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 [魏华存与山东道教]
 

道教尊奉的四大女神 [魏华存与山东道教]

发布时间:2019-06-23 04:13:20 影响了:

  【摘要】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祖籍山东任城(今济宁市)。山东地域浓厚的地方文化对魏华存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魏华存幼年切身感受到齐鲁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太平广记》卷五十八所记载的“幼而好道”,这个“好道”应该是指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黄庭经》吸收了《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及《河上公老子章句》中许多思想和观念,以及山东地域的各种方士方术,形成了特有的修炼存思之法,在中国道教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魏华存;山东道教;《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中图分类号】B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039-4
  魏华存(公元252-334年),魏晋时期女道士。字贤安。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晋司徒魏舒之女,又称魏夫人,名华存。魏华存作为中国道教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在山东道教发展史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魏夫人博览群书,通儒学道,喜好五经,尤其偏爱老、庄,长期受山东地域齐鲁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修道养生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其代表作《黄庭内外经》蕴含着丰富的山东道教的文化内涵和山东地域文化的思想精髓。魏华存作为生于山东并深受山东地域文化影响的道教女性,深受山东地域齐鲁文化、特别受到山东道教史具有代表性著作《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的影响,成为中国道教史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魏华存祖籍山东“任城”地域考
  魏华存“确有其人”,而且祖籍山东任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在各种史料记载和专家的考证中得到了证实。陈国符《道藏源流考》记载:“魏华存似确有其人也。”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记载:“南岳魏夫人,在晋代似确有其人。”武丽霞、罗宁在《南岳夫人内传考》一文中认为:“东晋女冠魏华存(252-334)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关于她的传记,最早有六朝时期的《南岳夫人内传》,已亡佚。今传世则有《南岳夫人传》。”考察魏华存的祖籍,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卷五十八对魏华存的祖籍是这样记载:“魏夫人者,任城人也。晋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湖广通志》记载:“晋南岳夫人魏华存,列仙传,字贤安,任城人。司徒文康公舒之女。”《济宁州志》记载:“魏夫人,任城人,晋司徒魏舒之女也。名华存,字贤安,少而好道,静默恭介五经百氏,无不博览。”关于“任城”始见于《通志·氏族略》:“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境”。考其历史沿变,曾为任城县、亢父县、济州、济北县、济宁县。任城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为仍国,周为任国、部国。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这是“任城”称号的最早由来。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魏置任城郡。西晋复任城国。南北朝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任城县始建治于今济宁市区驻地,同时在此设立了任城郡。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现在的“任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西南平原,南四湖北端。环绕济宁市中区,东邻兖州市、邹城市,西接嘉祥县,南连微山县、金乡县、鱼台县,北靠汶上县。为济宁市辖区。然而,考察魏华存的祖籍为任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任城应该属于现在的何地,又有着不同的说法。张景华、秦太昌在《晋魏华存修道阳洛山考》—文中认为:“魏华存,西晋女道士,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微山)人,持斋修道多年,曾为天师道祭酒。她广收道教神书秘籍,所著《黄庭经》等书,为道教重要经典。”文刀《一书一道两夫人》一文认为:“魏夫人,晋司空剧文康公魏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公元252-334年)魏嘉平四年四月初一生于山东任城(山东济宁市微县)杨福程《(黄庭)内外二景考》一文认为:“魏华存(251-334),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曲阜)人,晋司徒魏舒之女,太保椽刘文彦之妻。”
  魏华存出生地具体是济宁市的何区何县,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确认。根据现今对任城区地理属地的介绍,“南北朝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任城县始建治于今济宁市区驻地,同时在此设立了任城郡”。《资治通鉴》卷七十八“景元四年(263),(司马)昭辟任城魏舒为相国参军”,而相国参军是一个五品的官。这一年,魏华存仅十二岁。据《魏舒传》中“是岁自表乞假还本郡葬妻”推断,魏舒与本郡,即故乡任城郡的联系应当极为密切。从这一点说,其女魏华存在出嫁前,绝大部分时间当是在任城郡度过。魏华存所属的“任城”应该是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所在地。
  二、魏华存与山东地域文化
  魏华存之父魏舒的原籍任城郡,正属于兖州,山东地域特有的方仙道和黄老道对魏华存起到了潜默移化影响,在这种浓厚的地方文化的氛围中,魏华存切身感受到齐鲁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太平广记》卷五十八《魏夫人传》所记载的“幼而好道”,应该是专指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魏华存走上信道之路与其说是魏华存的秉性所致,倒不如说是浓烈山东方仙道和黄老道日久熏染的一个必然结果。魏华存出嫁前24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山东度过,这个时候山东地域盛行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方士方术在缺医少药情况下给人治病所发挥功能和作用,对人们的生活乃至思想和文化观念起到了深刻的影响。由于魏舒只是一个五品官,仍然属于“一介寒士”的魏舒接受当地一些简便易行的方士方术,通过方土方术给家人求医治病乃是人之常理,这是当时常用的医药之道。魏舒对山东地域方士方术在治病、长生、消灾有着特别的需求和信服,这对于年幼的魏华存来说无疑在心理上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
  魏华存“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三传》、《五经》、百氏,无不该览”。“以一女流而喜好《庄》《老》,这固然有玄风盛行的影响,……魏华存早年老庄等知识的累积无疑让她不会甘于平庸、卑贱的生活。”而接受和借鉴山东地域的方仙道和黄老道就是其喜好《庄》《老》学说的结果。《魏书》记载:“黄老道以辣欲,令好生恶杀。少嗜慾、去奢泰、尚无为。”黄老学的根源,可追溯到更早之前的春秋战国时的齐国稷下学派,他们都言黄帝,学黄老道德之术,并将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同尊为道家创始人。至战国秦汉之际,黄帝在社会上的影响已非常大,“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老学约发展至东汉,成为黄老道。黄老道的形成是从两汉的黄老政治学术思潮转变而来,黄老道的形成决不是黄老思想演变这一端,其中还残杂着很多民间巫术、迷信鬼神之类的众多因素,才使张角的“黄老道”在下层群众之中得以广泛的传播,酿成震惊全国的黄巾大起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