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风雨过后花更艳 花谢风雨过后,花开阳光依旧
 

风雨过后花更艳 花谢风雨过后,花开阳光依旧

发布时间:2019-04-09 04:38:10 影响了:

  六十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冲开了思想的闸门,中国青年的思想犹如奔腾的江河,汹涌澎湃,滚滚向前。在滔滔的洪流中,难免泥沙俱下,出现各种错误的乃至反动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这些社会思潮的斗争中开拓道路、广泛传播的,青年的思想也是在这样纷纭复杂的斗争中前进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很有教益的。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
  正象文艺复兴是欧洲民主运动的先驱,法国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哨一样,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先导。“五四”以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启蒙运动,对于冲决封建罗网,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提倡民主和科学,是有很大功绩的。五四运动的爆发,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如果说,“五四”以前知识青年中议论的中心是反对封建军阀,反对旧礼教、旧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话,那末,“五四”以后,中心问题就转移到对旧中国的改造上来了,高举的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前的启蒙运动属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而“五四”以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是无产阶级性质的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7页)这是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巨大进步。
  五四运动对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影响极大。“五四”后,青年思想非常活跃。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社团和刊物,纷纷出现,遍及全国,一年之间新刊物竟达四百多种。从当时知识青年的思潮来看,其显著特点和共同趋向,是关心和讨论中国向何处去?如何改造社会?他们已不满足于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抨击旧制度,而是要推翻旧政府,建立新社会。但是,中国究竟向何处去?出路如何?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制度?认识却不一致。当时,在中国思想界,除了传播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外,既有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人文主义的政治、社会和伦理思想,也有打着“自由”“民主”的幌子传*中国还能迷惑人的反动思想。这些思想又互为交织。它错综复杂地影响着青年一代。
  概括地说,当时青年中的思潮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已明确认识到以马列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武器,走俄国革命的道路。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深入工农群众。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至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各种思潮中,这是主流。二是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继续要求民主自由和反军阀统治的斗争中,也对社会主义表现了很大的响往,但由于立场和观点的限制,接受了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潮,其中主要是无政府主义。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而且只有摆脱这些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三是加入了资产阶级左翼的,即资产阶级的民主派,在五四运动的影响
  下有了进步。而参加资产阶级右翼的,不论是具有买办色彩的,还是有封建色彩的,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中有些人公开地贩运各式各样的资产阶级思想;有些人则打着“社会主义”的牌号,偷运社会改良主义之类的思想;还有些人鼓吹实业救国论、科学救国论、教育救国论。他们虽然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实际上只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踏步。
  五四时期的青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索前进的。当然,在前进中必定会有分化,一部分停留在资产阶级思想上,而后走到资产阶级道路上去了;一部分则继续前进,由彷徨而坚定,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同错误思潮的斗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主要是表现在一九一九年七月至一九二一年,进行的三次大规模的思想论战。马克思主义当时被攻击为过激主义,被说成是一种恐怖的象征。社会上许多人痛骂过激主义,曹锟行文严禁过激主义,北洋政府内务部下令严防过激主义,军阀卢永祥查禁过激主义。北京几个老官僚在酒席上叹气:“不好了,过激派到了中国了。”于是,他们挑起论战,妄图搞臭马克思主义,阻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次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这是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信徒、反马克思主义的急先锋胡适挑起的。一九一九年七月,他借杜威来华贩卖实用主义的机会,写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胡适的基本观点是,把主义同问题割裂开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反对革命,鼓吹一点一滴的改良。当时,李大钊同志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驳斥胡适的反动论点。他指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 的。”(《李大钊选集》第228页)这次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改良主义的最早的一场斗争。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提出的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是否需要革命,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论战的结果,揭穿了改良主义的反动实质,帮助了当时的共产主义者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更广泛传播了,使更多的知识青年了解它,接受它,信仰它;促进了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同时,它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化。
  第二次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这是以研究系的首领梁启超及帮闲文人张东荪 、张君励为主要角色,打着假社会主义旗号挑起的。说来奇怪,这帮本来拖着长辫子的君主立宪派,竟然也喊起社会主义了。这是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很时髦。他们为了拢络群众,迷惑青年,披上了社会主义的外衣。张东荪 之流把自己伪装成懂得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拥护者,鼓吹社会主义是将来的事,现在是发展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李达、何孟雄等著文批驳,鲜明地指出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是否要“开发实业”,“增加富力”。而在于究竟用什么方法?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只能使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条件和状况,指出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这次论战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年分辨清楚了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潮,使那些真正要求革命的青年要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时,初步奠定了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