关系;辨证
  在叶蜚声、徐通锵i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中,讲到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一问题,其中的第一部分就是讲思维离不开语言这一问题,认为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不管用本族思维还是用外族思维,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总得用一种语言,并且书中也通过介绍了一种精神生理学的实验来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这一论断。当然,这个关于人类语言活动与大脑相联系的实验可以说明思维离不开语言这一论调,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思维可以暂时脱离语言而存在的例子,比如黑猩猩能够把一根小树枝套在另一根小树枝上,以此接成一根更长的树枝去摘香蕉,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黑猩猩已经具有某种使用简单工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和语言毫无关系,因为黑猩猩并不会说话,这就表明黑猩猩无需借助语言就可以思维。基于上述例证,我觉得思维离不开语言的这一提法不够严谨,值得商榷。那么如果要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解答就需要先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使人们能够表达各自的思想,在一切活动范围中协调好自己的工作;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反映并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能动过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甚为密切而又错综复杂,关于两者关系的问题,最为普遍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语言相对论(或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另一种是认知论。
  语言相对论最完整最明确的表述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所作出的。他们都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支配思维。即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不同。他们在对多爱斯基摩人的语言和英语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不同语言在词汇和语法两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爱斯基摩人用各种不同的词来称呼不同形态的雪,而英语中只有一个称呼雪的词,这些在语言中表现出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对雪的概念的不同思维模式,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语言集团在认识客观世界也是不同的。对说话人来说,语言是一种背景知识,语言的结构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世界上的语言千差万别,那么各民族对世界的看法、认知也有所不同。语言相对论是要强调语言在塑造人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认知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是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来阐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他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皮亚杰将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预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约为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他们几乎都不会说话,只能依靠动作与感知觉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此时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随着动作的不断泛化与分化,逐渐发展为应付外部环境刺激的能力。到这一阶段后期,感觉与动作明显区分,手段与目的逐渐分化,就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进行的动作,思维就开始萌芽。
  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对 “思维离不开语言”观点的一个反证,在皮亚杰所分的感知运动阶段,婴儿几乎不会语言,只会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不能识别的声音,但是他们却又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只会机械被动地应对外界的刺激,而是会能动地做出适当的反应或者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来表达他的想法,而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当孩子处于不会说话的婴儿期时,他们也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一切,此时他们的大脑发展很快,虽然不会说话,但思维却在迅速发展。
  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不同思维也就不同,却忽略了对思维的研究,而且也无充分的证据证明思维的不同是来源于语言。换言之,思维不同是源于在不同的语言中发现了差异从而导致思维的不同。例如关于爱斯基摩语与英语之间关于雪这个事物表达上的不同,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非常无效且没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单词的表达是根据环境而定的而不是因为思维基础的不同;认知论认为思维决定语言,思维不同语言就不同,这个说法也太过片面,小孩子一生下来就是有思维的,但其说什么语言并非由思维决定,还是得看他生长的环境,生长在中国一般说普通话,生长在英国就说英语。
  思维和语言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思维和语言既具有相互独立性,又相互促进。思维的形成、存在与表达都借助于语言,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活动总是伴随着语言的进行。因为思维无声无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被人所熟知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这并不是说思维表达的唯一方式是语言,人们还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的方式(如眨眼,摆手,跺脚等)来表达,比如儿童初期的发音不受周围人说话的影响;当婴儿到五到六个月时,看到母亲离去时会显得急躁甚至哭闹起来,但当母亲转身回来时婴儿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说明婴儿不希望自己的母亲离去,由此我们认为婴儿肯定是进行了思维活动的,因为在同等情况下一个陌生人的离开却不会引起婴儿的此类反应。既然婴儿不会说话,也就听不懂他人的话语,说明婴儿在这个时期还达不到理解这种对他来说复杂的话语的程度,更谈不上学习并使用这么复杂的话语进行思维了,由此可见婴儿在这个阶段还不能用语言进行思维,但婴儿在这个阶段又确实进行了某种思维活动,就只能说明这种思维活动不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婴儿对母亲离去的反应没有语言的参与,思维可以暂时独立于语言而存在。但这都只是暂时的状态,大多数情况下思维最主要还是通过语言方式来表达的。因为思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只是说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是语言而已。除了语言以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非语言交际工具,但他们始终都从属于语言,属于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就像上面提到的用非语言来表达思维只限于一些简单、形象的事物,但是涉及到复杂、抽象的事物就非得用语言表达不可。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就越来越抽象化、符号化,语言的交际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思维的表达也更加依赖语言。就如我们构思一幅画时,用的是形象思维,根本不需要语言,但当我们需要解释一下构思过程时,就不得不借助语言了。总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而且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维与语言之间存在一个整体、因果的关系,思维变化,语言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思维总体上会促使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语言需要不断地演变来反映人们的思想变化,因此语言影响思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语言也是决定思维的关键角色。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英海尔德.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2] 朱曼殊.心理语言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 李小融编著.教育心理学新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蔡永良.重温“语言相对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6]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