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论民生导向型经济发展的要点】 结果导向是什么意思
 

【论民生导向型经济发展的要点】 结果导向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6-13 03:53:36 影响了: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坚持民生导向发展经济。   【关键词】民生导向型经济发展,要点   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说,民生已经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主要导向。那么,如何坚持民生导向发展经济?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内需
  在过去的30年,出口导向型战略使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一直保持着高速度增长。有人甚至认为,出口导向战略曾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伟大成就的“引擎”。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社会和经济的内外部失衡不断扩大,已经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均衡和持续发展。面对出口导向战略导致的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贸易摩擦、巨额顺差、资源与环境日益恶化、内需不足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必须实现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进行转变,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要有幸福感。如何扩大内需?
  (一)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扩大消费,就要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消费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就业,一批人就业后就有收入,收入花掉,别人可以就业了。别人有收入再花掉,更多人就业了。这就是就业乘数理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必须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着力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二)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
  (四)小微企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法。要调动这种积极性,要给予支持,包括金融支持。农民的家庭果园、家庭菜棚、家庭作坊、家庭养殖场,一直到家庭林场,都是小微企业,它们是与市场直接联系的。提高农民收入,可以通过经营自己的林场、菜棚、果园、养殖场等形式来进行。这样,农村经济就活了,小城镇的经济也就活了。
  二、“三型社会”均衡
  人口问题、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对可持续发展最具威胁性的三大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必须重视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种以人口均衡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不仅是人与人均衡的社会,也是人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均衡的社会,其核心内涵式由于人口的再生产和消费而导致的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和分布的均衡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系统的均衡。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规模、质量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社会的良胜运行及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过大、性别比失衡、老龄化严重、人口素质偏低。我国的人口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均衡型社会实现的途径有二,其一,通过调控人口变量实现人口系统的内部、人口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均衡协调发展。其二,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由于人口变动相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得多,所以通过人口变量的调控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需要很长的时期。在短期内,人口均衡调整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来实施。“人口均衡型社会”的建设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具体的实施措施。在思想观念方面,树立人口均衡发展观,通过相关的道德法规引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直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在对策选择上应符合操作性强,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应从人口自身出发,通过“人口规划”政策和“家庭生育计划”,引导人口自身再生产行为,调控人口增长速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从全球来看,有关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减少;现有石油储量不足2万亿桶,可供开采时间不超过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胁。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减少。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有: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环境恶化已经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突出解决六大关键问题:
  一是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所有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
  二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特别是建立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三是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继续开展“绿色创建”试点示范活动。
  四是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是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六是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教育、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支持和协助,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
  三、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越性,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其他社会制度的最大区别,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决定了必须选择共同富裕道路。
  中国共产党“打天下”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坐天下”也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归根到底、落到实处还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在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民谋利才能万众追随,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我们实行这样一种制度,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共同富裕之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了建党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高度评价了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严肃指出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个危险”;明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五个必须坚持”;全面阐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四个坚定不移”,其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执政为民,民生为先,共富为要。促进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在涵养税源,努力做大税基的基础上围绕人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保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 %以上、国有企业收益30 %以上用于民生共富,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优先发展教育,让人人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建设全民创业型城市。鼓舞创业热情,激发创业潜能,推进全市创业示范区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实行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五险合一”,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完善住房制度。坚持市场供给和政府保障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结构合理、供求平衡、健康发展。建好管好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让城乡居民看病方便、看病便宜。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关爱全覆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