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谭嗣同 第一代:第一公民梁启超的乱世传奇
 

谭嗣同 第一代:第一公民梁启超的乱世传奇

发布时间:2019-06-23 04:26:01 影响了:

  公元1873年2月23日,粱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县。  一个新时代的启蒙者,一个影响了清末民初三十年政局的活动家;一个让青年毛泽东深受震撼与启蒙的思想家,一个胡适口中“读了他的文字像受到电击”的文学家,拉开了他人生大戏的帷幕。
  新会梁家,世代耕读。不过,祖父梁维清只中了秀才便止步不前;父亲梁宝瑛连秀才都没考上,当了一辈子童生。梁家只好将希望寄托到梁启超身上。
  梁启超被称为“五百年一遇的天才”,6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9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在他10岁那年,梁宝瑛的老友李兆镜给梁启超出了一个上联,叫“推车过小陌”,梁启超不假思索便对出了下联“策马入长安”。这是何等的才思敏捷与自命不凡。
  梁启超11岁考中秀才,16岁考中举人。主考官李端棻见他文采超群,风华正茂,当场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两年后的1891年,他与大他4岁的李蕙仙成了婚。
  梁启超是幸运的,李蕙仙温柔贤惠,与梁举案齐眉,为他生育了3个子女,长女思顺、长子思成和次女思庄。随李蕙仙陪嫁的两个丫鬟里,有一个叫王桂荃,后来做了粱启超的侧室,为他生养了另外6个子女: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和思礼。王桂荃聪明勤快,1929年粱肩超去世后,她独自一人将一众子女培养成才。
  戊戌政变,断发走东瀛
  1890年,17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拜会了33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8点聊到晚上7点。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梁启超觉得以前学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敲门砖,不是真正的学问。于是,他当场拜康有为为师。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修建了一所万木草堂,开馆授徒。在万木草堂为期一年的学习使梁启超获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说:“一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同时,梁启超的学识和辩才,也开始在康有为的诸多弟子中脱颖而出。
  1895年春天,梁启超跟康有为一同进京参加会试。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粱启超和其他举人愤怒了,在康有为的振臂一呼下,1000多名举人签名上书,敦促朝廷拒绝和议,着手改革。史称“公车上书”。
  然而,公车上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康有为决定另辟蹊径宣传维新思想。1895年8月,他创办了《万国公报》,随《京报》发行,赠送给王公大臣阅读。梁启超作为主要撰稿人,撰写了大量介绍西方、宣传变法的文章,用饱含深情的文笔打动了许多上层人士,当康有为发起成立“强学会”时,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纷纷慷慨解囊,出资赞助。
  1897年冬天,德国强占胶州后,梁启超对清廷十分愤慨,他向湖南巡抚陈宝箴提议,如有必要;湖南应宣布脱离北京的中央政府。
  国家命运危在旦夕,康有为回到北京,再次向清廷上书请求变法。和以往的上书不同,他的请求立刻得到了朝廷肯定的答复。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上谕,宣布变法。6月16日,康有为被召入宫陛见,“百日维新”拉开帷幕。7月3日,梁启超也受到光绪召见。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开始后,康梁等人根据皇帝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等。但是,变法的制定者们在政治上既不成熟也缺乏手腕,他们徒有激情而未顾及现实。改革官制,废除八股,取消旗人特权等,每一项改革都冲击着庞大的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维新党行动过于操切,言辞过于激烈,康有为面对一众大臣,竟然说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的狂言,实在是书生意气。
  情急之下,他们想到“围园杀后”。本以为看准了袁世凯,可惜,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并未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袁世凯察觉到风向不对,担心引火烧身,便跑到天津,将康梁等人的计划向直隶总督荣禄和盘托出。事态扩大了,康梁之“罪”已不是同慈禧政见不同,而上升到了“谋反”的程度。震怒之余,慈禧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
  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刚刚结束访华的行程,滞留北京。他对日本驻华大使林权助说:“救救梁启超吧!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他。梁这个青年对于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在他和林权助的帮助下,梁启超剪掉辫子,换上西服,在领事郑永昌的帮助下,先逃到天津的日本使馆,再化装成猎户的模样,准备离津。不久,梁启超在天津车站的月台上行走时,被其熟人发现并报告了官府,捕快很快追了上来。梁启超跳进帆船,躲至深夜才敢开船,沿白河朝塘沽方向驶去。
  望着苍茫的太平洋,梁启超心事沉重,思绪万端,写下“忍慈割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的诗句,梁启超抵目后不久,康有为也在英国人的帮助下,从香港辗转来到日本。师徒相见,犹如重生,不由热泪盈眶。
  从共和派转向立宪派
  流亡的生活并不平静。除了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外,在日本内阁大臣犬养毅家,梁启超结识了孙中山。
  在以“得君行道”的康有为看来,孙中山倡导暴力反清,大逆不道,自己深受皇恩,断无与他合作的可能。
  梁启超却没有丝毫成见,他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从善如流,赞成革命,很快便与孙中山打得火热。当时,孙中山的声望无法同梁启超相比,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
  1899年夏,康有为被日本政府驱逐,离开日本去了新加坡。少了老师的掣肘,梁启超同孙中山往来更加频繁。不过,梁启超并非对孙中山笃信不疑。他认为孙中山常说大话,“徒使人见轻耳”。
  不久,梁启超联合康有为的13位弟子给老师写信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绪)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己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
  康有为接信后,怒不可遏,立即令其离开日本,到檀香山办理保皇会。梁启超表面上听从老师的话,内心却很不满。除了政见不同,经济的原因也很重要。梁启超流亡海外,主要靠办刊、卖文维持生计,生活清苦。而康有为声称有光绪的“衣带诏”,以保皇为名一路大肆敛财,掌握了百万巨款,却并未很好地接济梁启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