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2017高校教学评估 [谈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高校教学评估 [谈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4-04 04:46:04 影响了: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教学质量评估从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方面来看,还存在评估指标缺乏科学性、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标准整体趋同及评估过程监管不严等缺陷。为此,须通过明确评估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优化评估主体、细化评估层次等完善评估制度,保障评估工作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高校教学评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85-02
  作者简介:周章明(1978-),男,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从事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研究。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该评估制度实施以来,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教学评估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评估的实效。
  一、存在的问题1.评估指标缺乏科学性
  绩效评估理论认为,评估指标的科学性主要反映在指标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上。系统性是指在特定评估思想、评价工具的指导下建立的指标体系,它能较全面地评估组织的绩效,各个评价维度之间应有逻辑。从现有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来看(见表1),19个二级指标侧重于对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影响教学水平因素的评估,但对从根本上决定教学质量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却未涉猎,同时对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能力的评估指标关注较少。可见,该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各观测指标对教学质量的支撑作用也不够明显,评估指标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指标的有效性是指评估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能甄别绩效表现的好坏等次。现有的教学评估总体上是一种综合的、甄别性较差的评估模式。首先表现在评价维度过多、涉及面广和评估时间跨度大等方面。其次,关键性指标可测性差,造成“优良率”居高不下。如学生的思想状况几乎都被评为“A” (即“优秀”),否则就否定了高校办学的政治方向。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共评估高校502所,其中优秀353所,占70%。这种结果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水平明显不相符合。最后,实际上好的学校也有较差的专业,但由于没有考虑学科和专业自身的特点,统一的评价标准难以甄别教学质量的好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表1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学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教学效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特色项目注:划线的为重要指标。
  2.评估主体单一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方案、标准和组织实施,政府是唯一的评估主体,行政主导色彩较浓,忽视了教学质量其他主要利益相关方(如教师、学生、家庭和用人单位)。这种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外部评估,虽然设置了高校“自评”环节,但也只是政府行政性评估中的一部分。行政性评估容易造成高校的迎合、应付甚至抵触,使评估无法获得真实的数据和准确的结果。缺乏其他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的竞争和验证,使评估的准确性也难以确认。此外,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2 000多所院校进行评估,从实际操作来看也是非常困难的。
  3.评估标准整体趋同
  各高校的起点和发展历史不同,客观上不可能按同一个标准衡量。因此,评估标准必须多样化、多层次化和多类型化。目前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对部分类型院校有补充说明,但评价标准仍整体趋同,不管是“211”院校还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使用的指标体系大体相同,这显然有失公平。简单用一套指标体系评估,可能导致“千校一面”,不利于学校错位竞争及办出特色。由于缺乏分层分类指导,造成了高校办学定位上的集体非理性,即教学型大学希望办成教学研究型的,教学研究型的要办成研究型的;单科的要办成多科的,多科的要办成综合的;最后所有大学都办成综合的研究型大学。
  4.评估过程缺乏监管
  由于社会往往将教学评估水平的高低视为教育质量的好坏,在缺乏制度限制的情况下,有些高校为了争取评估结果的优秀,同教职工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结成利益共同体,大搞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比如编造缺漏的教学文件和虚假数据;盲目征地扩建,使学校背上巨额债务;花大量精力应付评估,而忽视基础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管理;等等。此外,由于排除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监督,仅依靠专家自律,很难杜绝人情评估。
  二、对策1.明确评估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
  一是要明确评估指标设计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人才培养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如果脱离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那么高等教育将很难满足时代的要求。因此,科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应从以上四个维度来构建。在考察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考察专业教学在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质量和效果。我们还应使用绩效评估领域中最普遍的评估工具,如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等,设计研发适应高校教学评估实际需要的系统化评估工具。同时,评估方法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模糊指标要转换成具体和可测的指标,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甄别性。
  二是要明确评估应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离开了学科和专业,也就无所谓现代大学的生成和发展。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基本都是建立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高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活动的组织也几乎都是围绕学科和专业开展的,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也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因此,与高校教学质量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水平,按学科和专业开展评估是高校教学评估最为合理的切入点。
  2.优化评估主体,实行多元评估和内部评估
  一是要实行多主体评估和多元评估。首先,要实行多主体评估。学者卓越指出:“评估主体多元结构是保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性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业已确定的评估主体都有自身特定的评估角度,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同时,具有特定身份的评估主体亦有自身难以克服的评估局限。”[1]政府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主体,高等教育的质量无疑需要向政府负责。但同时,高校的教育质量也要向消费教育产品的学生和家长负责,向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负责,向直接为之工作追求学术进步和谋求学校发展的教职工负责。借鉴企业绩效评估的客户关系理论,这些主体都是高等教育的客户,都应该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每个评估主体都有自身关注的重点,多主体共同评估才能看出教育质量的全貌。其次,要实行多元评估。应逐步建立由政府、中介组织、高校和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多元评估模式。政府评估可对高校教学活动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中介组织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它的评估可对高等教育实施监督;高校通过自身评估可顺应办学规律,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学生评估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维护自身权益。可见,多元评估可有效地提升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