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多媒体与语文学习兴趣培养_
 

多媒体与语文学习兴趣培养_

发布时间:2019-04-05 03:54:05 影响了: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培养兴趣最切实有效的途径是运用教室多媒体设备辅助,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趣、课堂优化、课后延伸三个环节,通过唤起、激发、扩展,实现兴趣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也就越好。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最切实有效的途径是运用教室多媒体设备辅助,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趣、课堂优化、课后延伸三个环节。下面就此谈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1 课前运用多媒体导趣,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关键。一堂语文课,要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教师的开场白(课前导语)至关重要。课前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萌发求知的欲望,能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创设情境、激情激趣、讲述故事、课题趣话、教师“下水示范”、作者生平介绍、思维“热身”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与所要讲的内容有关。
  如在教学《口技》一文时,笔者精心设计一个表演激趣来导入课文。先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然后让学生模拟表演,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笔者对学生进行启发:“普普通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这样巧妙地引入到课堂,学生仿佛立即置身于热闹非凡的声音世界里,于是注意力迅速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学语文“演讲单元”时,笔者采用了“下水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向学生作了一个为时5分钟的备稿讲演,效果不错。随后,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对“讲演词”这一新的文体的学习充满兴趣。教学了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题为“我为班级添光彩”的讲演稿写作,结果好文章很多。这说明教师的“下水示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和写作的热情。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感到:课前激情导趣,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寻找教学的“兴奋点”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腾飞的起跑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它可以在课前有意安排,也可以在课堂随机设置;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也可以根据课堂实况设置,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之一。例如,课文中有插图的,可以巧妙地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设计问题来制造教学的“兴奋点”。一般来说,学生对直观的图像比较感兴趣,教师只要结合课文内容和图像让学生评点,学生就会热情高涨。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冬天雪地捕鸟这一情节时,笔者就利用了文中的一幅插图,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找出插图中自己觉得有异议的景物。这样一来,全班学生热情高涨,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都觉得图中的竹筛的形状画得不像。笔者就顺势请学生说出理由,他们都说:我们农家里使用的竹筛形状并不是这样的,它似乎成了一个饭篮盖。课堂气氛也因之活跃起来,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如语言性强的课文,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让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小说的第二部分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人物的语调、神态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小说富有个性的、幽默讽刺的语言的理解,营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有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事先设计好一些问题,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他们通过动脑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当学生进入课文学习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检查他们的预习是不是深入了,看学生的脑子动了没有。不动脑子的学生就会答:“姓孔名乙己。”而动了脑子的学生的回答是:“姓名不知,孔乙己是他的绰号。”这个回答的学生说明他们读书比较仔细,笔者随之当场表扬了他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是更加浓厚了。
  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只要肯花心思,每一课堂都可以寻找到教与学的“兴奋点”。如果能把它设计得巧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运用多媒体延伸课堂,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课后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既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又要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在课堂上学习了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等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环保宣传等实践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适当延伸,拓展与教材有关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课堂上学习过有关作家的作品节选,再让学生课外看原著或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就更容易加深理解所学作品的节选内容。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杨修之死》后,课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假期阅读《简明三国演义》,结合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以及文学方面的成就,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这样就使学生对曹操的为人认识得更全面。再如学习了课文《智取生辰纲》后,再推荐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水浒传》,这样让学生对故事情节了解得更清楚,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而课堂上学习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后,课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现在也像鲁滨逊一样身陷荒无人烟的绝境,你可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写一篇短文。通过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理解鲁滨逊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启发学生正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培养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心态以及勤勉务实的作风,学会珍爱生命,珍视生命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对语文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实效,必须既要有对文本的合理诠释,又要有所拓展与延伸;既要有语言的积累,又要有对语言的感悟。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这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育才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